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思 李 畋 除夕之夜零点,待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响后,我开始上床睡觉。大约凌晨五点,正在酣睡中的我又被鞭炮声惊醒了。要是往日遇到这种情形,情绪好时,我会埋怨地嘀咕几声,侧身继续睡觉;情绪坏时,我睁开双眼,躺在床上,恨恨地盯着天花板,激愤得睡意全无。今天却不同,竟然觉得这响亮的鞭炮声还特别的入耳和亲切。我起身下床,走到窗前。空灵中的声声亮响,空气中的缕缕硝烟,溢漫着辞旧迎新浓郁的节日气氛。“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是儿时乡下最常见的春联。“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儿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是我们小时候过年最爱唱的歌谣。一串小小的鞭炮,带来了多少童年的欢笑和嬉闹,寄托着多少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向往。由此,我想到了这节日气氛的制造者李畋来了。 相传李畋是唐代人,叫李世宗,因避皇帝李世民的讳,改称李畋,曾住 “吴头楚尾”的麻石。唐太宗的丞相魏征,日管人间,夜辖阴曹。有一天,玉帝命魏征去斩掉犯了天条的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当时正是炎热夏天的半夜,魏征在梦中斩孽龙,累得满头大汗。恰逢唐太宗李世民来访,见状后,用扇子扇了他三下,不意风助魏征,斩杀了孽龙。孽龙不服,冤魂不散,恨透了李世民,夜夜到宫廷殿堂吵闹,弄得李世民不得安宁。李畋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竹筒,内装硝磺,随时炮响,山鸣谷应,好不威风,孽龙再也不敢来滋事了。“炮竹”驱风散瘴,很有效验。于是李畋便成了鞭炮行业的祖师爷。 李畋发明的“炮竹”,经过一千多年的改良和改造,发展成了品种繁多,千姿百艳的鞭炮焰花,成了跨湘赣两地一个重要的产业,李畋也成为了浏阳、醴陵、上栗三地竟相争夺的名人。出于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和商贸等多种需要,三地区都说是李畋的故里,互不相让,演绎着一曲现代版的“三国演义”。 浏阳人说:爆竹祖师爷李畋家居湖南浏阳大瑶,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年)四月十八日生。《中国实业》有言:“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浏阳大瑶镇建起了李畋公园和花炮博物馆,树起了10米高的李畋塑像,以纪念这位花炮始祖。 醴陵人说:李畋是醴陵富里麻石人。他们在仙山公园建造了李畋殿,并为李畋塑像。据湖南省醴陵市李畋殿碑介绍:相传,唐朝吴楚地域时常发生瘟疫,湖南醴陵县富里乡麻石村的李畋,精思创研,“用硝灌实竹子,以火药引爆,迸硝烟气浪而消弭时疫。众蒙其泽,尊李畋为花炮祖师。” 上栗人说:李畋是江南道袁州府萍乡上栗人氏,居麻石。麻石是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村落,村中有一条蜿蜒前伸的麻石小街,从街中央分割为两个省管辖,麻石北街归萍乡上栗管辖,麻石南街归湖南管辖。史书记载:“李畋居山中”,湖南麻石南街一侧多平川,上栗麻石北街一侧则多山峰,李畋应为麻石北街人,是上栗人氏。上栗也建了李畋公园,树起了25米高的李畋塑像。 为争夺李畋,浏阳、醴陵、上栗三地建公园,树塑像,举办各种 纪念活动,轮番上阵,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三个地区的人都知道,说李畋是故里人,缺乏有力的文史资料佐证,于是乎,上栗县花炮文化研究会集体创作了章回体长篇小说《爆竹祖师——李畋》,浏阳也出版了长篇小说《花炮祖师》…… 李畋也许做梦都未曾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会成为浏阳、醴陵、上栗三地区竟相争夺的名人。李畋究竟何处人也?问清风,清风不语;问大地,大地无言。栗水漫漫,岁月悠悠,现在我们无法搜寻到李畋在麻石街上那爿小小的作坊,但穿越历史的时空,分明可以听见李畋在作坊里制作“炮竹”的沉闷的声音;在雾霭沉沉的天气里,分明可以看见李畋在麻石小街上走家串户,替人驱赶瘴疫的匆忙的身影。和现代人相比,李畋生活得很艰难,制作很危险,地位很低微,却凭着一副古道热肠,在一千多年来的后人心目中,定格成了身着唐装,手握“炮竹”,眼含忧患的祖师爷形象。 我忽然想起了另一位有史有据,可查可考的历史名人,他生铁铸成的形象跪在岳飞的墓前,浑身沾满了游人唾骂的痰渍,其后人至此,无地自容,发出了“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的愧叹。据说,有人不解其恨,把他生铁铸成的形象扔进了西湖,西湖的水都发臭了。这人就是秦桧,官至宰相,江宁人氏。恕我直言,现在南京人茶余饭后的闲谈,或是酒桌饭局上的阔论,绝对不会主动承认是秦桧的同乡。李畋和秦桧,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居庙堂之高,哪个深刻和伟大,无须争辩,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早有定论。由此看来,做事为人,位高不可作恶,身微莫忘行善。 窗外的鞭炮仍在断断续续地响着,似乎也在追寻着李畋传奇般的经历和谜一般的身世。浏阳、醴陵、上栗三地关于李畋故里的争论可能还会继续,争论引发了竞争,竞争带来了地区的经济繁荣。我私下认为,李畋的故里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畋已经成为了鞭炮焰花行业共同的祖师。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有春节就有鞭炮和焰花。李畋的名字,升起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夜空里,供奉在鞭炮焰花从业人员的圣坛上,铭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 作者:刘国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