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弥大与《道隐园记》

 苏迷 2020-01-11
《姑苏晚报》
2020-01-05 

  士心

  读中学时,我曾痴迷于历史小说。寒暑假里常常从图书馆借来各类演义、传记彻夜长读。特别是读《说岳全传》,岳飞和他的伙伴们不畏外来强敌,誓死保卫家国、致死力行的形象镌刻在我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当我从事文物工作之后,发现韩世忠墓就在苏州灵岩山麓,岳飞墓在杭州西湖之畔,史事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南宋名将,以韩岳为最。一葬灵岩,一葬西湖,苏杭山水为之生色。进一步读史发现,对韩世忠有擢拔之恩的上司竟是吴县人。他便是我国抗金的第一代名臣——李弥大,而且在洞庭西山至今还保留着他的重要遗迹。

  李弥大李弥逊兄弟

  李弥大(1080—1140),字似矩,号无碍居士,吴县人。其胞弟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溪居士、普现居士。兄弟俩均为宋代朝廷高官。《宋史》有他们的传记。

  李弥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辽、金诸国大举进犯中原的动乱年代。他于崇宁三年(1104)登进士第。出仕后任校书郎、监察御史。早年即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契丹,处理燕民归汉问题。实际是利用金国与辽国的矛盾,对一直侵犯中原的辽国的求援不予理会,提出“莫若听其自相攻并”的主张,使辽为金国所灭,暂时减轻了宋廷边务的压力。李弥大也因出使有功升任为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同修国史。

  李弥逊在大观三年(1109)中进士,试中书舍人,累官户部侍郎。金兵灭辽之后,大举进犯中原。宣和末年(1124年前后),李弥逊出知冀州。捐“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兀术北还,戒师勿犯其城。”李弥逊先后出知瑞州、饶州、吉州,各处均有佳绩。在瑞州时,建康府周德反叛,“杀官吏,势猖獗。”李弥逊单骑入城,晓以利害,复使叛将勤王“一郡贴然”。(《宋史·李弥逊传》)

  李弥大在担任起居郎、户部侍郎期间,他上奏提出“固藩维以御外侮,严禁卫以尊朝廷,练兵以壮国势,节用以备军食,收民心以固根本,择守帅以责实效”六策,力主抗金。赵鼎罢相之后,秦桧专国,主张割地求和,甚至答应称臣。李弥逊认为“大不可”,手疏万言:“……乃欲轻祖宗之付托,屈身委命,自同下国而尊奉之,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危国之道,而谓之和可乎?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言语直诘朝廷。但是当时朝廷和议已决,李弥逊竟遭落职,“不序封爵,以终其国。”归隐到连江西山,但他仍“常忧国,无怨怼意”。这一年金兀术分兵四路大举进犯中原。明年,又侵淮西,取“寿春。”一切竟如弥逊所言。

  李弥大与弟弟李弥逊同朝为官,都是积极的主战派。宋钦宗继位后,仍重用徽宗朝“六贼”之一的奸臣童贯。童贯不举师,采取不抵抗政策。弥大上奏“边报不至,非朝廷福”,朝廷罢免了童贯手下的军事将领白锷。李弥大也因得罪朝中权贵而先后外放出知光州(河南中部,自古为南北兵争重地),他在光州任上,课农桑,修水利,平抑粮价,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政绩显著。任满后,调鄂州(今武汉武昌)。后来又入朝,任给事中兼校正御前文籍详定官,拜礼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靖康元年(1126)钦宗任命主战派李纲为尚书右丞,在汴京留守。李纲组织军民击败金兵的进犯,取得节节胜利。时任宰相的主和派李邦彦撺动钦宗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求和。李弥大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做法。主和派割地之后,金兵暂时北退,钦宗认为太平无事了,徽宗也回到汴京,又过起荒淫腐朽的生活。李纲则被卸职离开朝廷。但只过了半年,在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又分两路再度南侵。李弥大受命任河东宣抚副使,率部抗金。辰州帅张师正无能,率胜捷军战败于河东。“弥大诛之,稳住了军心。又提拔行伍出身的韩世忠为裨将,平李福之叛,擒获并将其斩首示众。李福部万余人在阵前归降。韩世忠平叛有功,受到李弥大的重赏,并复遣其师援真定。”河东破,弥大又重用小将李彦先,在戌崤、渑间抵抗来犯之敌。李弥大武勇果决,一直受到奸臣的猜忌。侍御史胡舜弹劾他妄杀立威,李弥大被削去兵权,改知陕州。

  建炎元年(1127),李弥大出知淮宁府,到郡没几天,杜用等人反叛。李弥大追出城,叛军被击溃。弥大奉诏任吏部侍郎。

  宋高宗南渡之后,李弥大先后出知绍兴府、平江府,担任户部尚书兼侍读。因为他始终与吕颐浩等主和派不合,又提出过“当别为一司,伺察颐浩过失”,故一直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先后被中丞沈与求弹劾其“谋间君臣,妄自尊大”,李弥大又被削夺官职,回乡闲居4年。绍兴五年(1135)复起担任静江知府(今广西境)兼工部尚书,广西提刑韩璜又劾其“自持广西边务,日断强盗死罪”,再遭罢黜。绍兴十年(1140)病逝。其弟李弥逊在担任户部侍郎其间,也因反对议和,遭秦桧排斥而归田。晚年隐居福建连江。自称筠溪居士、普现居士,郁郁寡欢而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终老他乡。

