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力红 | 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

 杏林壹叟 2020-01-11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讲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一年,除院校教育师从陈治恒、陈亦人等老师外,还先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1

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现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是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来的,现在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叫做卫生健康委员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的决心。
因为健康确实是太重要了,人生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只有健康了,这一切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充分地享用财富和自由。
随着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都高度专业化,医疗卫生这个领域也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就导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很容易认为健康的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生。
所以通常我们会认为,只要能够很好地发展医学,建设更大的医院,创造更好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但是几十年过来,我们发现医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医院建得越来越大,楼盖得也越来越高,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但是不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病人就会越来越少了呢?
我问过很多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生,所有人给我的回答都是现在病人越来越多,这样一个矛盾的出现,从国家的层面或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思考,究竟健康的责任有没有办法交出去,医疗机构或者医生有没有办法完全负起这个责任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研究结果,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医疗条件只占到8%,92%都是在医院、医生之外的。所以我们把100%的希望都放在8%上,那么最后一定会失望,一定会是不健康的结局。
多年以前我就提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当你把健康的责任交出去,你已经不健康了,现在国家层面也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很令人鼓舞。

2

中医如何理解健康

要担当好健康的责任,首先就要了解健康的含义,笼统来说,健康是指生命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如果要细谈,健与康又具有不同的含义,为什么我们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不提小健社会呢?实际上康比健要更难一些。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我们的生命至少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形,一个是神,形神兼具才是生命的良好状态。健基本上是指我们有形的身体处在良好的状态,康就是“五福临门”中的“康宁”,是指构成生命的另外一个部分——“神”的良好状态。
《黄帝内经》中讲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天年”,所以认识生命首先要从这两个部分开始,也就是身与心的部分,而这两个部分所须的条件也都不一样。要做好健康的责任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是需要的

3

“饮食有节”的关键在于怎么吃,而不是吃什么

形的层面属于物质的范畴,就像一台机器,一部车,车要开动,必须要有能量和动力的支持,所以人必须要有饮食。
古人讲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素问》中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谈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就强调了“饮食”要有节。
当下很多的疾病,虽然我没有做过严格的流行性病学调查,不好随意说,但我在做临床的时候,觉得至少有不下一半的疾病跟饮食不节有关。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三高,心脑血管的硬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守好饮食的节,所以就发生了。
我们要想负好健康的责任,首先就要从饮食开始,学会怎么吃饭、怎么喝水。为什么疾病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感冒咳嗽会反复发作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生病期间没有掌握好饮食,这就是“食复”。很多人因为生病了,觉得身体弱,就要吃有营养的东西,其实恰恰应该相反。
我是研究《伤寒论》的,《伤寒论》第397条,也就是最后一条就讲了“损谷则愈”,损就是损失的损,谷就是饮食的代言词,损谷就是生病之后要减少饮食,要吃清淡的食物,而不是增加饮食,吃更好的东西。比如喝白粥、吃点榨菜,这样就能够使身体尽快恢复,疾病痊愈后很难再卷土重来。
大家都感冒过,感冒之后为什么胃口会变差呢?因为脾胃运化差了,消化变差了,这就提示我们要少吃。过去我们觉得不吃没有力气,没有营养,但消化力弱的时候,吃了不能成为营养,反而变成障碍了。
生病的时候既要少吃,连喝水也要注意。太多的人喝水也犯忌的,身体好的时候也就算了,不好的时候要像《伤寒论》讲的那样“少少与饮之”,一口水分几次咽下去,这样可以“令胃气和则愈”,对身体才好,而不是像平时那样咕咚咕咚的牛饮。喝酒更加要注意,不能用“大钢炮”“小钢炮”,要有节。
我有位朋友宋先生来拜访我,80多岁了,我送他出门的时候,感觉他走路很轻盈,像风一样敏捷,他就是吃得很慢很少,经常说人不需要吃那么多。当看到这个榜样后我就在检讨自己,我虽然经常在说吃饭要慢慢咀嚼,但一到饭桌上,发现还是很容易吃快。
我们现在买车,评价车的好坏,油耗是个硬指标,跑的速度一样,就选油耗低的,饮食也是这样。人的形体就是一台机器,我的体会就是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喝)才是真正重要的!(未完待续)


整理:老才
编发:老才
图片:TYSH
审阅:赵江滨

(版权声明:为保证文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未经授权,请勿随意使用,如有需求,敬请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