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学霸同时被5所世界名校录取:父母的规划,决定孩子一生

 莫为天下先 2020-01-11
作者:豆妈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父母的规划,决定孩子一生 来自洞见 14:56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01

前两天,一则#高三学霸同时被5所世界名校录取#的话题霸占了微博热搜。

上亿人关注,30多万人点赞,1万多条评论。

安徽淮北一中高三17班的雷孟子昂同学,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福德汉姆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五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
其中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世界排名前十,另外三所学校,也是排名前100的学校,富德汉姆大学为雷孟子昂开出了30万人民币奖学金的诱惑。

最终,雷孟子昂同学选择了与剑桥牛津等并称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级精英大学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里,帝国理工学院排名第九,远远高于排名十六的清华,排名二十二的北大。

在众人都感慨超级学霸的诞生时,雷孟子昂的父母却丝毫不意外:

儿子进入世界顶级学府,是我们早就规划好的,在预料之中。

02

电影《蝙蝠侠》里有句台词:

“当事情按计划进行时,没有人会惊慌,即使这个目标是可怕的,是遥远的。

雷孟子昂五岁半就开始学钢琴,六岁开始舞蹈练习,如今都已过了十级。

会跳舞会弹钢琴并不稀奇,但都过了十级,这其中少不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按部就班的学习。

据班主任介绍,小雷不仅是班里的班干部,还担任团支书的职位。

从进入淮北一中开始,小雷的爸爸妈妈就开始带着他游历了国内外很多地方。

雷孟子昂自小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研究起关于昆虫、生物之类的书籍,必定是钻进去出不来,于是雷爸雷妈为儿子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
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支持小雷养了昆虫,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
2018年7月,小雷还成功入选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夏令营。

读高中之后,雷孟子昂越发喜欢生物,希望自己今后能够从事生物研究工作。

家人建议:“可以尝试去考国外的大学,说不定离你研究生物的梦想更近呢。”

于是,小雷开始在网上查询世界名校的信息,看各个学校的录取条件,制作进一步的计划。

高二那年,雷爸雷妈为儿子在上海的一家机构报名学习,为出国考试做准备。

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小雷在家自学各门功课,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或者上网找答案。

2019年5月的Advanced Placement考试中,小雷取得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微积分、化学四门考试全满分5分的成绩。

接着,根据申报学校的要求,小雷在爸妈的支持下,于2019年7月独自一人来到了非洲塞内加尔。

(雷孟子昂在巴斯德研究所的胸牌)
他加入了非常有名的巴斯德研究,与几位科学家一起实地研究蚊媒传播疟疾,并在浙江大学参与蜜蜂酒酿造工艺研究,发表的文献综述被中国昆虫核心期刊《中国蜂业》录用。

在这条微博下面,有位老师的评论很有意思,他说:

“之前带过一个学生,也是帝国理工。在省会城市礼堂之类的舞台办个人演唱会,与会的是慈善相关人士等等,这些都被写进了她的申请文书上。

游学+才艺+发表论文+热心公益,几乎是名校标配。”

所以你看,凡是优秀的孩子,背后必定站着运筹帷幄的父母。

他们早早就根据孩子的兴趣,看到了他/她未来发展的方向,然后苦心孤诣地谋划出一条通往目标的成功之路。

湖南长沙一个名叫李乐遥的女孩,00后学霸,同样是在上高中时就收到了来自6所世界名校(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及奎尔夫大学这六所名校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且都提供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

翻看李乐遥的履历,同样非常精彩:

初中拿到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冠军;

满分120分的托福考试拿下119分,5门AP全部满分(中国极少数口语满分,大陆最高分);

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拿了冠军;

喜欢辩论,曾获全国辩论赛亚军,还是全国英文辩论亚军及亚洲前20强;

......

记者去采访李乐遥的妈妈,她着重说了两点:

“她是非常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信任她,我从来不约束她,只要是她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我都是支持的。”

“要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不能错过青春期的美好。”

一颗碎钻也许值不了多少钱,可一旦用绳子串成一条钻石手链,可能就会价值连城。

这些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大多都是找到了这根绳子。

有句老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是如此。

03

雷孟子昂和李乐遥引发热议的时候,有人眼红:

“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国际部高三,换一般人试试。”

“富二代呗,家庭背景不容小觑。”

然而雷孟子昂的父母的都是普通的银行职员,家境只能算尚可。

李乐遥的妈妈也是银行职员,爸爸是人民警察,一家三口挤在小小的房子里,乐遥小时候的作业都是在派出所亲属接见室玻璃旁的桌子上完成的。

英国有一句谚语,叫“七岁看老”,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拍摄灵感也是来源于此。

跟拍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然后每隔七年,再次采访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给人最大的震撼,就是在每隔7年的拍摄节点里,受访者的真实生活状态。

农场主的儿子尼克,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随后又移民到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一路从助教升任副教授、教授。

家境一般的尼尔,从一开始就跌入谷底,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四处流浪,靠政府的救济金度日。

得出的结论很真实,也很扎心:

阶层和家庭只能决定人的起点,每个人作的选择才会真正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

这些选择,就是他们对未来作出的规划。

(女儿派一位读者妈妈的留言)
孩子能有几个7年?

长视一定大于短视,以时间为维度,规划孩子当下的生活,日积月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享受时间的复利。

04

斋藤孝曾在《如何清晰遇见成功轨迹》一书里写过:

“我们在看新干线的时刻表时,很自然在认为不会发生误点的可能,但其实在其背后隐藏着的是能随机应变、应对问题的惊人规划力。”
养孩子是同样的道理,分清主次然后适当地使劲,把控全局方能制胜。

第一步,是掌控时间。

记录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然后合理分配严格执行,完成一天的计划,才能更靠近一生的计划。

第二步,帮助孩子找到目标。

把对未来的设想带入到现在的生活里,小到某个兴趣,大到孩子的梦想,再通过现在的行为去对未来产生影响。

第三步,缩小目标,把每一步计划都转化成微小的习惯。

当目标足够小,小到不可思议的时候,孩子才不会害怕开始。

一旦开始,也会因为目标足够小,所以只要多做一点点,就会超出预期,没有了坚持的压力,也就更能坚持下去。

哈佛大学曾在1979年对应届毕业生做了一项长约十年的调查:

3%的孩子有规划,并记录在本子上;

13%的孩子有规划,却没落实在册;

剩下84%的孩子很迷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十年后发现:那3%懂得规划的孩子和剩下没有方向感的孩子,未来的收入差了10倍不止。

那么,如果这世界只能有3%的孩子能成为佼佼者,为什么不能是你的孩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