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分珠,八分宝”到底怎么解释?终于有了完整答案

 汗牛精舍 2020-01-13

我邦民间向来有“七分珠,八分宝”的说法,这个对珍珠大小与价值的界定,流传已久,无法断定具体产生的年代,但显然也不是近来才有的。

对于这句话,网上很多科普贴如是答疑:“珍珠7mm算平常,达到8mm则属于珠宝级别。”然而,让人细思极疑的是,8mm的珍珠在古代怎么就如此金贵了,难道古人忒没见过世面?

我带着满脑子问号搜索相关资料,得出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事情没那么简单!

“七分珠,八分宝”,重在如何定义这个“分”字。

大约有三种解释:一,作为重量单位,一分为1/10钱,约0.37g;二、作为长度单位,一分为1/10寸,约3.3mm;三、作为圆度单位,越圆则分值越高。

若“分”作为重量单位,8分换算可得珍珠重约3g,珠径12.5mm。即达到12.5mm的珍珠才可达到珍宝级。还原到古代,这个结论靠谱吗?

刘銮的《五石瓠》记载,明朝皇后的珠冠,花费六十万白银,上面最大的珍珠每颗重八分,也只有很少几颗。可见八分的珍珠在古代很少见,不是寻常百姓消费得起的。

另根据清人的记载:一颗大如龙眼,带有黄豆大小的黄晕,重约三钱(换算直径约20mm)的珍珠,要价是一万两银子。若是同等大小,又无瑕疵的珍珠,两万两银子也买不到。可以说这个大小的珍珠在清代已十分罕见了。

而一颗重约六七分(换算直径约11-12mm),形态不太规整的珍珠,价格在七八百两银子上下;如果是同等重量,形态又很浑圆的珍珠,就要两千两银子。

乾隆年间,信佛的有钱人家,常以珍珠制作念珠。选取每颗重约四分(换算直径约10mm),色泽、形态相似的一百零八颗珍珠,需要花费四五千两银子。

若是选用五分重(约11mm)的珍珠,价格则在六七千两银子上下。加上佛头、背云的珠子,一挂念珠,要三万两银子才能尽善尽美。

如果古人的记载为实,那么问题又来了,好像古代有钱人使用的珍珠都超过了10mm,古代天然珍珠真的有这么大个头吗?且先搁置疑问,我们以长度换算一下,再看结论。

若“分”作为长度单位,八分珠径约为26.5mm。

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珍珠被分为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的为“大品”,即16.5mm及以上的珍珠为大品,即使拿到现在,被誉为“大品”的珍珠也是十分夸张的了,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分作为长度,似乎更要打上一个问号。

最后,“分”做圆度计,自古珍珠“一分圆一分钱”,肯定是正圆的珍珠才能达到珠宝级,八分圆好像勉强了点。而无论怎样强调正圆的完美珠形,大小的重要性一定是先于圆度的,所以,分作圆度理解,似乎不太合理。

综上,古人所说“七分珠,八分宝”,其中八分的珍珠很可能就在12.5mm。

那么,12.5mm的珍珠,甚至20mm的珍珠古人真的可得一见么?

以现在养殖珍珠的标准看,八分以上的淡水珍珠并不罕见,但跟巨大的产量相比,可视为难得,特别是正圆的珍珠,应该是很少了。但古人获得的珍珠为天然野生珍珠,天然珍珠由于生长年限不一,有可能得到体型巨大的。比如著名的老子珍珠重达6350g。

所以古代的臻品珍珠是可以达到12.5mm以上的。那么八分的珍珠既然可以称作珍宝,价值上千两白银,到底贵不贵呢?

无论明代还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钱就是一两到二两之间,非常稳定。红楼梦中,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就足够普通的老百姓过一年了。

即使在宫里,作为正一品的大清皇后,她的年薪为1000两,皇贵妃800两,贵妃600两,妃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皇后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够钱买一颗普通品质的“八分珠”,普通老百姓家庭要想拥有一颗“八分珠”,即使那时候有银行按揭,也不比现在在北上广深购置一套房产容易。

所以,珍珠在古代绝对属于顶级奢侈品之列,相比于古人的一珠难求,我们现在获得珍珠的成本和途径可以说~已经不是个事儿了~“七分珠,八分宝”,珠与宝的界限就在12.5mm左右,对于这个关于珍珠大小与价值的界定,各位蚌友怎么看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