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网辞职1个月,我比过去2年学到的还要多

 小猫倩倩 2020-01-12

好久不见~自从喵上个月从国网辞职,陆陆续续总有小伙伴问我,小猫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呀,未来打算去做什么呀?好奇的宝宝们实在太多啦,于是喵干脆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和大家汇报近况~

虽然是分享自己的故事,但是相信会给职业发展迷茫的小伙伴们一些启发~

鉴于最近多了一些新读者,还是简单地说一下之前的经历。我于201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第一份工作就职于国家电网某省物资公司,大四和毕业第一年兼职在科学出版社做过文案编辑,17年3月开始在知乎平台创作,渐渐有了一点点知名度,而后陆续成为多个平台的签约作者。18年6月从国网辞职,到现在为止刚好离开国网一个月。辞职的原因看这里我为什么从国家电网辞职?简单来说就是学不到新东西+成长空间太小”,而我又很爱折腾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于是乎就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不得不说,从国网辞职简直是我2018年做的最正确的事了!!!

因为,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比过去两年学到的东西都要多。

对于我这一段时间的改变,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说:

另一个朋友这样说:

还有我最可爱、最美丽的大管家,我万能的助理LIN,她这样说:

辞职后的一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我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见识了 “原以为只有新闻联播中才会出现”的台风,被一只有整根拇指大小的蟑螂吓得哇哇大哭。

连续工作了30天无休,睡眠时间最多的时候是6h,大部分时候都只能睡4~5h。

成为一个超级厉害的大佬的学生&合伙人他手把手教我,带我飞速成长。当然,也被劈头盖脸地训哭过。

以新人的身份直接担任2个新项目的项目经理管理经验为0的我手足无措,晚上11点在公司的电脑前悄无声息地抹着眼泪。

项目之一是成为一家估值过亿的公司的新媒体负责人。压力山大,敲下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损失一个亿。

项目之二是带团队一起运营自己毫无经验的短视频平台矩阵连续刷了十几个小时,然后把算法和想法建成SOP,再一点点教给团队的小伙伴。眼睛和脑仁一样疼。

认识了一个“灵魂契合”的好朋友我们就好像是各自是2/3个圆,一半重合,一半互补。和她在一起比和男朋友在一起还开心。

见到了许多“传说中”的人我原以为这种级别的大佬我一辈子都不会见到的,结果加了微信还一起吃饭合影。

各种反思总结加起来有6w字但是因为太【工作】了,还没模型化,所以没有更新到推文里。

收入锐减到以前的30%因为两个项目都是按收益分成,现在处于前期投入阶段还都没有盈利(对,就是听起来很牛逼,其实都没钱)。加上工作饱和,时间和精力限制我没办法接更多商业约稿,所以还请大家担待我暂时偶尔接一下广告啦。等到项目开始赚钱,我能够靠工作养活自己,就不会再接广告了~

作为大家对喵不离不弃的回报,今天准备了一份干到掉渣的干货作为喵粉福利~

好了这一个月的生活汇报完了,欲知详情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看,按时间线整理的,想要“掉渣干货”的直接切出去看今天推送的二条图文就好了。


1

迷茫                           

我至今仍记得离职前夕的那份焦灼与不安。

自17年开始创作以来,我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但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发现自己很难再产出优秀的作品了。无论是平日里的阅读还是参加活动,都让我无法感受到自己实质性的提升。大环境如此,虽然我很努力地想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考注电获得自己的价值感,但终究发现只不过是负责的批次变了又变,把1天的工作任务优化到1h完成罢了,工作的性质却始终没有变。直到离开国网的最后一天,我还在做着和入职第一天相同的工作。

互联网世界取得的微不足道的小成就已经不足以消弭我对于平淡现实的失望。对我来说,一旦发现自己停留在舒适区许久,就会陷入一种惶恐焦虑的状态国网的2年,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可迁移的工作经验,加上写作进入瓶颈期,这让我几近抓狂。

我深知人外有人,而自己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却得到了远多于能力的嘉许对于一个25岁的女生来说,她做的好的事,大家都说“太棒了你最优秀”,她做的不好的事,大家说“你已经很优秀了有一点不完美算什么”。没有人真诚地批评她,没有人帮她改进和提高,她世界里所有人都把她捧上了天,这简直太可怕了

停滞成长+过度赞誉,让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可能是传说中的抖M体质吧,只有在一个到处都是大神,天天被打击、被碾压的环境中我才会感到心安,也会更快地成长。

