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舟独钓寒江雪——咏雪花古诗词赏析(三)

 川雪898 2020-01-11

晶莹的雪花图片

             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夜雪》,采用烘托手法侧面描写雪下得大,真实可感: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首句从诗人感觉衾枕冷写夜晚寒气加重,预示天降大雪了,字突出大雪降得突然,出乎意料。次句从视觉入手,诗人看到窗外由暗变明,表明雪下得很大。后两句写夜深了,诗人知道雪下得很厚,因为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后两句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

再看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两句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两句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借景抒怀,别具一格: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

天寒地冻,江面更冷,何人敢垂钓?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诗中却写了一位冒雪而在江上垂钓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一幅寒江独钓图!在严寒的冬天里,大雪满江,一叶孤舟,一位老者,独自垂钓,真有这样比踏雪寻梅更风雅之士?非也!这是诗人借景抒怀。白雪象征皎洁,清白,寒江孤舟象征孤高,是自咏怀抱之作。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瑞雪兆丰年,今冬若雪盖大地,可预示来年定是丰收年,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谚语。在诗人的笔下时有表现。但也有见雪景而忧国忧民的。如:

畴昔月如昼,晓来云暗天。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前两联)

诗人看到雪花在半夜飘然飞舞,想到明春禾苗随风起伏似绿浪连波,预示着明年的好收成。表现了诗人对瑞雪的喜爱之情。

而唐代诗人罗隐的《雪》,则对瑞雪过多表示了担忧: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可丰收年景又有什么用处呢?长安住着缺吃少穿的贫穷百姓,想到他们有被冻死的危险,尽管瑞雪兆丰年,也还是希望雪不要下得过多。诗人借雪生发议论,表现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元旦散曲家张鸣善的《落梅风·咏雪》,讽刺意味强烈:   

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

此曲借咏雪讽刺豪强恶霸,为百姓鸣冤,寓意深刻。

据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七十六载:“张士诚据苏时,其弟士德攘夺民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写作亦有特色,如任讷所云:“此词锋利无匹,足令奸邪寒胆,自是快事。尤好在咏雪甚工,无一语蹈空也。”(《曲谐》)。作者为失地农民喊出了抗议的声音。此曲对雪大声斥责,指出其冻杀人的罪恶行径,沉痛严峻,显示了元人北曲犷悍朴质的风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