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阑桀峙高芬阁

 锦绣文章天下汇 2020-01-14

在古莲花池北岸,万卷楼西侧便是高芬阁。沿北岸小径游览古莲花池,径直可见高芬阁居中而立,登至二楼可俯瞰池水,宛虹亭、宛虹桥、曲步桥尽收眼底,一览无遗。

高芬阁 李业龙摄

高芬远映

直隶总督方观承在《保定名胜图咏》中写道:“在池正北。飞阑桀峙,下俯清流,幽闼内延,复道外属。每当风清月晓,翠槃擎露,红萼卷凉,襟袖之间,别饶橚爽。《晋书》云‘高芬远映’,取以似之。阁东复道,达于平台,其下为‘重阆之居’。池上古藤交阴,高凌复道;花时,倚阑其颠,履萦弱蔓,袂拂香璎,俨若张翠帐而观鬘舞也。”

直隶总督方观承绘制《保定名胜图咏》高芬阁  吴蔚供图

高芬阁位于池北岸正中,峻拔挺秀,为双层、四面开窗、双坡卷棚顶式的古代亭园建筑。此阁主体面向东、西,底层中厅可穿堂而过,南侧立面直临池水,可凭栏高眺,视野极广。这里环楼阁四周苍松翠柏掩映其间,每当盛夏,荷香四溢,是临池观荷赏景的绝佳之所。因此取《晋书》中“高芬远映”的词意,命名为“高芬阁”。

曲院风荷

“阁西翼以连楼,严奉圣祖仁皇帝御书石刻十七,紫珉绿字,烂若卿霄,榜曰‘奎画楼’。楼下文柏盈阶,曰‘黛柏轩’。邃闼绮疏,曲廊幽砌,列树甘蕉十馀本,是曰‘蕉簃’——《尔雅》疏:簃,楼阁边相连屋也。”

这里即可独立成景,更与周边构成别具一格的景区。阁北内通双坡顶回廊方院,阁东有复道长廊可通万卷楼。阁西为坐北向南与高芬阁联成“U”字形的双层建筑“奎画楼”,内藏清康熙皇帝御书石刻十七方。因楼前黛柏茁生,又有“黛柏轩”之称。黛柏是一级古树名木,有近500年的历史,故用树池围护,池内放卵石保持通透,以确保古树生长良好。莲池书院院长张叙曾有诗赞曰:“疏根开向老松颠,一带藤阴复道连”。楼西是一座宽敞的套院,因种有甘蕉称为“蕉簃”。

透过高芬阁北的方院、奎画楼和高芬阁间的“U"形院,奎画楼西的长院以及高芬阁东复首长廊与池岸护栏构成形状多变的自然院,而取得“曲院风荷”的造园艺术效果。在这里赏景,被清乾隆皇帝盛赞为“池域广阔,碧波如镜”。

阁北双坡顶回廊方院,现为碑廊。李业龙 摄

乾隆四题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第四次驾临古莲花池,御览直隶总督方观承《保定名胜图咏》,遂在每幅景图的后面各题诗一首,《高宗御制诗集》中名为《题莲池书院十二景》。其中为“高芬阁”写道:“延楼连属贮羲文,相映罘罳瑞色氲。那更名言藉司马,早应此阁号髙芬。”

这里还有一段往事: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为祝贺莲池行宫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二字带到莲池行宫供奉,当年曾悬挂在奎画楼上。

也难怪乾隆要感慨:高楼相接,奎画楼内有圣祖仁皇帝精妙的书法作品和屏风上精美的图画,它们相互辉映,弥漫着一派祥瑞之气。哪里还要凭借《晋书》的那句名言?其实这个楼阁早就应当叫做“高芬阁”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第五、六次驾临古莲花池,都分别为“十二景”题诗,也包括“高芬阁”。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81岁的他最后一次驾临,在“四题”中写下:“脩已立言要读书,育材殷意俾高居。咨伊于是求芬者,应在实而非在虚。”

清光绪《古莲花池全景图》高芬阁

轩而重建

遥想二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夜,方观承定是在这高芬阁上,乘着徐徐微风,陶醉在自己主持修建的“莲池十二景”之中,此情此景颇为悠然惬意。他也写下了:“荷香熏远水,槛影俯清漪。新月坐初上,闲情理钓丝。蕉风动絺葛,凉夜未须归。”

1768年,方观承去世。132年后的庚子年(1900年)闰八月,英德法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据《清苑县志》记载:“(联军)驻军保定十馀月之久,莲池台榭,举成灰烬矣。”联军撤出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迎接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京途中驻跸保定,加紧重新修建古莲花池为慈禧行宫御苑,限于财力,原有建筑不能尽复旧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出任直隶总督,多方筹款,又恢复了一部分建筑。此时的高芬阁,已缩而成为单间单层的“高芬轩”了。其附近的奎画楼、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等俱已不存,令人无限惋惜。在《古莲花池行宫十二景复原及园林修治记》中曾形容道:“阁屈为轩……往日辉煌不再矣!”

高芬轩

直至2009年,高芬阁恢复修缮完毕,盛清风光重现人间。如今,游客可以登上高芬阁二楼,倚栏观赏莲池风韵,别有一番情趣。

高芬阁二层 李业龙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