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 高路 回看八几年的连环画坛, 就如同美术界比武的擂台, 无数画界精英搏杀其中, 现在很多大师级人物, 都是当年连环画高手, 他们的功夫与造诣令人钦佩。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 连环画已失去了原来的光彩, 人们都纷纷投身于见效快出名得利的画种, 有人说过: 只需画好一树一石就可成为大家, 此话听来虽然有些令人诧异, 仔细想想,你不能不承认这话很有一定道理。 用泰斗级人物沈饶伊老师的话说: “连环画是手绘的马拉松,吃力不讨好。 但我喜欢他,因为它有“意”有“境”表现力很强, 只是练出一个手绘连环画家很难, 那需要一辈子的磨练。” 画画的目的各有不同, 有人出发于利益, 有人则无法放弃发自内心的那种喜爱。 有人说线描是最要真功夫, 也最不出效果的画种, 的确它即没有抢眼夺目的色彩, 也没有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 即便画得多好, 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懂得其中情趣, 有的只是你要笔笔落在实处, 来不得半点虚饰与含糊, 难以投机, 无法取巧。 我不但执迷于已经被人们淡忘了的连环画, 还使用了最不出效果的画法: 线描。 我敬仰贺友直老师线描里神采飞扬的灵动, 羡慕高云线描的阳春白雪般空灵, 那种云丝走线的严谨与潇洒, 我感叹传统线描那种高山仰止般的清醇与高傲…… 在这一切都速成, 一切都要考虑既得利益的世界上, 我真有种万丈崖缝之中的无助之感, 一种近乎绝望的难言悲哀…… 沉寂下来后又想: 一个人, 一生只为了眼前利益, 而放弃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不在自己喜欢的小路上走走…… 那遗憾不也是锥心刺骨的吗? 仔细想后我释然, 也坦然。 反正自己也就是一个呆子, 不懂得经营, 不会窥探机遇, 那是另一种智慧。 我只会画画, 我辛苦于此, 快乐于此。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根据冯梦龙同名小说 改编 / 绘画:高路 我的连环画《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是根据冯梦龙小说改编,从绘画与内容的完善考虑,本人对原文做了主观的删减与增改,共计五十四幅已经全部完稿,受限于尚未联系出版发表,顾及版权所以只在这里附上不连贯的十六幅画面,只供做画面品评,无法连贯阅读故事,在此恳请您的谅解。 一 宋朝年间,有一儒生,天资非凡,才华盖世,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 此人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 四 不日,二人再论字意,荆公又道:“四马曰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绝非无义。 “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不解,欣然请教。东坡笑道:“鸣鸠在桑,家有七子, 连爹带娘,共是九个”。再遭讥嘲荆公默然,恶其轻簿。 五 遂左迁东坡为湖州刺史。 七 当年失礼得罪荆公,今前去相府拜望赔罪。管家徐伦见东坡前来,忙迎入府中。 十 一 手起笔落心下畅然,转念之间忽觉不妥,当面抢白实乃无礼。 欲灭其迹,又怕荆公寻诗不见怪罪徐伦。东坡自恼,为时晚矣…… 无奈,东坡只好将诗稿放回幸然离去。 十五 赴任前东坡应邀相府做客。荆公笑道:“子瞻左迁可有怪怨?” “晚生岂敢?子瞻自知才疏学浅!” 荆公笑道:“子瞻虽乃大才, 到了黄州仍需读书博学,悉心地方事物”。东坡目穷万卷,才压八方, 还读什么样的书! “承太师指教!”东坡口中称谢,心下不服。 三十 道别贤守公等州官邻里,便收拾行李备好车马,择了吉日合家起程。 三一 到了夔州,嘱咐家人随从后,目送归乡车马沿陆路驰骋而去后,东坡便取水路进京。 三 三 猛然醒来已是下峡,东坡急呼道:“我要取中峡之水,快快与我回船! ”水手禀道: “三峡水急,船如箭发,顺流一刻,逆行数日……”眼望湍急 江流,东坡无语。 三四 无奈船舶下峡,寻来当地老者探问。老者笑道:“三峡相连,昼夜不停, 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同一江水,怎分好歹。居此数十载 不知水之有别”。 三六 东坡悉心检视瓮中之水,见其瓮净水清,不沾一尘便亲自验押、固封后下令拔锚起程。 三七 东坡揣贺表,携水瓮,翻山越岭,快马加鞭一路疾驰。披星戴月赴京城。 四五 一刘姓男子,独入深山采药,见其二女娇艳如花,不觉魂迷心痴,随诱入穴。 五一 荆公又问:“子瞻从湖州至黄州、润州经过?”“此乃便道”“沿途佛殿、景观想子瞻已经游览?” “是” “老夫再以苏润二州地理特色各出一对:“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思考多时,难成良对,只得谢罪而出。 五二 见东坡受此诸多责难。荆公终惜其才,寻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五三 后人提诗警世曰: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一谦虚好,学海茫茫无尽期。
作者:高路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苏东坡故事及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