分享

中兴武功第一名将,唯有他敢于痛斥秦桧“莫须有”,晚年弃马骑驴

 历来现实 2020-01-10

韩世忠,字良臣,于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90年)出生在陕西延安的一户贫困家庭,根据《宋史·韩世忠传》记载,韩世忠少年便"鸷勇绝人""嗜酒尚气",爱好练武骑马,尤其好骑还未驯服的野马,有人说他以后能做三公之职,他认为这是在侮辱他而将其一顿胖揍。年方十八岁时,他便应征入伍,可以挽强弓,于马上运动射击,可谓勇冠三军。这句看似不经意之间的赞美,其背后却有着极具说服力的赫赫战功。

一、初露锋芒
时间还要回到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当时负责主持宋夏战事的宋军主帅童贯率军攻打银州,却遭遇西夏军队坚决抵抗而久攻不下,韩世忠情急之下自顾自一阵冲杀,登上城关而斩杀敌将,并将其首级割下扔出城外,宋军见势蜂拥而上从而一举破城。
不久西夏的部分守城部队又出现在小路,韩世忠率小股精锐与西夏军奋勇拼杀,好巧不巧的是,这支西夏军队正是西夏的监军驸马亲率的部队,而他正在其中,韩世忠见地方阵中一拨敌人旗帜鲜明像是精锐,一问俘虏才得知正是这个监军驸马,他当即跃马前冲杀入敌阵,不及西夏军队反应过来,便一刀将这位监军驸马砍杀,"敌众大溃"。
经略司很快将这笔战功报给童贯,表示可以越级擢拔韩世忠,熟料童贯压根不信这小说般的剧情,怀疑其中误传夸大,只同意象征性的升一级,以示鼓励。韩世忠也不气馁,在之后进攻天降山砦、佛口砦时他又不断身先士卒,登城破关,杀敌夺旗,凭借战功一步一步向上升迁。
当时的北宋在军事上看似气势汹汹,不断对外用兵,但外强中干,政权内部的统治基础并不扎实,山东江浙一带多次发生农民起义及地方叛乱,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小说《水浒传》中所提到的方腊起义,韩世忠也因此被从西北前线调回,参与平定内乱,然而自古农民军虽然战力不及正规军但胜在人多势众,平乱的宋军一度陷入僵局,局部战场甚至陷入劣势。
韩世忠到达平乱战场,在分析形势后带手下两千余人埋伏于方腊进军的必经之路上,毕竟不是正规军,农民军的军阵不慎严整,大大咧咧地向前开进,韩世忠见机率领宋军发动冲锋,直接将农民军队伍冲垮,农民军"众蹂乱……贼败而遁"。
当时宋徽宗下诏"能得(方)腊首者,授两镇节钺",韩世忠闻讯故伎重施,找人问明方腊正藏身于睦州清溪峒,然后趁着其他宋军将领逡巡不定的空当,自己"挺身仗戈,渡险数里"一路潜行直入方腊老巢"格杀数十人,擒腊以出",昔日西夏监军驸马的景象重现于清溪峒。
按理来说,他应当依圣旨一举升迁两镇,可没想到抓住的方腊被童贯的其他部将给截了,功劳被抢走自己只是升迁了个承节郎,如此遭遇自然心灰意冷,然而有失必有得,班师路上,到达京口时他遇到了对他未来非常重要的女性——梁红玉。梁红玉父祖因征讨方腊时战败被杀,她自己也沦为京口营妓,在得知正是韩世忠擒住方腊后十分感激,且梁红玉生长于军旅之家,英姿飒爽不同寻常女子,也让韩世忠大为欣赏,遂"资以金帛,约为夫妇"。
二、两次救驾
一年后他回到北方战场,还凭借自身本事击破金兵两千。然而局部战场的胜利无法缓和此时已经乱成一锅粥的北宋朝廷,战争打打停停,战场破绽百出,甚至都城都被包围,韩世忠想带兵勤王,就加入了河北总管司任选锋军统制,所谓"选锋"以往指一军精锐,而在此刻主要担任前锋,以身为矛杀向金兵,可没想到他的第一仗却是和友军打了起来,当时的山东淄、青一带军队见金人南下,趁机叛乱,昔日平乱的军队却兵匪一窝,为祸一方,等韩世忠带兵至临淄河,手下不过千人,而叛军山匪数万,敌众我寡之下,他毅然下令"进则胜,退则死,走者命后队剿杀!"
