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体诗

 杏坛归客 2020-01-12

一、古体诗的来源

古体诗,是中国诗的一种。又称古风。有下列几种来源

1. 以时代来划分若以时代来划分, 真正的“古诗”,是指唐朝近体诗以前 (除了所谓“齐梁体”),那些并没有固定句数、严格平仄格律的诗。

2. 2. 古风”唐代和唐代以后,又或将当时人效法古体诗而写的作品称为“古风”。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路难》、杜甫《垂老别》、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居易《卖炭翁》、韩愈《山石》、李贺《梦天》等。

3. 3.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诗的作法,形式比较自由,每首句数不拘,不讲求平仄、对仗,押韵也较宽,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体,其中以五言、七言居多。此外,《乐府》通常也归类为古体诗。今日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古体诗多为五言诗;有《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陌上桑》、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曹操之《短歌行》等等。

二、古体诗的发展史及分类最早的诗歌产生于民间。古者民俗歌谣,皆谓之诗。

中国的诗歌,起源于诗经,之后有楚辞、乐府。最原始的诗歌都是口头形式基本没有被记录下来。春秋时编成的《诗经》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上多为二节拍。战国时代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汉代诗歌的代表为汉乐府民歌。它是继《楚辞》之后的又一次诗体革新。其中有很多标准的五言诗。于是《古诗十九首》及苏李赠答相继成篇。此五言兴也。其时汉武做柏梁台,诏群臣为七言诗,此七言之始。

在南朝齐永明间,沈约、谢朓、周颙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并将它们用到诗歌创作中,人为的规定为一定的声韵。这样诗歌根据字声调的变化组合,使声调按一定规则排列起来。达到铿锵、和谐之效。这种文体称为“永明体”。

唐朝的文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对诗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做了一些规定,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格律诗。为了区别于以前的诗体,人们就把这些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那些并没有固定句数、严格平仄格律的诗作称作古诗,也叫古体诗。古诗的每篇不拘字数,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拘长短,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有三言、四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六言、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古绝、乐府诗、骚体、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 三言体全篇每句三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绝少传世。三言体讲究纯朴古雅,结构严谨,少则八句,多则十余句。后世的《三字经》某种意义上也是模仿的三言诗。例:《祝某夫人》曾熙惟母德,推贤良。应时兴,令誉彰。临九疑,望潇湘。祈母寿,福无疆。

2. 四言体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四言诗讲究浑厚凝重,有古雅之风。

3. 五言体五言体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古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

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讲究一段一意,层次分明,不可杂乱,不可局促。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

五古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例:〔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4. 六言体六言诗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不太流行。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六言体讲究炼字炼句,宜音调充实铿锵,不可闲散萎靡。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例:

(一)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布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二)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三)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注:六言古诗发展到唐朝后,形成了平仄、粘对、用韵完全符合格律的“六律”,也是格律诗的体裁之一,由于作者不多,渐被淘汰,唐以后很少有人写六律了)。

5. 七言体

七言诗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七古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讲究铺叙开合,平和优雅,宜气势宏阔,顿挫激昂,不可徒以镂刻为巧,纤丽萎靡。

《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例如:

〔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5. 杂言体最初处于乐府。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例如:

〔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 古绝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一:

〔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例二:〔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8. 乐府诗

“乐府”一词始于西汉,汉惠帝始设“乐府令” (掌管音乐的官名),汉武帝时设乐府(管理音乐的官署),具体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随之,人们渐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称“乐府诗”,用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拟乐府体写成的古体诗虽也叫乐府,但已不再配乐。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乐府诗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乐,缘事而作”。

例:《短歌行》[魏]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 骚体

亦称楚辞体,属“辞赋”一类起于战国时的楚国。这类作品,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无固定,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凡后人模仿屈原《离骚》形式的诗作,也称骚体。

例一:《垓下歌》 项羽(一说是后人感叹而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例二:《大风歌》 刘邦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返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0. 柏梁体

柏梁体为七言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据说汉武帝建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因此而得名。

例:〔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也是第一首七言体古诗)


11.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

因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行”乃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但无严格区别,故有“歌行一体”之说。歌行体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流畅,富于变化,也可歌唱。

例:〔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12. 入律古风

入律古风,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统称。特点:(1)多为七言,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韵交替。全诗似多首七绝组合(2)基本是律句或准律句(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3)换韵,多为平仄交替

例如:[唐]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这首古风有很多律诗的特点:①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③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④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⑤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⑥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三、古体诗的特点

1. 古体诗的用韵

古体诗押韵较为自由,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可一韵到底,也允许换韵,甚至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也可以邻韵通押。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例一:压平声韵《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例二:压仄声韵《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例三:一韵独用《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例四:用通韵《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四支)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四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五微)

古体诗的通韵不是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一般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分十五类,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置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65].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67].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 韵是:歌麻蒸尤侵职缉。

例五:一韵到底《西施咏》 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例六:换韵《白雪歌》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陌锡通韵。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御遇通韵。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换韵主要特点: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使人兴奋的意思时,往往使用平声韵;当叙述悲怨,愤怒的意思时,往往使用仄声韵)。

 

 2. 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但是,唐宋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著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开来,区别得越明显越好,以为这样才显得风格高古。具体的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

(a)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

(b)(b)平仄平。

(c)(c)仄仄仄。

(d)(d)仄平仄。

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

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例:《岁晏行》 [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燕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肉酒,此辈抒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在这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头吹画角),其馀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裡就有七句是三平调. 可见不是偶然的。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


3. 古体诗的对仗古体诗的对仗的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并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同:

一是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二是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三是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4. 古体诗的句法

古体诗的句法包括了整齐的五言七言,也包括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以至九言、十言的杂言。

5. 古体诗的句数不限古体诗句数不限,长短不齐,有整齐五言、七言以至九言。多则几十、几百句。

四、古体诗的写作

1. 古人云“律诗难于古诗”,会写格律诗的就不难写古诗。但是古体诗是唐之前更古的诗,多用古文,如果用词浅白就会使其味寡。因此,熟练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对古体诗的写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体诗因不受平仄束缚,常有拗句,但是要注意虽有拗句,但在音韵安排上仍然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要自然流畅,至少吟诵起来不可拗口。

3. 律诗求其工,古诗求其拙。写古体诗讲究纯朴自然,浑然天成。所以虽有修饰,宜不着痕迹。

4. 古体诗无定格,似可任意而为。古人还是总结了古体诗的准绳“诗意不可枝杈,用词不可浮华,曲折承转无痕,炼字修辞不显”。

5. 古体诗风格宜高古。所谓高古主要表现在其情感质朴和文采精炼。

6. 古体诗一般四句为一绝。也就是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一个段落,这一点在布局结体时犹须注意。

7. 历代古体诗各有特色,诗体繁多。应多读多看多积累。多了解汉语单字的广义多解,以便灵活运用。也可以增加一些文雅词汇。熟悉约定俗成的古文句法。

8.任何主题都可以用古体诗的形式来表现,写景、记事、抒情、怀古等等。古诗更适合铺叙延展,惟须言而有物,切忌泛泛之语。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其中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 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静夜 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七言古绝举例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骈体文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文的基本特征是对称,铺张。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王勃 《滕王阁序》;苏轼 《前赤壁赋》;吴均《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这些算很好的了。《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这篇临别赠言虽为即兴之作,但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在严格的骈体形式束缚下,作者充分发挥骈文特有表现手段,融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呈行云流水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