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够多少钱,你才敢回家过年?” 扎心的话题下,有个网友回复: “挣多少钱,我也不想回老家了。” 原因是:老家人没文化,大嗓门,总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在他的认知里,身份感和金钱、学问、地位挂钩; 那些“没什么文化”的老家人,已经不配与他聊天。 他或许忘了,他曾经也是老家人抱着哄大的; 他上大学、买房的钱,还是父母找老家人周转的; 他瞧不起的乡音,也是这几年才改掉的。 什么时候开始自居为城市人,嫌弃老家不好了? 北海爷爷常说:身份感太强的人,往往是格局不够。 他以为远离了老家,就能跟自己的出身一刀两断。 骨子里,其实是自卑到了极点。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黏着式认同”。 意思是有些人的判断力,是依附于别人的: 别人说大城市好,他们就跑到大城市生活; 别人说什么东西流行,他们就赶紧去模仿。 所以他们一直在复制别人的生活、期待被认可。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黏”在他们认为过得好的人身边。 而老家和老家的人呢? 则不属于他们价值体系中的“过得好”的人。 因此一到过年,他们就想要逃离。 可事实是这样吗? 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幺幺,是个特别要强的人: 大学抢图书馆座位,她比看门大爷去的还早; 跟别人掰手腕,宁愿掰断了也想赢。 行业竞争激烈,她踩着高跟鞋去挤课程,毫不怯懦。 可是一回老家,在老同学和亲戚面前,幺幺却像换了一个人。 真跟网上流传的段子一样:
幺幺卸下红唇和高跟鞋,放下LV,穿着不带logo的衣服; 见了街坊邻居,说的也是老家话。 “大城市的骄傲,是错觉。 我姨夫是初中毕业,我研究生。 我忙得要死,30万的年薪; 抵不上他厂子,一个夏天的营收。” 老家的人,或许学历、见识、打扮,都不如你; 但未必就会多么羡慕你的生活。 回到老家,那些老亲戚们看你的眼光,其实和小时候一样。 你是大城市的王总也好,李经理也罢; 到了老家,就是谁谁谁家的儿子、侄子、孙子。 在乡音浓重的、你都快要忘记的“小名”里; 你可以轻易地找回,最初的自己。 老家才是你可以卸下身份感,无需伪装的地方。 ![]() 《海上钢琴师》里有句台词: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踏入城市的人,欲望是无穷的。 喝了雀巢,会想喝星巴克; 吃了麻辣烫,会想吃海底捞。 同龄人的收入水涨船高,你根本不敢停下; 同事又买了新包换了新车,你没法不羡慕。 有时候你觉得这个城市真好,什么都有; 有时候又觉得这里的一切,跟你都没什么关系。 老家则不一样了,可能什么都没有,却唯独有尽头。 这里的人,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幸福; 三餐顿顿有肉,吃饱穿暖,就很满意。 它不会像大城市似的,拿鞭子抽着你:不许停,往前跑! 而是会躬下身问你:累不累呀?歇歇吧。 它永远回得去,永远瞧得见; 永远是你走投无路时,最后的温柔乡。 ![]() 以上这些,我并不是在说大城市不好。 也不是让大家都待在老家、安稳度日。 我的意思是: 过年了,你真的应该回老家看看。 那个把你养大的地方,没有那么不堪; 那些嘴里只有家长里短的亲戚,也没有那么讨厌。 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和老家人“对抗”; 如何回怼老家人的逼婚、催生和找工作话题。 我们嘴上叫嚣着:他们不懂! 实际上,我们又了解他们多少? “人之于老家,如鸟窝之于老树。” 我们会对父母不耐烦,对老家嗤之以鼻; 不就是因为,你知道他们不会离开、就在那里。 倘若有一天你回到老家,发现旧房子拆了、老家没了、父母不在了。 你从前不想回的地方,如今再也回不去了。 你一定会后悔,当初没多看他们两眼,没留下一张照片。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做家乡。” 从此刻开始,别说以后,只说珍惜。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