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支弩箭引发的姻缘,从《大明风华》中的细节管窥古代的弓弩管制

 瓦尔登的船夫 2020-01-11

在《大明风华》前几集中,女主角孙若微(汤唯扮演)与男主朱瞻基(朱亚文)相遇时,孙为了隐藏一支弩箭,而差点被朱当场抓走,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

一支弩箭为何会引起锦衣卫如此重视?

我们知道在古代猎人平时打猎也会用到箭矢,就连民间流行的投壶(见注释1)都会用到箭矢,由此可见古人对箭矢的管理并不十分严格。虽然弩箭和箭矢十分相似,都有锋利的箭头以及箭杆,但二者也有不小的差别,那就是弓箭会更长,并且尾端有尾羽,弩箭相对来说会短不少。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差别,弩箭和弓箭最大的差别是有效射程的增加,以及使用者难度系数的降低。我们知道拉弓是需要使用者拥有强大的上肢力量的,所以古代招兵时都以能够开几石(古代重量单位,见注释2)弓为标准,而且弓箭在拉开和瞄准射出的过程中,上肢始终处于绷紧状态,这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即使拥有弓箭,射程和破坏力都很有限,超过十几米也就是没准头了。

而弩箭因其构造的改进,是的拉弓上弦时人不但可以借助上肢力量,还可以使用双腿的力量,正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更为重要的是弩箭配有弩机,只需要上弦后,便可以松开四肢,等到瞄准发射时用手扣动弩机便可以完成发射。这两点改善使得普通人使用弩箭就可以搞远程攻击,且准头得到了保证。

此外由于弩箭可以让使用者用全身力量拉弓,这就获得了远超弓箭的力量,加上本身体积变小,弩箭也就获得了更强的穿透力,即使对方穿着铠甲,也有可能被洞穿,进而造成伤害。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历朝历代都对弩箭管理十分严格,一般都是严禁民间私自制作和使用弩箭的。如《唐律疏议》中就记载关于制造和持有弩箭的刑罚:

矛矟者,各徒一年半……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张,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加一等……私有甲弩,未全成者,杖一百

这里的“矟”同“槊”,是一种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由于古代骑兵一直是核心战斗力之一,因此对于骑兵的专属武器管制十分严格。除了骑兵武器,弩箭的管制相对来说更加严格,不仅私藏需要被流放,超过一定数量(“弩五张”)的甚至还可以被处以绞刑,尤其是私自制造弓弩,还要罪加一等。

唐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吸取了隋末大起义的影响,之前毫无军事训练的百姓,可以通过弩箭短时间获得可怕的战斗力,对官兵造成重创,于是朝廷便将弩箭作为军队的特配武器,保持战斗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对百姓的威慑力。

《大明风华》中,女主孙若微与其同伙真是在刺杀朱棣的行动中,大量使用的弩箭,不但攻击力超强,射程也大大提高,这就为古代重要人物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这也是为何在锦衣卫搜查时,她看待地上的弩箭时虽强装镇定,但内心却慌得厉害。

说完弩,我们再来说说弓,其在《大明风华》中也是屡次出现,不仅成就了男主朱瞻基的撩妹机会,还成了二人间打情骂俏的工具,可以说是喂饱了观众满满的狗粮。

弓在古代可以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其中稍弓体积小巧,成用近战射击,格弓则是一种礼仪性弓箭,表面会用彩饰装扮。长弓和角弓则是国家常备军的制式武器,前者主要供步兵使用,后者主要供骑兵使用。唐代诗人岑参在其著名的诗词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提到: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唐朝诗人王勃的诗词作品《观猎》中也曾提到: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由此可见,角弓的使用者不仅仅是骑兵,部队的高级将领也往往配备的是角弓。弓箭除了弓的不同外,箭的而材质也有很多种,如常见的竹箭、木箭和兵箭,前两者较为常见,后者长度变大,前端还会安有锋利的钢镞,使之拥有一定的破甲能力。

不过到了明朝,火器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和实战应用,相较而言弓弩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明成祖朱棣时期,更是建立了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不但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更是成为明朝军队的核心战斗力之一。

只可以到了明末清初,社会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倒退,重新又回到了弓弩为主的战斗方式,直到鸦片战争以及洋务运动以后,火器才又逐渐回到并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辉煌了几千年的弓弩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项目。

注释1:投壶是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考虑到射箭有一定难度,于是有人用一只壶代替箭靶,参与者无需弯弓,手持弓箭投掷便可,最终以投入壶中的箭矢数量多者取胜。

注释2:石(dàn)为古代重量单位,历朝历代的标准略有不同,约在30-60千克之间。古人常用弓弦悬挂重物的重量来划定弓的等级,一石弓已经属于强弓,唐武举考试一级宋朝府军标配都是一石弓,普通百姓几乎是用不了的。

【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