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在诗歌文化中体现了什么样貌?

 桑小白 2020-01-13

我国农桑行业经久繁荣,不但在物质基础上满足了古代百姓的生活,在文化方面也渐渐进入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因桑、蚕、丝绸而成的俗语、成语和典故。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开端,成书于春秋时期。《诗经》中收录了许多以桑为题材的诗篇,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此处描写的就是一群采桑女在桑林中穿梭,最后互相招呼结伴而归的场景。

桑在诗歌文化中体现了什么样貌?

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桑题材诗歌的开端,而唐宋时期,则是桑题材田园诗词的鼎盛时期。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桑蚕相关的诗词就多达百首。还有“州中未种千头桔,宅畔先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葚紫,芒芒水面稻苗青”等著名诗句。

桑在诗歌文化中体现了什么样貌?

由于桑蚕、丝绸自中华文明的开端就伴随着社会发展,因此古往今来的田头农夫、坊间百姓、贩夫走卒、文人墨客或达官贵人常用桑蚕、丝绸来形容事和物,而其中的精辟则被后人代代相传,这就渐渐的形成了一些谚语、俗语、成语等,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

桑在诗歌文化中体现了什么样貌?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桑不再是单纯的食物来源,还成为了对美的追求的象征物,这才《诗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诗经》中有不少描写采桑女的诗文,其婀娜窈窕的风姿成为众多文人骚客的关照对象。

桑在诗歌文化中体现了什么样貌?

通过对采桑女的艺术加工,采桑女的意义便不再局限于采桑活动本身,而是作为文学符号去传达自身情感。《卫风·氓》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靓丽,这也展现了古代男子对女子的审美情愫,在研究古代美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

桑在诗歌文化中体现了什么样貌?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桑早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基础了。包括桑椹、桑叶、桑木等各部分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意象,逐渐的将桑文化丰富而饱满。

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从春秋战国再到盛唐富宋,桑成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还是诗歌文赋的精神寓意,桑文化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哪怕到了如今这个时代,相信各位的生活中,也同样与桑息息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