然后很幸运地,我遇到了现在的合作伙伴。

2

知遇                           

“合作伙伴”是他对我尊重而客气的称呼,其实我更愿意叫他老板。

我的老板周杰老师是一个极其牛X的人。他本硕学的是机械工程,却成了管理咨询界的明星:他在威露士工作时,是洗护品类双十一单日销量过亿的操盘手,打败了世界500强等顶级的竞争对手;他入职开锐咨询(民航排名第一的咨询公司)不到2年,就成为这家公司的合伙人;他是清华大学电商总裁班讲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商务总裁班讲师和淘宝大学资深讲师;他还是“华人世界的国际NLP大师”李中莹老师的经纪人。“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曾经写过一篇介绍他的文章那些赚大钱的人,从来不靠努力。(这里很想吐槽一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s的星星眼)。

我承认牛人们确实在某些地方比我厉害,但我很难真正地“服气”一个人。在我心里,说的最多的话叫做“术业有专攻”。周杰老师是我生长25年以来,除了我妈以外第二个我打心底里服气的人。他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当你和他讲话的时候,他通常默不作声,只是眯着眼微笑地看着你,等你陈述完所有的事情,或者迷茫,或者气恼,在你喝一口水的间隙,他便娓娓地讲上一句话——只一句,你便觉得自己之前所有的猜忌都是胡思乱想,所有的迷茫瞬时烟消云散,所有的纠结有了答案

他就是这样一句话讲到你的心底里。等他说完了,转身离开了,你还留在原地,被震撼得无以言表。

我认识他的时候,正在被严重的自我怀疑包裹,自尊水平低到了谷底。我不相信任何人的夸奖,总觉得他们是看我自我怀疑太严重出于好心在安慰我。我一方面知道自己不会在这个单位呆太久,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偶尔来一票高收入的新媒体写作究竟是泡沫还是趋势,就好像坐在围城的边缘,进退两难。

他没有安慰,也没有说教,而是引导我一点点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他让我看见自己可以迁移的能力,看到自己“不仅仅是特长,而是稀缺”的核心竞争力,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基因。


然后他问我:“倩倩,要不要一起开家公司?”

我说:“没钱。”

他说:“没钱你可以先跟我干几个月,用工资抵注册资金。”

我说,“好。”

我原本是打算离职后gap一个月然后去大厂工作的。思忖再三,在大公司工作虽然能收获“面”的红利,可我现在没有任何showcase,国网的履历也不可用,去大公司只能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况且,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是被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自己一边踩坑一边成长,哪有被大佬手把手教成长的快呢?

新项目立项是在第二天,于是我就买了第二天去广州的机票。

3

磨砺                          

于是我从一只骄傲的小孔雀变成了一只灰溜溜的丑小鸭:从一个“多平台签约作者”,一夜之间成了策划书被打回去修改N次的小白。有一次因为写的流程表修改了很多次都没有通过,老板生气地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根本没有用心去思考”,晚上11点把我狠狠地批斗一番之后摔门而去,留下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抹眼泪。

但是当我搞砸了一件事,负疚伤心自责的时候,他又会用NLP的方法教我控制情绪。

我天生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不懂得拒绝而总是让自己难堪。他会在必要的时候推我一把,让我做不情愿但是正确的事。比如说,之前招了个不靠谱的员工,试用期提交的任务质量很差,每天都在给我帮倒忙。我气得要命,但是“不会拒绝人”的我始终都说不出【请你离开】四个字。老板对我说,“要是搞不定这件事,明天开始她的工资你付。”于是我光速让她离开了。

我公众表达能力极差。虽然在朋友中经常开展三五人小群的演说,但是我一面对陌生群众就会紧张到语无伦次,和平日里写文章时的有条不紊判若两人。他给我安排了一场为期3天的培训,我是主讲师。上台前的那个周末,他让我在公司试讲,我迟迟不肯开口,他说“你今天不讲就别回家睡觉了”。睡觉还是很重要的,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然后他教给了我名为“长高长大法”和“洒金粉法”的技巧,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演讲紧张的问题。

我总是习惯“万事不求人”,以前在家里的时候,出租房里的水管坏了、灯坏了,统统我来修;家里装全自动洗衣机,没有请师傅上门安装,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网购的家具也都是我自己组装。从事新媒体工作以后,内容创作(产品)、商务合作(营销)、运营都是我一个人,加上之前还有本职工作,说是一个人活成一家公司真的不算夸张。虽然早已听说过无数次“外包思维”,实际做事情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自己包揽全局。他教我一点点拆解工作、分工、外包,彻底治愈了我“啥都自己干,不累死自己不罢休”的毛病。

他总是对我说“沟通的效果由对方决定”。每当我抱怨“XX听不懂我讲话”的时候,他就会搬出来这句话,让我从自身找原因。他也常常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我的天,这两条法则几乎可以解决一切人际关系的问题。

