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去有谁怜

 明悟好学 2020-01-13

三个“M”与养老模式

与老同事、老同学见面,没聊两句,就会提到养老问题。

虽然现在而今眼目下,我们还行动自如,生活能自理,但身边的同龄人中,突发重病倒下的、久困病床苟/延/残/喘的,一个接一个地来。有句话说得很透彻:“60一过,每年都可能死,70一过,每天都可能死。”说不定明天、后天?或者不久的某一天?我们也就加入他们的行列了?痛痛快快的死倒好,就怕半死不活、没尊严的活着。

假如那一天突然到来,我们该如何面对?

经过许许多多思考,有的事也想明白了,有些依然没找到答案。想和朋友们聊聊,希望抛砖引玉,听听大家高见,得到一些启发。

前篇文章《24孝与养老》受到很多朋友关注,其实,养老问题我还没开始谈呢,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讨论开了。阅读朋友们的留言,也给我这篇小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此机会,向赐教的朋友们致谢。

1

其实我们中国老人一点不贪心。养老,三个“M”就够了。

哪三个“M”?

第一个M,Money.(钱)经济保障或物质需求。

第二个M,Mental.精神需求。

第三个M,Medical.医疗保障。

说养老,离不开这三M。就一个一个地说吧。

Money(钱),它不是万能的,没它是万万不能的。

去年12月24日,某高层人物在出席“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仪式”时说:中国作为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

业内人士就此发表评论文章,说,高层人物的意思就是:“个人的养老问题不能全部指望国//家,更不要奢望靠养老金过上欧洲人那种退休生活”。

为什么?

因为两个主要原因:

1、中//国养老金缺口太大,已经高达4.7万亿(!!)。个别省市已经入不敷出。去年4月份,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基金已出现当期的资金缺口,中国养老保险已经进入三级风险区(最高风//险评级是四级),将面临崩//盘的风险(!)。

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领钱的人太多啦!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这和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相当。不幸的是,中国还比较穷,超低生育率注定未来会又穷又老,社会养老保险难以为继,且必将是低水平的。

未来的基础养老金即使能按时发放,也少的可怜。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已降到45%,可以肯定这个水平还会进一步下降。(“替代率”指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是一个反映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基础养老金仅能保障“衣可遮体、食可果腹”。

除了退休养老金,咱还有其它经济来源吗?

有,至少还有两个可能性:

1、将一生积蓄投资,得到增值。第一是买房子(以房养老),但考虑到房地产存在泡沫,一二线的买不起,三四线的又不敢买,很难下叉。股票、基金呢?只听说亏得血本无归跳楼的,没听说有赚大发了的。

2、还是“养儿防老”吧?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应该靠得住吧?我们这一代又碰上独生政策。两大家人(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娇生惯养的一根独苗呀!独生子女有多大经济实力帮我们养老?敢拍胸脯的朋友怕是没几个吧?

 当年,“只生一个好,ZF来养老”的口号,曾经让年轻的我们很放心。我们响应号召,努力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为人民服务中去。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不知什么时候,口号又变成“只生一个好,ZF帮养老”,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瞻养老人是义务,推给ZF很可耻。”

2

接着说Mental,即老人的精神需求。

2015年春节,南京有两则新闻令人揪心。2月27日,某派出所接到一市民报警。她的母亲88岁,春节期间,一家人回来过年还乐呵呵的,但当她再回母亲家时,却发现老人上吊自sha了。此事前三天,另一派出所也接到了类似警情。也是80多岁的老太太,平时独居,春节时儿女回来住了几天,24日女儿刚离开,她就选择了跳楼轻生。

据报导,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名55岁以上的老人自sha,老年人已经成为自sha率最高的人群。有人对35000个救助热线电话的分析显示,有48%的老人是因为孤独而导致抑郁,而抑郁又常是自sha的诱因。

我所在的小区不大,也就1000来户人家。过去两年就发生了两起老人自sha。一起是投湖,另一起是跳楼。都是空巢老人。

老去有谁怜(二)
一位空巢老人(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三世、四世同堂)养老,已不再适用。越来越多的是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国//家卫计委在《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中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与配偶居住的老人仅占41.9%。原因有两方面,一、社会竞争激烈,子女压力太大,没时间也没能力照顾老人,大多与父母分居;二、老人不愿意拖累子女,自愿独居。

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Ren大审议,草案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发激烈争议。2015年4月24日修订版出台,依然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不少人反对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他们认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众多民生问题没解决时,将此温情细节写入法律是个大笑话,“许多儿女不是不想回,是不能回!”

以无数离乡背景的农民工为例,一年当中,他们只有在春节期间,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还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常回家看看”,只能是美妙歌声里的好事儿。

如果是城市白领阶层,子女都很优秀,父母就更指望不上他们能常回家看看了。现在清华大学里就住着几百名 “空巢”老教授,因为子女太优秀,基本都在国外。

举几个例子吧。

本人的老同事F是退休公务员,夫人是退休医生。三个儿女都很优秀,先后去欧美留学并工作了。空巢初期,老俩口仿佛回到年轻时的二人世界,颇有些情趣。两年前夫人因肺癌去世,儿女接悲伤的老爸去住。白天小的们都上班、上学了,他一人在家,环境不熟悉,语言不通,极不适应。几个月后,他只好回国独居。回来不到一年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笔者注:据研究,中老年人丧偶,长期孤独、压抑,都是诱发癌症的心理因素)。医生希望尽快手术。他给孩子打电话,儿女们都不愿离开小家,回来照顾病人,大眼瞪小眼,都不表态。最后,大儿子要老爸等儿女们回去商量。病情进展很快(笔者注:刚确诊的癌症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身边亲人的关爱和支持,确保心理强大及精神不垮!如整天处于孤独无助、恐惧、焦虑的状态,那癌细胞正好疯狂生长、迅速扩散。)半年后,肿瘤全身转移,医院发了病危通知,儿女们才赶回来,老人已陷入深度昏迷。在老人断气前那一刹那,大儿子看见,爸爸紧闭的眼角突然渗出一滴泪珠,是一滴很大很大的泪珠。

