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死里喝,是中国最丑陋的酒桌文化

 高山之巅图书馆 2020-01-13

《环球文摘经典》环球文摘,每日经典!

来源/捡书博士(ID:bos259)

01

还有十多天就要过年了,又要开始吃吃喝喝了,除了大鱼大肉,酒更是少不了的。

喝酒,是中国的传统,古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欢庆佳节,还为了驱除恶秽、保佑长寿。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更经千年发展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象征。
但与中国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中国酒桌上的劝酒、酗酒等丑陋文化,称之为中国酒桌文化。
每当我们端起酒杯基本会忘记要量力而行,因种种情况一杯接着一杯喝。小酌能怡情,但一旦喝高了就容易误事,更有可能会闹出人命。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不知道大家有没印象,厦门一男大学生,因喝酒而失去了生命。

小魏和舍友一起在宿舍聚餐,本来只想喝点小酒解解乏,可是人一多,喝酒的量就不好控制了。

一开始吃饭的时候,他们只买了一瓶酒。后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喝点小酒”变成了“一醉方休”。

当晚,小魏和四名好朋友一共喝了两瓶54度的老白干、一瓶45度的泸州老窖。据小魏父母事后了解,小魏喝了整整一瓶白酒。

喝完酒后,小魏醉得一塌糊涂,便趴着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舍友喊他去上班,才发现小魏趴在床上昏迷不醒,连拍了他好几下都叫不醒。翻过来一看,发现他嘴唇已经发紫,还口吐白沫。

等医生过来时,被告知人已经死亡了。

博士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关于拼酒的,最后那位女士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某女士为了拿到合同和客户拼酒,在洗手间呕吐时突然倒了下去。同事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把她送到医院。这时,她早已陷入昏迷。

医生初步诊断是醉酒后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并窒息。给她洗了几次胃,之后送进了急诊重症监护室。

当时医生说,她还没脱离生命危险,不清楚酒精将对她的脑部造成了多大的损伤,另一个是肺部的感染能否被控制。如果这两个难关闯过去了,问题不算大,否则可能留下终身的后遗症。


饭桌上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些话:“感情深一口焖,感情浅舔一舔”,“千言万语尽在酒中”,“无酒不成礼仪,空杯不成体统”等等,还有最著名的一句“舍命陪君子”。
一个春节下来,有多少人在舍命陪君子?每到春节,急诊室里送来的大多都是因为喝酒出事的。
过度喝酒的坏处大家都明白,但还是有许多人野蛮喝酒以及劝酒的,最后对生命造成威胁。
或许有人会觉得大口大口喝高酒很男人,很酷,但实际上你往死里喝的样子,真丑!

02

聚会的时候,酒虽可以调节气氛,但不要劝酒,而且对于劝酒行为也要及时制止。

现在法律规定,由于劝酒致使被劝酒人人身受到伤害的,劝酒人要承担相应责任。
以下4种情况,劝酒者需承担法律责任,还请大家注意:

第一、强迫性劝酒
比如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劝酒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当然,此种情况下,醉酒人也有一定的过错,因为这种强迫并非是暴力性的,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应当减轻劝酒人的赔偿责任。

第二、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
在因喝酒引发醉酒人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发作而导致伤残、死亡等情况下,是否知道对方的身体状况,成为同饮人应否承担过错责任的前提。
如果同饮人不了解,在劝了少量酒的情况下,诱发对方疾病,此时同饮人无需承担责任。但依据《民法通则》中的公平责任原则,同饮人应承担一部分赔偿责任。
如果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劝了大量的酒则应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
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此时要负责任。
如果未将醉酒人送回而发生类似“酒后跌伤”等情况,同饮人是否要承担责任呢?对此应结合饮酒者当时的神志状况来加以判定。
如果饮酒者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无法支配自己行为时,此时同饮人负有一定的监护照顾义务。
如果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让其达到有人照顾的情况(比如家中无人),此时若出现意外,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同饮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四、酒后进行驾车、游泳、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
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在明知对方酒后驾车而不加以劝阻的情况下,一旦出事,同饮人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果已尽到劝阻义务,而醉酒人不听劝阻,同饮人则可以免责。
同样,在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同饮人应及时予以劝阻,在能够进行劝阻时却没有劝阻以致出现意外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家是不是今天才知道劝酒的也要受到法律处罚?
所以以后在酒桌上劝酒一定要小心,不要劝别人喝大酒,否则你可能承担想象不到的后果。
是朋友,就请别劝酒!