随后亲自带兵冲锋,手下见状也都嗷嗷叫地向前死战,结果还真就应其所言,敌"大破之,余党奔溃",为了吸收更多的兵力,韩世忠连夜赶赴叛军营寨,只身一人喝令叛军只要肯放下武器"吾能保全汝,共功名",这股子霸气一旦外露,本来就被打崩了的叛军纷纷归降,韩世忠也因此积功升任左武大夫、果州团练使,然而前方的金兵才是其真正的敌人,他们攻克北宋重镇真定府,听说韩世忠赶来支援自然不肯放过,金兵合围过来,韩世忠孤木难支"粮尽援绝",身边众将都劝他赶紧跑路,可他不听,适逢寒冬大雪夜半子时,他带着最可靠的三百死士冲进敌营,金人哪能想到一贯软弱无力的宋军竟能反攻,反而自己慌乱之下"自相击刺,及旦尽遁"。
不久康王赵构逃出敌营赶往济州,金兵紧紧追赶,"纵兵逼城,人心忷惧"韩世忠见状立刻赶赴救援,可女真其他部族的援兵也在不断赶来,如果真的又被合围,难免又要重现"粮尽援绝"的境地,为避免危机再次发生,他又一次像以前那般,仅带着千余人出击,再一次在金人面前上演"单骑突入,斩其酋长"将金人击溃使得赵构逃出生天,并于南京应天府登基是为宋高宗,韩世忠也因此次救驾有功,升任定国军承宣使,跻身高级武官之列。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会让韩世忠怀疑自己是不是就不该救这货。
当时因为北方整体失守,光靠岳飞,韩世忠几支能打的部队尚不足以收复中原,只能先行南迁,再图北伐,照理说这时候南宋朝廷较之北宋不过一隅,不应该再有什么乱子,可偏偏赵构宠信的宦官内侍省押班康履和另一位大将王渊关系不错,而这两个人又都特别能闹腾,比如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紧急撤往杭州时,康履和一众宦官闲来无事竟然一会在船上射鸭子玩,一会又到杭州江畔拉帐篷看江景,其"妄作威福,诸将多疾之"。
至于王渊虽然早年间征讨方腊有功,但因受皇帝信任骤然被提拔为枢密使和御营司都统制,前一个官职地位之高不必赘述,但后者御营司都统制则是南宋初年的一个战时机构,集军事、行政于一体,功能类似于三衙管军,这明显不是仅靠平定农民军便可以升任的官职,更关键的是,王渊不仅功薄位高,能力也不堪大用,从扬州撤退时御营司本来号称准备了大量船只以渡淮河,可王渊把其中大部分用于运送私财,导致大量军队渡河受阻,一来二去,这两个活跃于皇帝眼前的活宝都成了随行士卒和军官们的眼中钉,其中就包括扈从统制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尤其前者,本来就认为自己值得被授予更高的官职,于是唆使手下一举兵变,苗、刘二人埋伏在王渊退朝的必经之路上将其诛杀,宣称他与宦官结交意图谋反,这支部队随后带着王渊首级包围城池,先是要求皇帝赦免军队无罪,并交出康履处死,到最后干脆高喊"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如何以处?"
