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动的知识观”中被忽略的要素

 一轮明月当空照 2020-01-11

       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新的发现。重新审视钟启泉提出的“互动的知识观”,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经验划分的依据是因为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从对象的角度看,简单又容易。      

      原文是:“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 “将知识界定为间接经验(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和直接经验(个体对事物的感知)是人们对知识进行的最'经典’的区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校教育中的间接经验被界定为现成的书本知识,而直接经验则被理解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知”。[1]

      分析:直接经验是“个体对事物的感知”,也就是事物是直接经验的对象;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对象。这里,书本知识和事物,书本知识≠事物。主体的人以书本知识为对象,获得的就是间接经验;以事物为对象,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书本知识和事物分开,就是两种经验的分离;书本知识和事物都有,就是结合,是互动。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两种经验的分离。要解决分离,实现互动,就需要书本知识和事物结合。恰好,余文森做了这个理论,“教学情境”!

       余文森在《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中说:“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并提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2]

       余文森在《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里,详细介绍了教学情境的种类有:(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有操作、表演、活动、演示;(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等。

     余文森的教学情境理论,解释了知识和事物的关系,教学情境就是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则。虽然直观教学还不是实践活动,余文森的教学情境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已是关键的一步了,只要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下去,剩下的就很容易了。我写过,由直观到情境的转变,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师说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来源:《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2]余文森:《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6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