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没有未来?看这个19岁日本女生交“白卷”反得最高分 交白卷是每个学生的噩梦,因为这意味着零分。但近日,一位研修历史的日本学生交了“白卷”,却得到了教授的称赞,并给她打了最高分数。 不少人跑去问这位名叫羽贺英美的19岁女生,到底是用了什么诀窍? 羽贺英美回答:我只是给老师留了一张“小纸条”。 01、“白卷”获得最高分! 羽贺英美在日本三重大学读书,选了一门关于忍者历史的课,教授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参观伊贺市忍者博物馆的文章。 “教授在课堂上富有创造力的文章会打高分,我决定让我的文章脱颖而出。”羽贺英美说,“这是我小时候从一本书学到的。我只是希望自己的想法独一无二。” ![]() 原来,她在写自己最近提交的论文时,使用了一种忍者“烤墨纸”技术,这种技术能让干燥的纸无色无味,但一经加热就会浮现字迹。 听起来颇有一种古代传密信的味道,羽贺英美对此也是将信将疑。 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大豆浸泡一夜,然后将其碾碎,再用布将其挤压。 然后,她把大豆提取物加水搅拌,花了两个小时调整比例,然后用细毛笔在“和纸”(日本的薄纸)上写了论文。 果然,在笔迹干掉之后,上面的字迹就会消失! ![]() 羽贺英美非常高兴,但是为了确保教授不会把论文当成垃圾扔掉,她还贴心地用普通墨水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把纸加热看看”。 收到“白卷”的教授在家里的煤气炉加热了这篇别具一格的论文。 “我毫不犹豫地给这篇论文打了满分——尽管我没有把它读到最后,因为我觉得我应该留出一部分未加热的纸张,万一有媒体知道这件事想拍照呢。” 虽然羽贺英美表示“内容很普通”,但是教授依然打了一个满分,对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表示赞赏——据这位教授说,曾经收到过用代码撰写的论文,他也给出了很高分数。 02、没上过学,不懂外语!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不少和这个女生同样幸运的人。 在1978年恢复了高考之后,陈丹青与几个朋友一起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他对绘画考试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一直都在坚持画画,在国内小有名气。 ![]() 不过当时美院的考试科目里却有他不擅长的英语,陈丹青一看卷子就懵了,单个的字母都认识,但是组合到一块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一般人即使不会做,也要蒙几个题的,但是陈丹青没有这么做。他拿起笔,工工整整地写了12个楷书:“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 ![]() 交卷后,陈丹青怀着忐忑的心情等着录取通知,没想到他竟然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了,原因是他的绘画成绩非常好! 2000年,陈丹青已成为蜚声国际的画师,在朋友的邀请下回国,被清华美院聘为教授。 但是在任教的几年里,陈丹青深深认识到美院招生录取政策已经不如他报考当时的灵活,有几个绘画非常优秀的学生,多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落榜。 为此,陈丹青愤然提出辞职,但是美院的录取老师表示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表示,每年报考人数都有太多,单按美术成绩录取未免有失公允。 03、民国大师的“破格录取” 再往前推过去,很多民国大师似是而非的绯闻段子里,也有科目不及格的经历。特别是数学,当时还未在中小学普及,考大学自然错得千奇百怪。 ![]() 朱自清1916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罗家伦1917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钱钟书1929年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吴晗1931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臧克家1931年参加青岛国立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才女张允和1934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考零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段子,但紧随其后的是破格录取,一方面赞扬了主考官的开明,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名人的与众不同。 但是这些段子风靡的同时,彰显的是同一类问题:在同一考核标准下,什么是破格录取?破多少格才能录取?“偏科学生”的破格对“全面发展”的其他学生是否不公平? ![]() 正如我们文章开头的这位17岁日本女生,她在忍者历史这一科目中获得了最高分,但是如果在其他科目要是拖了后腿,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依然算不上一个“好学生”。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曾发问:“人工智能时代,孩子还能有饭吃吗?” 他认为中国不缺能干活的人,不缺能吃苦的人,不缺能玩心机的人,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有理想、有同理心、有美感、有创造精神的人。 现在如何评价人才,取决于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而非目前什么样的能职业挣钱。 家长们帮助孩子选择各种的培训班,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同时,不妨先问问自己:30年后的起跑线,还划在这里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