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南地名溯源之埔坪/柴桥头

 zqbxi 2020-01-14

刘成胡 提供

董希泽 摄

廖雄 摄


埔坪,位于县城灵溪镇西南部,东枕大岗山,南至甘岐溪在岗头与福鼎县前岐镇龟岭山分水,西至三百丘与福鼎县前岐镇凤桐为界,北枕灵溪华阳狮头山,东北方向为溪光村。距离约灵溪镇 23公里,现属于矾山镇管辖,旧时属三十一都宋阳管辖。
查明清各个时期的《平阳县志》均没有“埔坪”一地名。当地比较古老的宫观, 往往是一个地方的参照物。埔坪柯岭脚马仙宫,就是一个重要物证。马仙宫厢房有一个雕刻于清乾隆年间的石碑《重建马仙宫碑记》,落款为:“乾隆肆年(1739年)岁在己未桂月 日,南洋五境同敬立。”也就是说 200多年前重建马仙宫时,“埔坪”这个地方还没有出现。一直到民国《平阳县志》刊出之前(1925年),才有“埔”这一地名。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舆地志》记载:“兰宋阳有北山、埔坪二市,旧志作宋洋。相传其地辟自南宋,故名南宋阳。闽语‘南’‘兰’音近,遂讹为‘兰’。
南宋旧称有“南宋阳”“兰宋阳”“兰松垟”“宋阳”“南宋洋”“宋洋”等名称。果按照民国《平阳县志》的说法,“南洋”与“兰洋”是一样的。至今外地的一些老人,还是把埔坪叫作“南宋洋下洋”;就是南宋的一些老人还是把埔坪马仙宫,叫作“下洋大宫”。“南洋”应该就是“南宋洋”的简称。更确切地说“南洋”,是“南宋洋下洋”的缩写。
再看一看当地柯岭脚《王氏宗谱》,有一篇福鼎县秀才(禀生)月槎氏撰写的《修兰松垟王氏谱序》:“兰松垟者,瓯平之名区也。山川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其中土著者,不下数十姓。民物殷繁,人文踵接。类能为山水增光而衣冠之盛,文物之隆兴,忠厚传家之久,柯岭脚同姓尤明蛟著焉……”落款为“清光绪癸未年谷旦”。清光绪癸未年是 1883年;“林钟之月”就农历六月;“谷旦”是吉日。清光绪癸未年至今也只有 130多年。
再看一看柯岭脚《王氏宗谱·叙世录》①,就可以进一步加以了解:“庇妹,字奕妹,即爱梅公。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自南安太宇迁浙瓯平阳兰松垟湾口(今矾山镇埔坪安口,后世移居柯岭脚等地)。娶林氏,生子一:玉宇,字尔珍。
笔者从《平阳县志》、碑记、族谱三方面着手研究,认为埔坪地名只有 100多年历史。埔坪一些老人认为,从北山街道到埔坪街道两个集市之间正好是十华里,当地民间一直把十华里叫作“一铺”(明洪武年间,主要交通要道设“十里一铺舍”,用于传送公文,铺舍有邮兵。虽然南宋没有“铺舍”,但“十里一铺”已成为民间一种习惯性用语)。南宋与埔坪之间是过去重要的挑矾古道,鸡角岭一带矾窑生产的明矾若要挑到前岐下水(全程约 30里,即三铺),必须经过大埔山门前,经埔坪街道附近再向柯岭脚马仙宫方向挑。今天的南宋大埔山到埔坪街道路程也正好是十里(一铺),并且全是平地。溪光矾窑生产的明矾经埔坪街道附近,再到柯岭脚马仙宫,也差不多是十里(一铺)。“埔坪”的取义是“这一铺路都很平”的意思。十里一铺,五里一亭,是挑矾古道特色。埔坪地名,还与早年浙闽挑矾古道有关。
《柯岭脚王氏宗谱》王汝亮等重修,2002年9月,第48页,第124页。

埔坪大溪 萧云集(文本翻拍)


廖雄 摄

董希泽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