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创作与欣赏

 书香之家29 2020-01-13

对联创作与欣赏

   对联的创作与欣赏,除依联律通则外,注重表现技巧和词藻的搭配风格,往往忽略了高洁的思想和优美的人生境界。对联出自恬淡性情的涵养,而欣赏则依据体认人生所获得的真觉智慧。创作与欣赏附丽各异,但殊途同归,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何绍基《题峨眉山东坡读书楼》联:

      江上此楼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迹遍,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上联发思古之幽怀,下联暗表踵前人志向。情景交融,直契精微,透澈神髓,得其会心。对联原本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反映人生体悟

      汤鹏巜挽情妇联》:

     十四龄月貌花容,令我魂飞魄散。当日事谁无爱慕,哪晓得奇缘独遇,竟教一梦同酣。既勿论序秩尊卑,又勿计年差长幼,如兄如弟如胶漆,心性相符。露水极和谐,百岁齐眉私下议;

       廿八载朝欢暮乐,任他凤倒鸾颠。虽其间略有龃龉,都只为夙愿未偿,致使佳人多怨。说不尽生平贤淑,丢不开格外恩情,越思越想越伤悲,肝肠寸断。幽冥成永诀,两行珠泪暗中流。

     真诚性情的抒发,是这联的生命。有自己的性情,才有属于自己的联作。对联中要自道己意,见自家面目,才是对联的灵魂。该作不着一典,明白如话,直诉衷肠,绮丽缠绵,九曲回肠。对联成而不见自己的真面目和真性情,这类联可有可无。

        从事对联创作,没有固定的巧妙方法,也没有秘密捷径,心灵有纯朴的真性情,在澎拜激荡,心志不能自己的一刻,就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了,不会计较表现技巧。

        曾国藩《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褓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以犀利笔触,写朴素感情。任何人情动于中,自然而然会言之于形,情信则词巧,如果性情矫伪,心灵枯竭,毫无感受,不是言之无物,就是无病呻吟,不会引发心灵的共鸣!

       魏源《题隆回石龙庙联》:

         石撑古刹云围脚;

         龙跃寒潭月点睛。

     作者被一种出自内心深处的真性情所控制,潜藏于心底恒久不易显现的激动,这扑塑迷离的灵感,蓦然引发,如一道电火,燃烧出璀璨的火花,照耀朦胧隐蔽的心灵世界,呈现出一幅瑰玮奇妙的幻境。才力工夫皆性情所出,作者在圆融敦厚的默默涵养里,慢慢达到了心凝形释,物我两忘境界的真性情而已。

        左宗棠《题汉口长沙会馆》: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吴恭亨评此联"流丽可喜",流连光景,指点江山,独辟蹊径,借景抒情。刘彦和《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色。低吟长咏,珠圆玉润。联者心灵妙合大自然之美于一体的境界,神与物游,大手笔任意抒写,浇块垒,寄感慨。

        胡林翼题黄鹤楼联: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鹤去楼空,笑看古今。有浪漫气息,迹近狂妄,大凡真性情之作,必出于至性之人,冥悟万物之理,超越局限,力夺造化之工而寄意于瀚墨之外,创造心灵世界。

     彭玉麟巜题梅花岭史可法祠》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字字千钧。"社已屋"叹史可法无力回天。梅花怒放,颂浩气长存。惜墨如金,纳 须弥于芥子神髓。著述必有立于文辞之先者,假文辞以达之而已,功力须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立于联语之先的是主题,属于真性情的体认。假文辞以表达者是真性情的抒发,精神意趣与天地之理相浃洽处,在物我两忘的浑圆通透境界中自然而然得来了。

      郭嵩焘题《屈原祠联》: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涛声似旧时。

       陆机在文赋里说到即景生情的创作动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四时行焉,流水年华,逝者如斯,心灵里有其直觉的感受,总不免喟然而叹,感伤不尽。在至情至性默然澈悟中,情思如风发,美言如流泉,词藻徽徽悦目,妙音汵汵盈耳。以"新格"肯定与推崇屈原文学成就,以"涛声"歌颂和怀念其爱国情操,情景交融,可以垂世。

     对联属于文学范畴,文学是唯情的,诉之人的心灵感受,而不是属于理智的范畴。对联的欣赏,依靠各人内在心灵的感受以外,还端赖于日常生活实践中领悟来的智慧,在创作与欣赏时,心灵感受和领悟智慧融贯一体,心灵对宇宙万象的感悟,出自严肃的性情,是生活实践中正确的体认。从实际的生活力行获得的,以自性合天道而与宇宙同体的和谐之美,正是艺术生命的流源,民族肃穆敦厚德性的根本。

       王闿运于客厅悬一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上联请出周敦颐,写文化史典;下联借地理位置,突出湘江壮大长江水势的形象,把湖湘文化提升到统领江南的高度。对联有别于学术论文,俏皮或夸张,无伤大雅。

      刘彦和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吴恭亨《题小乔墓》:

     世界已非唐虞,近接丛祠,生喜有邻傍舜妇;

      英雄不及儿女,虚传疑冢,死怜无地葬曹瞒。

      小乔墓在岳阳楼旁,距君山舜帝二妃墓地不远,曹操墓真假莫辨。

      情动辞发,创作得以完成,披文以入情,就是欣赏,能深入文章脉络,体会其神髓所在,圆融贯一。抒发和体认,以真诚之性为本,两感相通,默然浃洽,艺术之美和人性之善融为一体,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