03

除了不要劝酒之外,酒桌上当有人说自己吃药时,千万不要让其喝酒,搞不好会出人命。

博士接下来给大家科普下哪些药吃后不能喝酒,还请大家牢记。
  • 头孢类药物

这个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吃头孢后喝酒会产生反应: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等。
为了安全起见,吃了带“头孢”两字的药后最好都不要喝酒。
  • 甲硝唑
甲硝唑是一种常用药,一般牙疼,咽炎,鼻炎,中耳炎,反正只要哪里发了个炎症都用得到。但只要吃了,就不要喝酒了。它会抑制酒精的代谢,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
还有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用药后再饮酒出现软弱、眩晕、嗜睡、幻觉、全身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死亡等反应。
  • 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

乙醇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饮酒量成正比。
人在饮酒后服用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嗪等中枢神经抑制药,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深的抑制,轻者致人昏睡,重者引起昏迷,甚至因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此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全身麻醉药、镇痛药、抗撷痈药、抗惊脓药,抗精神病药等。
  • 降血糖药物

乙醇可抑制糖吸收和糖异生,与降血糖药物的降糖机制类似,两者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患者血糖骤降,出现低血糖性昏迷。
如果此时饮酒者正在骑自行车或者过马路的话极易引起事故。
  • 降压药

当乙醇的扩血管作用和降压药的降压作用相遇时会使血管进一步扩张,血容量减少,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甚至是昏厥。
  • 感冒药物

许多感冒药物含有的对乙酰氨基酚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需要与人体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结合才能降低对人体的损伤,但是乙醇会阻碍二者的结合,从而增加肝衰竭的风险
  • 胃药

有胃病的人,喝酒前常预先服用些胃药,认为可以减轻酒精对胃的刺激,岂不知,反而会加重酒精的危害。
  • 解热镇痛药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等。
解热镇痛药和乙醇均可损伤胃肠黏膜,如果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大量饮酒,可使胃肠道黏膜受到药物和乙醇的双重刺激,甚至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几点是在喝酒后要注意的:

1、酒后不要喝茶和喝咖啡
酒后喝茶是很多人的习惯,殊不知这习惯大大伤害了我们的身体,因为茶叶中的咖啡碱可迅速起到利尿的作用,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的进入肾脏,刺激肾脏。
而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会使大脑兴奋,引起血管扩张,加快血液的循环,引发高血压。
建议:喝酒的同时最好能多喝白开水,能起到稀释酒精的作用,并能加速排尿,减少酒精的副作用。

2、不要“抠”
“抠”是很多喝酒人士的必备武功,喝多了就抠,抠完了继续上阵。在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却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
虽说这种方式能快速排出酒精,但是在抠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腹内压增高容易造成胃出血,还能引发十二指肠内的食物逆流,造成急性胰腺炎
建议:如果要用一指禅,不要在酒足饭饱之后,要在喝酒的早期使用,当然不用最好了。

3、不要“混搭”
很多喜欢混搭喝酒,雪碧加红酒、可乐加白酒,以为这样就能稀释酒精、改变口感,但是碳酸饮料能在胃里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加速酒精进入小肠,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加快,加大伤害,而且就被稀释了以后,会喝的更多,更容易喝醉。
春节到了,聚会免不了举杯庆贺。
杯中物虽好,但切记不可贪杯。
不贪杯,不劝酒,远离丑陋的劝酒文化!

作者:

作者:捡书博士,温文尔雅知性大叔一枚,拥有500万粉丝却仍觉得自己在路上。自称最懂女人,你那么优秀,别输在认知上。来源:捡书博士(ID:bos2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