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敬业背后的职场智慧

 洞见历史智谋 2020-01-13

大禹治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他的治水功绩卓著,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三次经过家门分别对应着儿子出生、儿子在妻子怀中向他招手、儿子10多岁拉住他不放。

从人性来看,无论哪次大禹都应该回家看看,但他没有,他超越了人伦常理。除了敬业,是不是有难言之隐呢?细细研读史记《夏本纪》记载后,明白:大禹不是不想回家,是不敢回、不能回。

一、洪水滔天的客观形势使大禹不敢回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材料大意:在帝尧统治时期,洪水就开始肆虐,漫过了丘陵,包围了高山,百姓深陷愁苦之中。为治理洪水,帝尧任用大臣推荐的鲧治水,但经过九年的治理,仍然没有起色。后来,帝舜继位,也认为鲧治水不成功,为了平息民怨,直接将鲧流放,而天下百姓都快手称赞。于是帝舜举荐大禹继承父亲鲧的治水大业。

从这段材料来看,治理洪水是当务之急,但这又是一件极难完成的事情,而且治理不好,性命分分钟受到威胁,父亲鲧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洪水滔天、民怨难平的客观形势下,大禹不敢回家。


二、戴罪立功的身份使大禹不敢回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材料大意:在尧死后,帝舜让大臣举荐治水的人。众大臣都举荐了大禹做司空。帝舜同意,任命大禹时告诫他在治水的时候好好干。大禹下拜扣头,想将治水的事情退让给契、后稷、皋陶,但舜没同意,坚持让大禹担负这一任务。

这段材料信息量很大,有三个问题需要搞明白:为什么众大臣一致推举他、为什么一开始大禹要推让、为什么帝舜坚持任命他。

1.为什么众大臣一直推荐大禹。前面讲到,治理洪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鲧治水九年都没有成功,最终被帝舜流放而死。治水是个烫手的山芋,费心劳力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且一不小心就身败名裂。所以,从众大臣的自身利益来看,推荐大禹,是为了自保。

2.为什么一开始大禹要推让大禹是罪人鲧的儿子,也深知父亲治水的艰辛和无奈,他也看透了众大臣的心思,能推让出去最好,但不能推让出去的话,有众大臣的背书,可以为自己增加一道护身符。大禹推让初衷之一也是为了自保。

3.为什么帝舜坚持任命他。帝舜任用大禹一举多得,既解决了没人治水的难题、顺水推舟任用大禹,又树立了乐于纳谏的形象、任用罪人的儿子,彰显自己的宽容和德行,便于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父亲鲧因治水不成功导致流放后,无人敢去治水。而在众大臣的刻意举荐和帝舜压迫下,大禹以罪人儿子的身份进行的治水,在这种身份和情形下,大禹不得不努力表现,也就不敢轻易回家了。而且树立全心全意治水的形象,即使治水失败,没有功劳,至少还有苦劳。


三、领导表率的激励作用使大禹不能回

优秀的领导深谙激励员工之道。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如果领导以身作则,那么员工也会受到激励,就像打仗时,将军义无反顾冲在前面,士兵都会被感染奋勇杀敌的。

显然,大禹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面对洪水治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与民众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吃住一起,同甘共苦的治理水患,而且三过家门而不入,下属和百姓都会被他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动,会更加卖命的去治理水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既能为自己树立伟大的形象,得到民众的认可,又可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将民众拧成一股力量,攻坚克难治水。从领导表率的激励作用看,大禹即使想回也不能回。


四、论敬业的类型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以看出,敬业大体分为三类形势逼迫式敬业、领导压力式敬业和真诚无私类敬业。前两种是被迫型敬业,后一种是主动型敬业。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混合了三种敬业方式。

形势逼迫式敬业,主要是客观形势的发展,让人不得不以敬业的姿态示人,多见于突发性事件,涉及较多人的生命财产等,比如突然的洪水、地质灾害。

领导压力式敬业,主要是受到上级的压力或压迫,不得不以敬业的姿态示人,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敬业类型。经常是领导布置任务,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被迫做成了敬业的榜样。

真诚无私类敬业,主要是超越了个人利益,真心实意的为集体、为国家做奉献,这种一般会和形势逼迫式的敬业混合在一起,在当前是比较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