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么不做,要么一做到底——张之洞

 高山仙人掌 2020-01-11

多年以前就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此书曾经轰动一时,许多人读了《曾国藩》,被书里不偏不倚的描述所吸引,从中窥见这个人物的传奇一生,了解他做人和为官之道。《张之洞》是唐浩明的第三部长篇,之前他还写过另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杨度。

唐浩明写的历史小说自有他独特的风格,他长期担任岳麓书社的编辑,在阅读和整理晚清政治人物的奏稿、书信和日记上面,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从研究历史人物自己所撰写的第一手材料入手,相比去读别人的评述,还有大量的正史、野史和传记,无疑更能把握人物对所处历史环境的理解,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反应。所以唐浩明所写的历史小说,能够深入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细腻、真实地从政治学、传统文化层面来表现其复杂的精神世界。

历史小说不同于正儿八经的历史研究,要讲究客观,不偏不倚。读《张之洞》,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作者肯定了张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忠臣和能臣,但也尖锐的指出了张的许多缺点,例如在汉阳铁厂的建设上好大喜功,在湖广总督衔上不能知人善用,任由小人作祟。正如作者自述:“我对主人公不做道德、功利的评价,也不想做翻案文章,只想还原我眼中的历史的本来面目。”摒弃了表面的善恶好坏,反而更能让读者自己来做判断和赏析,这一点颇值得肯定。

“晚清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关联最大的一个时期,因为有晚清的剧变,才有今日中国之选择。这个历史的转折点现实意义最强,最值得思想家去思索,历史学家去总结,小说家去表现,老百姓去回顾。”唐浩明始终没有偏离这段沉痛的历史,他不写帝王,也不认为自己笔下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是“名臣”,他们是中国传统“士人”,是作为“民族精英”的知识分子代表,唐浩明要用文学的手段探索他们在大变革时代的精神世界,肯定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勇气。

作者总结了张之洞的几条为官之道,颇值得人深思。张之洞少年得意,中了探花,却直到43岁,才成为山西巡抚。在山西任上,他面对的是一个千头万绪,一时难以下手的烂摊子。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山西百姓大量种植罂粟和官员贪污腐败。铲除这些弊端,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莫大阻力。这时的张之洞是痛下了决心的。在他看来“一个从政的官员来说,面对一件大事,在动手做之前,先要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能做的话,则一做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能做的话,则干脆不做。半途而废,比起不做来,后果要更严重的多。”这一观点即便从现在看来还是很有道理,在工作和管理的过程中,面对关键问题常常难免瞻前顾后,犹疑不定,以至于放不开手脚。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把握好大方向、考虑要点之后,应该要么下定决心去做,要么就干脆放弃,必须有成就的勇气和魄力。最终张之洞凭借着他的毅力和决心,在山西的治理上,向朝廷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一举奠定了他在满清政府中能员的地位。

成为两广总督后的张之洞,尤其是在镇南关大捷之后,开始变得骄纵,不可一世起来。这时他的为官之道是:“为官一任,必须要做一两件醒目的大事。琐琐碎碎的小事,做得再多,付出的辛劳再大,到头来似乎都不值得一提,年终朝廷考绩时,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自己都不好意思上报,而值得报的事又没有,结果朝廷的考核只能是平平而已,擢升无望。只有集中力量做它一两件大事出来,把它做得有声有色,做得熠熠生辉,什么时候说起来都脸上有光,甚至在你离任多少年之后,当地的百姓还记得起、数得出。”

这种思想无疑是非常要不得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才造成了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上,不去调查研究,虚心吸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不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相反的,为了贪图虚名做出的种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事情,为后人留下众多笑柄。历史无疑是公正的,确实是有人靠形象工程,耍小聪明,谋得高位。但是所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必将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晚清历史上,张之洞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挽救大清王朝而呕心沥血,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上都有着自己突出贡献的人物;同时,百年来他的行为也屡遭人们批评,他为洋务运动所耗费的巨大财力、人力和物力,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富强。这一切又都与其思想的局限性息息相关。他的为官之道给他带来的成功与失败,荣辱与得失,值得我们深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张之洞进行的是发展生产力的变革,具有现实意义,是“最近的前车”,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明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