  李弥大、李弥逊兄弟俩一片忠心,可昭天日。无奈朝廷“和”字当头,奸臣当道,所以他俩的晚景,确实是很悲凉的。

  李弥大在吴地

  除开少年和青年时代,李弥大出仕之后在吴地的生活经历主要有两段。第一段是宋高宗南渡之后,李弥大出知平江府时。他与出知在光州时一样尽心尽力署理地方。最后因为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被丞相吕颐浩罢黜。第二段是绍兴初年,李弥大被夺职回乡闲居那四年。据《太湖备考》记载:“弥大知平江府被劾,遂筑室于西山名‘易老堂’,自号无碍居士。”在那四年中,李弥大悠游于西山,写下了许多诗篇。他在《游洞庭山》诗中写道:秋林结缘留连赏,春坞藏红次第吟。拟泛一舟追范蠡,从来世味不关心。”又在《水月寺酌无碍泉》中写道:瓯研“水月先春暖,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以诗释怀,寄情山水。

  李弥大在林屋山上筑无碍庵道隐园,隐居于此,他曾为道隐园写过一篇记,记云:

  “林屋洞山之南麓,土沃以饶,奇石附之以错峙。东南面太湖,远山翼而环之,盖湖之极观也。莽草从蘖,未有过而问者。无碍居士尝散策以游,乃约工费助道家而圃之。其西则苍壁数仞,洞穴呀然,南向者曰丙洞。自洞之东北跻攀而上有石室,窈以深者曰旸谷。缘山而东,乱石如犀、象、牛、羊起伏蹲卧乎左右前后者,曰齐物观。又其东有大石,中通小径,曲而又曲,曰曲岩。居士思晦而明齐,不齐以致其曲而未能也。岩、观之前,大梅十数本,中为亭,曰驾浮,可以旷望,将驾浮云而蹑虚也。会一圃之中,荑篁茅发,奇秀殖嘉茂。负来岗隐然,南指结庵以居,曰无碍,室曰易老。且将栖息于兹,学易老以忘吾年也。吾少尝为儒,言迂而行踬,仕则不合而去,游于释而泳于老。盖隐于道者,非其身隐,其道隐也。居士李姓,弥大名,似矩字也。绍兴壬子十一月十五日记。”

  所谓洞山,即洞庭西山之林屋山,也即人们俗称之龙洞山。它是西山八景之一“林屋晚烟”的所在地。山虽不高,却是吴中著名的一处胜迹。

  关于林屋山,《道书》《玄中记》《云籍七签》等道家著作上均有记载,它被称为“左神幽虚之天”,与山西王屋山洞、广东罗浮山洞、浙江赤城山洞,江苏句曲山洞等合称为“十大洞天“,列为第九,因有”天下第九洞天“之称。

  天下第九洞,《玄中记》载其“东通王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连岱岳,号称地脉”。相传大禹治理太湖洪水时,曾经黑衣仙长指引,在洞中取得“天书”,从而开凿三江。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彻底平息了太湖地区的洪涝灾害。吴王阖闾时,还曾派灵威丈人入洞,秉烛昼夜行七十二日,得素书三卷而回。他把书呈给吴王阖闾,阖闾看不懂。又派人把书送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是禹的石函文,要懂的人,才能读懂里边的内容。林屋洞内有隔凡、石室、银房、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鱼乳泉、石燕等景物。洞窟幽深,蜿转曲折,钟乳高下,津润四壁。置身其间,一身顿爽。

  林屋洞有三个出入口,俗称“三门”,分别被命名为“雨洞”“丙洞”“旸谷洞”。这些洞口外边的山上,摩崖题刻颇多,雨洞口外,有“林屋古洞”“天下第九洞”仙府”等题刻。篆书“灵威“丈人索大禹素书处”为俞曲园先生所题,字体古拙,雕刻精美。出旸谷洞口左边的石壁上,摩崖刻凿着当年李弥大所著写的《道隐园记》真迹。

  《道隐园记》虽然通篇主要写的是山湖景色,没有涉及朝廷政事,也没有对奸臣进行抨击,然“吾少尝为儒,言迂而行踬,仕则不合”实在是对自我一生的反思,不懂为官之道,不会趋炎附势便是结论。自己不为朝廷理解,甚至不为所用,空有一腔热血。因此他只能寄情山水,游于释而泳于老,读易、老以忘年了。他的“非其身隐,其道隐也”,实际已经是对现实的一种控诉。

  道隐园,算得上是苏州地区最早的山水园林之一。《道隐园记》亦是苏州历代名园传记中较早的一篇。这幅《道隐园记》摩岩石刻,是李弥大在吴地留下的真迹,十分珍贵。

  到西山林屋山隐居,实在是李弥大不得已所为。悠闲自由的隐居生活,丝毫没有消磨他忧国忧民,愿意为国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的心志。所以当绍兴五年(1135)朝廷重新征召时,他又毅然复出,踏上了艰难的仕途。

  细读《宋史》,南北宋之交,吴地有两位名臣犹为值得纪念:武将韩世忠,以忠勇而名闻天下;文臣李弥大,以力谏而流芳百世。《宋史》评述:李弥大为“临大节而不可夺者”,这是对他作出的公正评价。吴中有他们这样的忠臣,当引以为豪。

  投稿邮箱wbfukan@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