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历史维度看,“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一个很难解释的命题,如果说从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来看,晚明的徐光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主动探究开眼算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了,同时他也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徐光启是晚明的西学领袖,西方文艺复兴积累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正是通过徐光启的主动翻译和学习,才第一次被国人所了解。 徐光启深感中国传统学术于逻辑的严重欠缺和中国数学的停滞落后,因而高度重视演绎推理,以数学为着力点,倡导数学的研习、普及和应用;同时,他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期身体力行地进行天文、水利、农业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和测量以及天文望远镜、西式火炮等的制造,归纳总结实践经验。 徐光启生活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对待西学和西方文明的态度问题上,远早于且不同于清末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中体西用”等思想,徐光启不仅试图组织人才队伍在道理和技艺各层面虚心学习和利用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还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汇并超越(“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发展路线。 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际,徐光启忧国爱民、清廉勤政,倾心竭力以实学救国利民,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当然了,如果以中国近代史的眼光来看,“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就有一定的争议了,一说是林则徐,一说是魏源!那么谁才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呢? 林则徐曾经主持编译了《四洲志》,这是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这部不过9万字的小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 这部书成书的背景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探求域外大势,派人收辑、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 而《四洲志》是根据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而编撰出来的,《世界地理大全》于1836年在伦敦出版。林则徐在广州期间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采加润色而成。译作简述世界4大洲30多国的地理、历史、政情,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的作用。 《四洲志》书称“四洲”,沿用的是佛经中的概念,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赡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抵御英国人的侵略。所以他特别注意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兴衰富强及其根源。 不过遗憾的事情是,林则徐的《四洲志》并没有来得及出版。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遣戍伊犁,将书稿全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 后魏源受林则徐所嘱,以此为蓝本,搜集了更多世界地理资料,一年后成书,初版五十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海国图志》曾多次修改,地理学家邹汉勋和江宁名士汪士铎皆曾协助校勘。1852年增为100卷后内容并无太大更动,“百卷本全书约88万字,并有各种地图75幅,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42页”。 此书在中国未受到广泛关注,“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1862年,日本幕府派遣代表团到清朝考察,其成员之一高杉晋作在上海买书,询问书店是否有《海国图志》、陈化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的书,书店老板回答都没有。 但是《海国图志》还是流传至日本,之后启发了明治维新,并成为了日本天皇和大臣的必读书籍。 旅美学人唐德刚曾翻译过《海国图志》,当时他看到传曰:“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不知系出何典? 其实这段话可见于韩愈的《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是古南海国名,白话文意思是“有谁会任自己的门庭荒芜,而去治理田园呢?只有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外国才会臣服。” 所以从资料当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以最早来论还是林则徐,在教科书当中也是这样说的,一般考试当中,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答案也是林则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