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江山携手 2020-01-12
今天来说一说姜夔,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才华横溢,对诗词、散文、音乐、书法均有一定的造诣,可以说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个全才。姜夔与我们之前说的词人有所不同,之前我们说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词作,这些词人都在朝为官,甚至位高权重,而姜夔,却是屡试不中,终身为布衣。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名扬四海,他在杭州的时候,认识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词作赞不绝口,还把他介绍给另一位著名诗人范成大认识,得到这两位大诗人的肯定,其他文人也都争相与姜夔交好,当时的大学者朱熹对他青眼相加,连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还与他填词互相酬唱。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姜夔著名的《扬州慢》: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都市,在竹西亭美好的地方,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开始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片繁华景象,如今田里长慢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后,这里就荒废了池苑,只留下残留的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色渐渐黄昏,凄凉的号角响吹起了寒冷,这都在荒废了的扬州城。
杜牧俊逸清赏,如果他今天重回旧地,一定会大吃一惊。就算他词语精工,能写出“豆蔻”,写出青楼美梦的诗意,也很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还在,桥下江中却是波浪浩荡,一片寂静,只剩下凄冷的月色。怀念桥边的红芍药,每一年都盛开,它是否都知道为谁而开。
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败北,金兵洗劫了扬州城。之后姜夔路过扬州城,目睹被洗劫后的扬州城,于是写下来这首词来。词还有小序:
淳熙丙申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城,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城,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凄凉的号角响起。我内心悲痛,感慨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千岩老人”指南宋诗人萧德藻。“黍离”出自诗经,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被毁,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于是作了这首诗,之后“黍离”就用来表示故国之思。)
词的上片,写出了姜夔入扬州城看到的景象以及他的感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这里写词人的行踪,他初次到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休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荠麦,杜牧曾经说过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已不复存在。为什么扬州城会变成这样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原来是因为金兵的入侵,他们烧杀掳掠,将扬州城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废池乔木。人们说起这场战争,至今仍心有余悸。一个“厌”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战争的罪恶。最后“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夕阳西下,暮色来临,悲伤的号角响起,回荡在扬州城的上空,也回荡在姜夔的心间。这里由视觉转换到听觉,由荒废的景象到凄凉的号角声,一步一步直击姜夔的内心。
下片用了杜牧的典故,杜牧曾为扬州城写下千古名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繁华似锦。如果杜牧在今天重回扬州城,也一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痛心的。“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就算杜牧在怎么有才华,就算他写出的“豆蔻”词很妙,他笔下的“青楼”很美好,他面对扬州城荒废的景象,也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深情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是扬州的名胜,它还存在,可惜当年一片繁荣,如今只剩下桥下水波荡漾,月光冷峻,一片寂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指红芍药,是扬州城的名花。桥边的红芍药依然年年盛开,可是人事全非,很难有人再去欣赏它们的艳丽。红芍药孤独的开放着,是否还如当初,知为谁盛开?
这首词大量写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词中写了几处名胜,如竹西亭、二十四桥,这些名胜衬托出的是哀情,曾经的名胜,如今的荒芜,这样的对比,直击人心,让人感到悲哀。读罢这首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当时金兵南侵,江淮军败北,是在1161年,而姜夔写这首词是在淳熙三年,即1176年。相距十几年,姜夔在扬州的时候,城里依然是四处萧条,让人感觉是“废池乔木”,可见当时的破坏有多严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