他们开始逼迫赵构退位,册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由元佑太后垂帘听政,如今的我们无法知道,当时在前线作战的韩世忠听闻后方发生了如此荒唐的变故该作何感想,但一来前线的文官如吕颐浩、张浚,武将刘光世等都主张勤王,二来梁红玉还被扣在对方手中,他毅然地联名传檄天下,苗、刘二人听闻韩世忠来攻心慌意乱,便想先用节度使的头衔来贿赂但遭到拒绝,后想着让梁红玉去劝降韩世忠,熟料夫妻二人相聚后韩世忠大喜且再无后顾之忧,直接将苗、刘二人使臣宰了"取诏焚之,进兵益急"。
当两军对垒,刘正彦部端起神臂弓蓄势待发,韩世忠久经战阵,当然深知弓弩威力,于是"挺刃突前,瞋目大呼"道"今日当以死报国!"结果在对方神臂弓发射之前就杀到敌阵,韩世忠又又又一次冲上城楼,这场闹剧就此平息,被废了的赵构再一次苟全了性命,重新坐在了龙椅上,他紧握着韩世忠的手痛哭流涕,在兵变结束后手书"忠勇"儿子赐给韩世忠,封其为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这一职位使得韩世忠当时的地位相较岳飞还高些。
三、扶危定难
然而重新即为的赵构非但没有励精图治,反而继续乞和,甚至将国书格式由"大宋皇帝构致书大金元帅帐前"改为"宋康王赵构谨致书元帅阁下",还反复表示"愿去尊号……比于蕃臣"。可笑的是,这份来自于皇帝的卑躬屈膝换不来一隅偏安,反而进一步勾起了金朝的野心。
十月,金兵再度南下,分兵两路,追的宋高宗只好从明州出海才勉强逃脱,长途跋涉也让金人人困马乏,这倒给了宋军反击的机会。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三月,吃饱喝足的金军东路人马回到镇江,时任浙西制置使的韩世忠见状认为机会来了。他在金军渡江后命令"前军驻通惠镇(今上海青浦县北),中军驻江湾(今属上海),后军驻海口(当时的松江入海口)"同时全军由松江乘坐海舰入海,再从大江口溯流而上直捣镇江府,在抵达战略位置后,他下令将用沉船堵塞金山一带的运河入江口以便断绝金人后路,坐着运兵小船的金军哪里扛得住海船进攻,被围追堵截屡战屡败,根本无法渡江,为鼓舞士气,已经是韩世忠妻子的梁红玉"亲执桴鼓"让全军愈战愈勇。一路嚣张跋扈的金人被逼入黄天荡中,主帅兀术"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韩世忠怒道"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
最后金军利用夜色凿通附近河港才勉强逃脱,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遭到另一位大将岳飞的伏击败得狼狈不堪,此役韩世忠虽未全歼金军,但以八千胜十万追缴数十里让南方局势转危为安,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才能,此时的赵构还算有点脑子,他加封韩世忠为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以示褒奖。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韩世忠的能力主要在于破袭战即依靠对战场的敏锐洞察,找出敌将位置这一关键的战场节点,然后凭借自身勇武带领小股精锐部队发动突击从而实现战术效果。但这份能力主要在对付农民军和叛军时管用,并没有在与金军正面交锋时取得太多成绩。
经过几波战事,宋金之间出现了一条沿秦岭至淮河的较为稳定的战线,双方将领相持,时战时和。金朝方面被打疼了,逐渐认识到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将领和军队在,以速攻灭亡南宋的战略不太现实,于是采用和议为主佐以攻战,伺机蚕食,南宋方面则希望以战求和,通过军事胜利在谈判桌上取得更多的筹码。
可现实总是比想象更加骨感,南宋要面临的敌人不只有北方女真,还有南方福州、建州、郴州、处州、长沙等地蜂起的民变,看着如此乱局,赵构又差遣起了武将们!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一月,韩世忠担任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进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起义,韩世忠率领步兵三万,水陆并进占据凤凰山制高点后,以天桥、对楼、云梯、火炮等一举夺城。翌年他又转战郴州,增援岳飞镇压盗匪,韩世忠再度发挥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一头扎进豫章,吓得当地贼寇大惊失色纷纷投降。
七月已成为"救火队员"的韩将军又转向奔赴长沙,那里的盗匪刘忠拥兵数万占据白面山,还杀害了抗金名将张所,韩世忠闻讯直接冲了上去,这一回,他先侦知盗匪暗号,随后乔装改扮带着几人混入敌营,一路潜行,将整个营寨看了个遍,摸清了对方部署,回来后他连夜安排伏兵进入白面山,自己则带着剩余部队正面进攻,刘忠刚要还击,就见宋军伏兵冲来"夺望楼,树旗盖,喊声如雷"这下本就蛇鼠一窝的贼兵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溃不成军,韩世忠也因此速胜之功升任太尉。
