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弓三山 2020-01-12

在《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我们跟随着贾宝玉的脚步,在林黛玉的闺房中看到了一幅有趣的挂画——《斗寒图》

贾宝玉在林黛玉房中看到一幅新挂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嫦娥,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写着。贾宝玉看到这幅画,问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岂不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听了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徐操《斗寒图》

此处提到的“李龙眠”,便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他十分擅长画马、佛像以及山水,以“白描”最为后人敬仰。而“白描”的魅力在于“线条”的变化,可惜的是目前还未发现李公麟所绘《斗寒图》真迹,或为书中杜撰、或早已遗失。

线条作为最直接的艺术造型表现方式,在艺术的历史长河里经过多次的衍化与发展,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二者在“线条的运用与表现中”仍存在差异。

中国画“线”的发展演变

白描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绘画作品便出现于石器时代的壁画及各类陶器石器上,“线条”作为装饰艺术出现,以“祭祀、狩猎、战争”等为核心主题,造型简洁古朴,是我国绘画的雏形。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贺兰山岩画

随着“劳动水平”的提升,逐渐出现了“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帛画”等绘画载体,此时人们对于“线条”的把控已极为流畅熟练,如《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等,当时画家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快慢、轻重的线条。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战国《人物龙凤图》

白描画在唐之前称为“白画”或“线描”。早期的白描画,主要讲究线条的“均匀流畅”,到了唐代吴道子时期,发展出了“粗细轻重”的变化,使线条产生了动感与立体感。到了宋代,在理学及禅宗思想影响下,文人墨客更偏爱清真淡雅的画法,李公麟的白描画风也成为了时代的主流,盛极一时。到了元代,随着道家的发展,出现了大批道家题材壁画作品,线描的形式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至此,中国画里的“白描画”基本功业已成型。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西方绘画“线”的发展演变

西方绘画艺术是“理性中的感性”,它的成长伴随着“透视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多维度影响。西方绘画艺术的“线条”是在“背后的”,是“支撑”属性的,而不像中国画艺术的线条艺术,发展成了一门直接“可欣赏”的艺术外化。

直到19世纪晚期,印象派逐渐发展成型,“线条”才正式成为表现画家“情绪”的窗口,或激荡或忧郁的“笔触线条”之下,是画家的内心情感表现。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印象派 莫奈《日出·印象》

后印象派时期,随着“追求表现真实客观”创作理念的颠覆,线条的作用和价值被艺术家重新定位。如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创作的《星月夜》(即:星空),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脱离感”,反应了作者充满“不安”与“疯狂”的幻觉世界。同样擅长线条造型艺术的画家,还有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表现绘画艺术家蒙克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后印象派 梵·高《星月夜》

艺术的进程来到了后现代时期,抽象派艺术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条从画面中抽离出来,作为构成画面的独立存在。以康定斯基的作品为例,极富动感的“线条“与看似随意排布的“点面”,呈现给观众的是如音符般的节奏之美。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线在中西方绘画中的表现运用差异

1.“客观“与“主观”的差异

对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来看,中国画的“线条”是中国文人的艺术化“再创造”而西方绘画抽象画中的线条,虽然也是作者情感寄托,但其主要作用还是构成画面的需求,而不是表现画面物体的“质感、灵感”,是中国画一种“核心符号”,主观性远大于客观性。中国画中最早在“线条”方面做出成就的,当属吴道子,其作品中线条的圆浑、洒脱、飘逸,都能从每根线独有的内涵和生命力中感受出来。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唐·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法国画家安格尔曾说“线条就是素描,就是一切”。西方画家认为线条本身没有情感,所谓的“线条情感”是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凭借自身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感受,再反向赋予“线条”的一种情感寄托。所以,对西方艺术家来说,线条是更“客观”的存在。德国艺术家丢勒的作品《母亲》中,就通过对线的轻重、疏密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骨瘦如柴的妇女形象。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德国·丢勒《母亲》

2.“形”与“质”的差异

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中国画中的“线条”就是“艺术本身”线条传达的是作者对“物体本质理解的外化“、传达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感性部分,所以中国画是“非理性、非客观”的表现。中国画作家给“线条”赋予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墨线的干湿、浓淡、轻重、粗细,是画家表现描绘物体“形”的手段。中国画里的“十八描”,正是中国画家对各种“线”的运用与总结。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而西方绘画的抽象艺术中,线条用于对物象进行“解构再重构”。所以在抽象艺术中,看不到具体的形体和空间,只有构成物体要素的“点、线、面”,这些要素之间相互的转化、支撑、平衡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带给观画者不一样的物体结构角度。

从《红楼梦》黛玉闺房《斗寒图》,谈到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运用差异

毕加索《梦》

对中国画来说,“白描”是最能体现中国画“线条之美”的艺术。而《红楼梦》中林黛玉作为气质清冷的存在,“白描”最能体现林黛玉的特质。《斗寒图》意味着不惧霜雪,体现了林黛玉内心的坚毅。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