我的老邻居C,独生儿子是北大高材生,小两口在美国工作,10多年没回来,三年前在美国生了个女儿,父母想去看看孙女,儿子以工作太忙为由,一直不同意他们去。去年C办70大寿,亲戚朋友来了不少,独生子也只是打个电话来祝贺。寿宴上,他喝了点酒,多说了几句话,突发脑溢血。抢救回来,行动,语言都有严重障碍,只有整天坐在轮椅上度日。他很想有生之年能看孙女一眼,美国的儿子仍然以孩子太小,工作太忙,不愿带孙女回来看爷爷。

我一老同学旅欧近10多年,一直没回家看望父母,前年回来了。我质问他。他答:混得不好,无面见江东。

这些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如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该如何依法处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孝”文化决定,历史上的养老模式大多是与儿女一起住。在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父母长者永远是中心。(上篇提到的“24孝”中很多故事反映这个事实。)如果让空巢老人住进养老院,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孤独,更无法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很多老人不愿意去,还觉得遭到子女抛弃。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城市化、小家庭化和空巢化以及“未富先老”,加剧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无论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或大量的调研都表明:老年人急需精神层面的满足。在精神孤独、精神疾病、精神无着这三种老年人常见精神问题中,精神孤独处于首位。

有几位中学老同学建议,老了与合得来的老同学结伴,住同一养老院养老。或许是一种方法?

3

再说Medical(医疗保障)。

人上了年纪,病就多起来了。腰疼、腿儿疼、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都找上门来了。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显示,70岁的重疾标准发生率要比20-30岁的年轻人高几十倍,对男性来说,80岁发生某个重疾的概率大约是30岁时候的70倍!

2014年底,我国有近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最希望的是祛除疾患、尽可能推迟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在选择“尊严死”之前先争取“尊严活”。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目前的现实是,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医疗机构、临床专业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不能有机结合。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说,她的“中国梦”,就是70岁退休回到中国居住时,能有全科医师照看。

然而,当前,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处在无全科医生管理的状态。老年患者具有多器官功能减退、多病共存的特点,而现在医院的专科化诊疗模式又不能满足老年病的需要。对老年患者重复检查、交叉治疗的问题十分严重,常常是病越看越多,越看越重。一方面,很多只需要低层次医疗护理的老人在专业医疗机构养老;另一方面,一些养老院中,应该去医院接受治疗的老人又得不到治疗。正是“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 

作为一名医学界退休人士,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体会很深,很多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无法深入讨论。请各位谅解。相信ZF和有识之士正在探索解决途径,我将和银发族的朋友们一起翘首企盼。

4

说了这么多,迎接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模式到底是什么?

先看我们父辈的养老模式。当前一般有三种。

一、居家独住养老。请保姆在家照顾。(必须经济实力较雄厚。目前北京及重庆请保姆的标准:月工资6千左右,加上其它开支约1万元。)

二、进养老机构如养老院等。(很多老人观念上不接受;经济上,一般工薪阶层也只能住价格便宜、服务质量较差的机构。)

三、与儿女合住,由儿女照顾。(因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60-70岁的我们,如果像前文提到的霞姐、X教授一样,不顾年轻时已经透支的健康,亲自伺奉老人,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或牺牲自己的小家,或牺牲自己的晚年幸福)。

如果说父辈养老还有三条出路可供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绝大多数,恐怕就只剩一条路可走了---住费用低的低档养老院。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能侥幸再活10-20年,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时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能完善吗?(借个流行语,这也是我的“中国梦”?)

如果按前面讨论的老人的三M需求(经济需求、精神需求,医疗需求)满意度来打分,我们有多少人能及格?

几年前,在一家价格便宜的养老院,亲眼目睹一幕,终生难忘。

一个90多岁的老婆婆,独自呆在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整天光着下身,只在大腿上搭一张遮羞布,坐在中间开了一圆孔的椅子上(相当于加了扶手的马桶)打瞌睡。看护来喂吃喝时,将她摇醒,她就像小动物一样张开嘴。老婆婆就这样日复一日,没尊严的活着,等待着没尊严的死亡到来。

所以,或许应了那句老话:“从自己做起”,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学会看人生晚年的几种风景。

作家周大新说: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置身黑暗世界,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这样才心中有数而不慌张。

第一种风景,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必须学会独自生活和品尝孤独;

第二种风景,是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小。得学会安静的呆在一角,欣赏外面的热闹,而不忌妒;

第三种风景,得学会与疾病共处,视病如友,想重新生龙活虎是不可能的;

第四种风景,准备在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状态,接受别人照料并准备骑鹤远遁。

这里提到的,只是城镇老人养老问题。农村老人面临更大困难,限于篇幅,不能在此讨论,十分遗憾。

上面这些文字只是个人思考,自说自话。不当之处,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