在岳、韩等将领的努力下,南宋基本于绍兴二年至三年间解决各地盗匪,军队再次开拔前往抗金战场,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月,金军会合伪齐军进攻淮南,为此韩世忠自镇江渡过长江,派人驻守高邮,伺机突袭金军步兵,自己则亲自指挥骑兵驻扎大仪镇抵挡敌人的骑兵。或许是想到那年雪夜中对金军的冲锋,想起自己人生中无数次身在绝处而逢生的经验,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世忠下令砍树修栅栏阻断归途,这一仗有进无退。
好巧不巧,南宋小朝廷在这个关键时刻派出了使者,想去金军大营求和,韩世忠大概知道自己的皇帝陛下又怂了,他假意撤掉炊具哄骗使者说自己已打算退守长江,使者也信以为真,到了金营后将所见所闻报告金人,另一边韩世忠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引大军布下五阵,设伏二十余处相约闻鼓进攻,史载:"聂耳孛堇(金将)闻世忠退兵,甚喜,引兵至江口,距大仪五里。别将挞孛也拥铁骑过五阵东。"韩世忠见金军入彀便下令击鼓,隆隆战鼓响彻天地,伏兵听令四起,宋军将士不断推进,他们"各执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杀得金人四散奔逃,还俘虏敌军将领,适逢金军因雨雪不断,粮运不通而退兵,韩世忠便一直追杀到了淮河,这是南宋立国以来宋军在陆地之上为数不多的胜绩,被时人称为"中兴武功第一"。
打出了手感的韩世忠也和岳飞一样渐渐练出了一支能打的部队,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三月在面对金、伪齐联军时,韩世忠连续围困伪齐军长达六天,后虽然因为金军主力到达且自身缺乏援军不得不撤退,但也救回了数以万计的淮扬百姓,韩世忠因功领横海、武宁、安华军三镇节度使,获赐"扬武翊运功臣"成为南宋历史上第一位三镇节度使。
四、回天乏术
可就在一切看起来要好转的时候,历史的走向又突然转变。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因北伐事宜,名将岳飞与宋高宗的关系出现裂痕,另一边因前线淮西防区文武失和,从而导致部分武将杀了督军文官并叛逃伪齐,抗金阵线出现巨大漏洞,这场淮西军变也让南宋朝廷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主战派张浚被罢免,枢密使秦桧趁机揽权。南宋的政策再度向和议甚至投降转变,更关键的是,皇帝的苟安之心一以贯之,在淮西军变后更加专注于恢复宋朝"强干弱枝"的政策,打算"以解兵权而急于和"。
但是金朝是主张缓缓而进的完颜昌主政,他向宋廷传信说同意和约并许诺交还河南诸州,赵构听闻此事十分开心,他和秦桧不顾张浚、岳飞、韩世忠等文臣武将的劝阻,于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一力促成了和议,金朝归还黄河以南土地,代价则是南宋纳贡称臣,每年输纳银、绢25万,从皇帝变成了臣子。正当赵构还沉浸在安乐和平的氛围中时,事情再起波澜。七月金国主战的兀术(即完颜宗弼)发动政变,杀了完颜昌一派,撕毁绍兴和约,分兵四路大举南下。
客观的说南宋初年人才济济将星闪烁,朝廷坐拥江南富庶之地,有充足的财力和兵员,完全拥有一战之力,甚至进行北伐,而此时的宋军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的努力下,已不再是软柿子任人拿捏,他们先后取得顺昌、郾城、柘皋等大捷,战局一度极为有利,可偏偏皇帝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他看着胜果十分焦虑,总想将之作为谈判筹码,赶紧屈和了事!
每当宋军胜利进军,赵构秦桧总是默契的设法阻挠,好像害怕当不了金朝臣子,一个证据便是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柘皋大战中,当宋军大败金兀术,眼瞅着就要克复旧都时,宋高宗竟然急招韩世忠、张浚、岳飞三员大将回临安,任命韩、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随后削其兵权宣布各支大军直属御前,为给投降派清楚阻碍,秦桧着手炮制对付主战派的冤狱,一直抗辩最激烈的,甚至连番上书怒斥"秦桧误国"的韩世忠自然首当其冲,秦桧命人诬告韩世忠的部下将领"撼军心,图叛逆"想借机把脏水往韩世忠身上泼,宋高宗也仿佛忘了当年两度救命之恩,忘了亲手写下的"忠勇"二字对韩世忠毫不回护!
在一次次的失望中韩世忠终于看懂了赵构,心灰意冷地他上书自请解除枢密使之职后又上表辞职归乡,十月他被罢为醴泉观使,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军事。也不知是为了自清还是真的丧气,一代名将不再跨战马反而骑着小驴,提溜着酒壶带着童仆"纵游西湖以自乐"。
然而秦桧并不满足,他又炮制了一起冤案杀害岳飞,此时韩世忠虽已归隐但听闻后也愤懑不已,满朝文武闷声不吭,就他一个厉声怒斥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随后在一地沉默中离去。曾经跃马阵前敢于向着神臂弓冲锋,对着金军挥刀的韩世忠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落寞辞世,享年63岁。
"芒鞋行杖是生涯,老鬓今年玩物华。为爱云居松桧好,不须更看牡丹花。" 这位在宋代颇具血性的名臣宿将在云居壁上写下的看似佛系的诗句,随着长江已然消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