他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在朋友圈发一张带时间的天气截图。由于直男气息太严重,在大家的一致吐槽下,他现在不发圈了,但还是5点起。各种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工具的运用被写进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我这么随性的人在teambition飘红被罚款几次之后也开始“强制他律”了。

和他共处,小到一个表头的设计,大到公司的商业模式,几乎每一次谈话都是一场头脑风暴和管理培训。后来我把这些“开小灶”整理成了一个文档,这才发现一个月中各种谈话加起来已经足足有3万多字来感受一下文档目录。

而我也从一开始的“个人发展”思维,转换到适应teamwork;学会了任务拆解与分工,学会了统筹协调;学会了不再“拍脑门”做决策,而是设计好每一步的规划;学会了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底层逻辑;学会了看问题时从个体视角转换为系统视角,更在意效果而不是被情绪左右;学会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有事情搞不定,接纳自己不是万能的,开始不再焦虑。

我从未如此自信。

4

学习                          

我现在每个月收入的80%都会用来学习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单价万元以上的线下课。并不是已经富有到可以花这么一笔“巨款”毫不心疼,而是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上投入的越多,就会成长的越快,而且这些钱很快都会因为拥有了新知而赚回来。


喵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学习有三种方式,一是读书,二是从经验中反思,三是阅人。一直以来受限于经济因素,我总觉得通过读书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后来才发现“许多重要的道理都是读书学不到的。”

《知识大迁移》一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达令效应”,大意就是无知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无知”。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道理在你所在的环境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于是你只能认为“都是鸡汤,听听就好”。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如果你现在所在的圈子很小、很封闭,而你在这个圈子中有着还不错的收入和地位,那“人外有人”对你来说就只是“听听而已”,你多半还会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但如果你本身处在一个大佬云集的圈子,每一个新出现的人都会刷新你的认知,当你发现周围所有的人都在迭代认知的时候,你还坐得住吗?所以,空有决心没有行动,可能不是你自己的问题,而是你选错了圈子。

我越是往高层走,就越发现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悬殊,偏安一隅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很厉害。虽然他们也知道世界上确有高人存在,但那些人对于自己来说只是“新闻中出现的人”而已,远不如出现在现实中带来的冲击大。

再举个例子。有一句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两年都被用滥了。对,选择的确比努力更重要,so what?知道这个道理你就会选择正确了吗?高考填志愿知道怎么选专业吗?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知道怎么转行吗?转行之后知道做什么吗?——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你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没有清晰的底层逻辑,你看问题能看到第几层。而这些是你很难通过“冥思苦想”搞清楚的。

我有一个朋友说的过,人生迷茫是因为没见过不迷茫的人。这一点在我见到许多大佬之后愈发地认同。


所以,为什么我要去听一万块钱的课?如果是线上课程,大概只需要不到10%的价格就可以获取相同的知识。但是,线下面对面产生的深度链接,是线上很难做到的。大部分人对于网络具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即使是在网络世界认识一个人,大部分情况下也仅仅只能是“认识“而已。高昂的课程单价本来就是一道筛选的门槛,爱学习的人本来就少,大部分人买网课都仅仅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而已;愿意花重金学习的人更少。所以,遇见同频的人概率就更高。一万块钱的学费,其实是1k买了知识,9k买了人脉。

不过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上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课程,而且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和可以合作的点去上高价课才值得。如果你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是去听听大佬聊天而无法建立链接,加上刷新认知的一堆概念也没法用,那这笔巨款就完全打水漂了。我的建议是先打磨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显著的标签以后再去用技能置换资源。

(啊突然发现迭代圈子的办法要写大几千字才能说清楚,留个坑,以后的文章中再写吧)

但是,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心态,而且要努力去结识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因为你会发现,自己冥思苦想几年不得解的问题,可能别人一句话就帮你找到了答案。身处在其中,很难看到自己的盲区;旁观者却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关键。

5

一个福利                    

文章开头的地方说了,今天推送的二条文章是一个超干的干货福利。我平时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有复盘反思的习惯,二条的文章就是我在新项目启动一周时做的复盘。里面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包括产品思维、NLP理解六层级、底层逻辑、如何避免犯错、问题出在组织还是执行层、努力的源动力等等。全文14000+字,信息量巨大。

喵最近刚刚经历了转行,所以想写成一组系列文章。上周的文章没钱没背景,普通人如何拥有开挂的人生?讲的是大局观,这一篇讲具体事件经历,下一篇文章喵会和大家分享如何进入一个陌生领域,迅速积累人脉、快速发展的具体方法。这样,关于职业发展和个人品牌建设的“道、术、器”三件套就都有啦~

感谢你的阅读。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看到更大的世界。

关于本篇,你可能还想读:

我为什么从国家电网辞职?

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

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