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显“诗意栖居”的城市价值观

 星河岁月 2020-01-11


《文汇读书周报》第1604号第五版“三味书屋”

(2016年2月29日发行)


《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

   徐国源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彰显“诗意栖居”的城市价值观

——评《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

肖 燕

——日前,由徐国源教授主编的《空间性、媒介化与城市造像: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一书面世。学界注意到,从文化诗学的宏观角度讨论“城市审美”的专著,在国内还比较鲜见。该书通过对空间性、媒介化的城市造像的深入分析,试图从文化整体上彰显城市的诗意审美,同时对城市功能主义的价值观进行批评。

——自亚里士多德起,诗学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近代以来又衍生出历史诗学、语言诗学和文化诗学等。《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一书,借“文化诗学”的综合视角,徜徉于环线高楼、市井街头以至霓虹酒吧的文化深处,以及由文学和传媒营造的城市幻象,辨析城市空间语法,探找城市与人的精神脉络,由此来确证和构建一种人文主义的城市价值观。显然,这种研究思路把城市看作是活的生命体,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或媒介的城市分析,提供了认识城市的新视野。

——首先,《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提出了“城市审美论”,认为一个城市的风格不仅取决于林立的高楼、纵横交错的地铁等具有形式表征意义的物质形态,还在于由这些物质性因素按照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审美法则所形成的文化和美学形态。换言之,该书不仅关注城市的物质功能性问题,尤其在意城市的“审美性品格”,两者的交织、互文和对话,构成了“文化诗学”的基本内涵。具体而言,全书虽然分编对城市的物质空间、文学之域和传媒塑形进行了分别阐述,但每一部分的例证分析又都聚焦于审美问题,以及对城市审美化的观照。这种论述框架避开了单一的线性论述,而是立体地呈现了一个以城市的物质空间性、文学性、媒介化为三角形基座,审美性为顶点的三棱锥体,展现了它们之间的互生关系,凸显出城市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化诗学视角,以及作者重构城市美学的学术努力。

——其次,《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不仅有城市文化的整体感悟和把握,更从城市生活、文学、媒介的“细部”,揭示了城市机制的复杂性和歧义性,拓宽了读者“看”城市的知识视域。全书对城市人的日常活动、场景(如乘车逛街、请客赴宴、游乐聊天、杂耍卖艺、喝茶下棋、日常节庆活动、广场表演和剧场演出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较为感性地呈现了城市生活的日常美。透过该书对古今中外城市“大历史”和“小历史”演进的叙事,读者不仅“发现”了城市,也“发现”了城市主体的“人”,意识到“大历史”恰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小历史”、“小叙事”构成。这种叙述方式,非但没有削弱对城市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反而因其反映了个体和生活的真实性,从而促使人们辩证地认识城市文化演进过程中大历史与小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几何精神与美的精神、技术实用与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等范畴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既进一步展现了城市意蕴丰厚的多层面性,又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

——再次,该书既以“文化诗学”为视角,在表述上也确实反映出对“美”的追求,在简洁、畅达的行文中尽显学术理性,一扫理论著作阅读时常有的晦涩感。书中对上海里弄、北京胡同、武汉街头的风土风情、审美趣味和日常生活最朴素、最原生态的行为展示,以及对城市自然地理、传统习俗和文化性格的精确描摹,展现了一幅幅热气腾腾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城市美卷,令人印象深刻。如是,当读者掩卷深思,对“美好城市”的理念便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期待。

——在功能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城市中人的个体灵魂如何安置? 诗意栖居的落脚之地又如何找回? 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作者在书中疾呼,“人”是城市的主角,也是“美好城市”的理论支点,显然具有警示意义。同时,《文化诗学与城市审美》高调彰显新人文精神,张扬文化诗学的城市价值观,对于重新审视和厘定当今城市文化建设都不无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