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曾经最牛大学的总务长写出一部比《无问西东》剧情更生动、更详尽的西南联大往事

 星河岁月 2020-01-12


郑天挺

(1899-1981)

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

福建长乐人,原名大立,又名庆甡,

报考北京大学时改名天挺,

字毅生,号及时学人。

1899年生于北京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

年轻时的郑天挺

1917年,郑天挺入北京大学国学门,

1924年起任教于北大。

抗战全面爆发后,

郑天挺组织安排北大师生南下,

先后任教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历史系,

并任联大总务长,负责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事务。

郑天一生致力明清史研究,当时联大聘书已送来,校方领导黄钰生、查良钊、杨振声、施嘉炀、冯友兰劝驾,1940年1月17日诸人留条:“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郑天挺先生为人处世,

谨言慎行,奉公执法,待人接物,虚怀若谷,

凡有益于校务、有益于学生者,

皆尽力而为,从不推诿。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校庆之际,

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北大学生的名义

赠给他“北大舵手”的锦旗。

1952年,奉调南开大学,

此后主持南开历史系近三十年。

期间,他创建了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

著有《探微集》《清史简述》等著作。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著,中华书局,2018年1月出版,156.00元

由郑天挺子女授权、中华书局整理校订的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今年出版。

日记自193811日起,

1946714日讫,

除少数缺失外,

基本完整记录了郑天挺

在西南联大的工作、教学、

交游、学术研究和生活状况等。

尤其幸运的是,

作为史学家的郑天挺,

非常注重史实和细节的记录,

因此为后人留下诸多宝贵资料。

记录西南联大往事

比《无问西东》更生动、更详尽

2017年岁末,一部《无问西东》影片勾起许多人对西南联大的记忆。20181月,一部比《无问西东》更生动、更详尽的有关西南联大的新书《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出版。该书是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亲笔记录。郑天挺(18991981)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1924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  领域卓有建树,曾主持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工作数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

1946年郑天挺同子女至卢沟桥

西南联合大学 1938 年正式建校,1946 7 31 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这一过程,郑天挺参与始终,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天挺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11 日,讫 1946 714日,中阙 1941 512月、1943322 日至410日、1945114 日至1231 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 5 月至 12 月是记了后不慎遗失,缺失的是未曾记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书便收录了郑天挺先生留下的所有日记。中华书局学术出版中心主任,该书点校者俞国林向记者介绍了郑天挺日记出版的过程。“2005年年底,我读到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其中引用到了郑天挺先生1944年的日记,并有一页书影。当我看到这一页文字的时候,非常激动。第一时间与郑克晟先生通了电话,得到的消息是日记都在,有几十本”俞国林说,“郑先生联大日记手稿基本齐全,但其家属一直未考虑发表。早在十年前,中华书局就曾建议将日记出版,但家属出于多种考虑,未作同意。近年研究西南联大历史与办学经验的学者日益增多,急于获得一手相关资料。而当年联大教师又多已作古,在中华书局的努力下,家属终于同意将日记手稿交付中华书局,并于 2018 1 月正式出版。”

郑天挺日记原件(1938年1月1日)

是校史级材料

更是抗日战争研究珍贵素材

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担任总务长期间,需要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  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收与教育……均须一一过问,而郑先生于此时,展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无私热忱和超人才能。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绩彪炳史册,在这中间,郑天挺先生的管理工作功不可没。

日记作为郑天挺记录事务,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出意料地记录了大量有关校务的事件和处理措施,故被称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级材料。“郑先生朋友众多,并一直住集体宿舍,接待、拜访,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除了公务酬对之外,郑先生的交际绝大多数属于学人交往,诸多名人不胜枚举,郑天挺先生详细记下了与其在何日,于何处,谈何问题。”俞国林介绍。

1946 年,郑天挺先生为北大复员事提前回到北京,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有诸多交往,如余嘉锡、陈垣、沈兼士、俞平伯、启功等名字均出现在他的日记中。  值得一提的是,郑天挺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  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可作为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包含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

如郑天挺于“一九四零年十月二十六日 星期六”所记:“六时醒,闻飞机声杂且高,心异之,即起,见天色清朗无他异,复卧而读。七时乃起,洗面甫毕,忽闻警报,急呼恭三、锡予下楼,与李忠诚出后门。至北门未十分钟,而紧急警报作,余等尚未越铁路线。忠诚急奔,余随之,力实不胜,勉强越公路线,喘甚,乃缓步行。忽闻枪声,余谓试枪耳,既而续作,知敌机至,急仰卧于田中。稻已割而馀梗犹在,污且湿,  不暇顾。见一机冒白烟向东遁,四五机自北来俯而逐之,一时枪声杂作,但无炸弹声。约五分钟而远而微,乃起,偻伛而行,复闻复卧,如是者四。知其声息远去,始沿田塍北行。自逃避警报以来,无如今日之狼狈者,亦无如今日之仓迫者……”

体现“刚毅坚卓”联大精神

一代学人“修齐治平”全景记录

郑天挺用朴实的文字,记叙了一种“刚毅坚卓”的精神。有他和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  汤用彤、傅斯年、钱穆、林徽因、金岳霖、罗常培、闻一多等学人的交往,也有他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是一代学人治校治学治生的全景记录。 

郑天挺日记原件(1942年12月25日)

郑天挺晚年在《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西南联大:“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校内始终是团结的。”其实1940 年初,梅贻琦让郑天挺做总务长时,郑先生并不愿意,他的北大友人亦不赞成。后来考虑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合作局面,这些人又反过来敦劝郑天挺就任总务长。冯友兰、黄钰生、查良钊、杨振声、施嘉炀还专程上门,留“斯人不出,如苍生何”条而去;后来,又在周炳琳、傅斯年、蒋梦麟的劝说下,郑天挺才正式就任联大总务长一职,原约定仅任半年,没想到最后竟做到1946 年三校复员。这就是郑先生上文所说的“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

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  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郑天挺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令人动容。无论是《无问西东》,还是《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均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的精神风貌,传承着一种历久弥坚的大学精神。

联合推荐

Recommendation

名家学人的日记,对搞文史者最为有用,因为从中能够查到许多正式资料中看不到的细节,尤其可以看到文人间的交往。

——著名藏书家 韦 力

该书整理严谨,体例完备,释字精确,并附有《人名索引》和《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既方便读者,也体现了整理者的深厚学养。

——文化学者 解玺璋

郑先生朋友众多,在何日,于何处,谈何问题,言及某事、某君、某书等,无不缕述清晰,今日治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者,于郑先生日记中可得无数之线索也。

——点校者 俞国林

作者:郑天挺 / 俞国林点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