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庄子老婆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准备安慰庄子节哀顺变,可到了现场懵头了,看到庄子两展其足,敲着一个破盆,有一句没一句地哼着小曲唱着歌。 惠子凑上前问:“你老婆和你白头偕老,为你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如今驾鹤西去,你却没有丝毫的悲哀,不难过也就罢了,你还在葬礼上唱歌,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庄子说:我不是对我老婆没有感情。她刚咽气的时候,我也舍不得,心里很难过!然而我仔细一想,她来的时候是一团气,走的时候又化成一团气,生和死没有什么两样。现在她去哪里了呢?她就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呢,她住着这么大的房子,是多么自由在啊,我还在这张着大嘴嗷嗷地哭,她在天之灵也会觉得好笑,所以我就不哭,反而用歌声送她回家。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人是有父母精气相搏而成,精气于母体中形成人的形体。首先形成的器官是肾脏,故中医把肾称之为先天之本,肾气称之为先天之气;脾胃消化五谷杂粮,供给人体五谷之气,所以把脾胃叫做后天之本,五谷之气叫做后天之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道家认为人的这一口气是有三种气相合而成,一则是先天的肾气;二则是后天补充的五谷供养之气;还有就是天地之间的“真气”。真气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清净光明的能量。《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一个人能做到发自内心的充实、喜悦、圆满、自足就能呼吸天地之间的真气;这样的人,精神安宁,一切向内看,不外求,终生不会生病。人活一口气,但要捋顺这口气却并不容易! 庄子在《逍遥游》里描述:“藐姑射之山,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居住在姑射山的神人,美白的皮肤,婀娜的身姿,就像个青春美少女。她不食人间烟火,不吃五谷杂粮,只是呼吸天地之间的能量。 古人把真气也看做是天地之间的能量,当天地能量补充的比较充足的时候,就达到了“气足不思食”的自然状态,就可以少吃五谷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不吃任何食物。如此,不仅不需要后天的五谷供养之气,也不需要透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气。肾气好比父母给的老本、存折,就那么多,用一点少一点,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要节约我们的先天之本,那是我们的生命之根。老子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节约先天的肾气就是尽量不要动摇我们的根基,不要过度消耗透支我们的肾气,就是在深根固蒂,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之道。 呼吸天地之间的“真气”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做到“恬淡虚无”;要做到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旷达与自由。庄子把它叫做“天游”。 《庄子.外物》: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六凿相攘。 因为人能够充分呼吸天地间的气息能量才具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知能力的。人体是个小宇宙,如果我们自己堵住了通道和空穴,这个小宇宙就不能从天地这个大宇宙中获得足够的能量。我们身体本来天生具有充分的容纳五脏六腑的空间,只要五脏归位,各司其职,作为君主之官的心脏就可以垂拱而治、无为而治,就能够做到恬淡虚无,就可以精神旷达和宁静祥和。这就是“心有天游”。庄子还打了一个比喻。他把人体比作一座房子,如果房间促狭,里面摆满了杂物,那么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就容易紧张不和睦,姑嫂之间难免磕磕碰碰,鸡零狗碎,争吵不休。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作为君主之官的心脏不得安宁,那么五脏六腑就会你推我攘,互相伤害,同根相煎。 庄子这段话含金量极高,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如何能够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身治身的玄机。 首先做到呼吸通畅,做到“气足不思食”的状态,就可以做到少吃或不吃食物并且不会有饿感,就不会饥不择食胡吃海塞导致胃下垂等五脏错位,从而让五脏六腑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自然身心轻松,神清气爽,人的心情也会很愉悦,这就是“心有天游”;反过来,如果做不到精神自由、放松,恬静,即便你吃的少甚至不吃也没有用,因为心脏是君主之官,是一家之主,它自己不停地折腾,那一家子都不得安宁。心神不宁,五脏六腑也没办法正常工作,从而危害生命健康。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