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丨古诗里的腊月,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老刘tdrhg 2020-01-11

农历十二月是腊月,也称蜡月。腊月一到,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做腊八粥、扫房子,到年根儿还要写春联、贴门神,为年的到来做准备。

不过,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腊月的热闹,会唤起他们的另一番思量祭祖、迎新、听雪、看花、打猎……欢乐的活动,引发了思念亲人、忧国忧民、感叹年华的情感,让喧嚣的腊月多了一份沉静。

一起来欣赏几首腊月的古诗,感受古人们迎新年的别样喜忧——

[晋]江伟
蜡节之会,廓焉独处。
晨风朝兴,思我慈父。
我心怀恋,运首延伫。


【赏析】
古代蜡节(即腊日)是祭祖先、百神的日子,作者因远离家乡客居外地而触动了乡思。清晨,寒风拂面,作者忘记了寒冷,伫立客馆庭院延颈远望,默默怀念家中的父亲、兄弟,表达了对亲人真挚的感情

[唐]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赏析】
广德元年(763),杜甫流寓到了阆州。是年,史朝义败亡,安史之乱结束,但吐蕃连年侵扰,并一度攻入长安。杜甫远在巴蜀消息闭塞,因而忧心如焚。诗题为“早花”,系诗人见山花早开,而长安消息却迟迟不来,感物伤时,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即反映这一心情,中间四句写山花腊日已开,虽是写实,但寓情于景,反映了诗人盼望春天、盼望和平安定生活的心境。眼下花开景艳,而战乱未休,使诗人倍增感慨。国事可忧之日,更顾不上忧愁个人的日渐衰老了。结尾与开头前后照应,使全诗忧伤沉郁的诗意一脉贯通,表现了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

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

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

翠管银罂下九霄。



【赏析】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杜甫时任左拾遗。写此诗时,唐军已从安禄山叛军手中收回了长安、洛阳,局势有了转机,又时逢腊日,杜甫的心情相当高兴,诗中的乐观开朗色调正是这样产生的。
诗的前四句写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春天快要降临的喜悦。后四句叙事,虽不免有颂君之俗,但联系当时形势考虑,这种颂扬实际包含了杜甫对国运好转的由衷高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诗人爱国思想的流露,非一般歌功颂德之作可比。

[宋]梅尧臣

风毛随校猎,浩浩古原沙。

寒入弓声健,阴藏兔径赊。

马头迷玉勒,鹰背落梅花。

少壮心空在,悠然感岁华。



【赏析】
此诗作于宝元元年(1038)。是年,作者解建德县任入汴京(开封)。从诗中“浩浩古原沙”看,此诗似作于汴京郊野。诗写校猎遇雪,逐兔迷径,再引出末尾的感叹:时光易逝,季节更换,自己空有少壮之志,却深感年岁渐“老”,今非昔比了。
表面看,作者似乎是感慨年岁不饶人,其实诗人当时不过37岁,正当盛年。可见,表面言词之外另有潜台词,内中寄寓了作者胸怀壮志而未能实现的惆怅之感。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赏析】
此诗当作于大历年间,在桂州李昌蘷幕府任内,时李昌夔任桂州桂管防御观察使。诗写异乡腊夜,构思比较精巧。从“坐到三更尽”,到“雪声偏傍竹”,再到“晓角分残漏”,写的都是听觉。晓角声,落雪声,声声入耳,反映了环境的冷寂和诗人独守寒灯、长夜难熬的孤苦寂寞。而每一次声音入耳都激起诗人乡思的波澜,以致在朦胧睡意中也梦回家乡。现在晓角声响,长夜已去,诗人注意到了眼前的孤灯。一个“碎”字表明灯花已落了许多,这是漫漫长夜的标志。
旧夜已去,新晨已到,但诗人却感到了更大的悲哀。为什么呢?因为“二年随骠骑”的“二年”系承接前文而来,它的涵义是:旧的一年自己异乡客居,新的一年将到还是“辛苦向天涯”,意味着乡思仍将延续下去,因而触发了诗人更多的忧愁,并给读者也留下无穷的联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