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礼仪作揖拱手 之二 倡议恢复礼仪之邦

 華夏漢禮堂 2020-01-14

               推手 做 揖  应为中华民族正式的传统文明礼仪    

             拱手礼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常规礼仪  

                                    男子手尚错了,为女子拱手也。

    中华德学第14期“德行天下·幸福中华”暨“幸福广西”首届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堂在广西人民大会堂正式开讲。来自广西各地的近2000名学员与现场300多名义工共同聆听了大讲堂。大讲堂秉承“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方针,主要围绕“道、德、忠、孝、礼、智、信”等传统文化脉络进行纯公益宣讲,大力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明诚导师在讲座中宣扬,鼓励和启发学员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在讲坛中,明诚(谭进)先生讲授了“弘正道”“启善德”“何为忠”“何为孝”四大内容,指出“德损事必亡,功到自然成”。 讲坛的口号是“弘正道,启善德,做榜样”。   

    论坛宗旨:弘扬中华文化,净化社会心灵,开启善德精神!弘正道;匡正道心,建立善恶荣耻观;启善德;敦厚德行,明晰义利财富观;做榜样;正己化人,其身正不令而行;何谓忠;公心尽己,良心做事本分做人;何谓孝;德本。

    末学有幸参加了这次公益讲座,也作为德行天下的南宁组委会的礼仪主讲,在人大会堂的讲座中与大家分享学习了揖礼和拱手礼等传统礼仪,更加体会到礼仪对每个人,对社会,对自己的教化作用,在此倡议社会都参与到礼仪等传统文化的普及中去,恢复我们华夏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

    何为礼?内心丰盛的德之外显,磬折是也;举手示礼加鞠躬是也。

    中华民族是谓“礼仪之邦”,特注重礼节。“揖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总结了前古之礼仪、礼义,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揖礼成为我们华夏文明民族的正式礼仪

    《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人们相见往往都是以拱手相互打招呼问候。现在,每到春节过年,人们也开始习惯用拱手礼来相互拜年。现在汉服圈使用的拱手作揖礼则是汉唐之后的简化的拱手揖混合礼,而形成的一种文明的礼节,是简化混合的礼,把作揖和拱手结合起来的近代礼。其实更加符合打招呼的礼,是汉代中期及前的拱手厌礼,就是现代今天的拱手礼,后来简化为拱手作揖混合礼了。传统古礼存留至今,除了民国引进日本文化象征的、遗留的“鞠躬”,恐怕只剩江湖武林的抱拳礼了,那还有些许汉家大方中正的礼仪影子,只是今天会的人也不多了,更不要说周制汉礼的作揖了。   

    女性为什么不作揖?

   女子自唐宋之后逐渐盛装,头饰较多,不便俯身行礼;更加是五胡乱华后歧视女性,减少女性外出,认为女性躬身磬折而有违女性的内敛等,故 后续就很少有作揖等拜礼了。只剩下女子拱手微鞠的万福礼。现代汉服圈从九拜的素拜发展出女子专用拜礼一是素拜:站立叉手,展手作揖手额头,手掌与头一体俯身置地,拜礼,如是三次为女子常用拜礼再是标准隆重的手拜:跪立叉手,展手作揖手额头,手置地头不至,为女子正式跪拜礼,用于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笈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为不便躬身时使用 

    妇女行礼方式在唐宋时期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万福礼演化自拱手礼,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掌重叠(拱手腹前,尚上右手)在腹前正中定位,退左脚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同时口称万福。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中国古代先秦之前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唐宋以后因大家女子盛装与头饰,一是叉手礼,二是万福礼,所以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

  据《周礼》记载,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沓手至胸前推伸;时揖沓手向前稍向上举;天揖或高揖是沓手前伸举手至眉;特揖是一个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后汉朝演变发展出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手圆下躬身行礼。 

  根据《周礼·秋官·司仪》的诠释,“土揖庶姓旁出,时揖异姓母家,天揖同姓父家。”  

  作揖方式也有表示倨傲,如《汉书》中“郦生不拜,长揖”,表示郦生对刘邦很不服气。实际是郦生碍于面子,也害怕,做了超常规的一个长揖表示大礼了,其实如果傲气,完全可以做个高揖即可。  

  拱手即抱掌拱手,抱拳为男士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拱手抱拳后在胸前微微晃动,不能过烈过高。施于平辈,这叫“吉拜”,如果右手抱左手,则为“丧拜”。

    正规的作揖是擎折加推手,揖礼是在胸前扶手立掌,两掌指合并侧立揖礼至额推前,多用为时揖;大礼是高或深揖礼,展手合掌至胸定位,前伸上推磬折九十度揖拜。重于拱手礼

    大约百年前的近代,一向施拱手礼的中国人行起握手礼了,其实握手礼也是古礼中的执手礼。那时中国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思想、文化大变革。总的说,这场变革泥沙俱下,既有思想解放的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先有民国推广的日式鞠躬为官方礼仪;再有就食握手礼取代拱手礼。在当时文化与政治氛围下,拱手礼使中国人感到自惭形秽。人们纷纷以西方见面握手为时尚,未几,握手就被定为中国人的基本寒暄礼节,拱手美俗(含见面客套语)则不翼而飞。

    现代握手礼发展到今天,其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有当初平等的意义。握手礼又回归成为领导的礼节,下属受到领导握手,那是一种待遇,而不是一种礼仪。领导没有伸手,你的手千万别伸,伸手容易缩手难。有可能你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很尴尬的场面,上级领导到你单位来检查,你只是一名工作人员,当领导与其他领导很热闹的握手时,上级领导走到了你旁边,这时你的心里肯定想的是领导要跟你握手了,你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你的手也整装待发,跃跃欲试,但你单位的领导却把上级领导引向了别的领导,这时,你是什么感受,不仅是尴尬,恐怕还很自卑吧,那欲伸还缩的手这时却无从安生,无所适从。

    我们试想,如果这个上级领导首先行拱手礼,向在场的所有人行拱手礼,而迎接的人,不论是领导,还是下属,还是一般人,都可以还以拱手礼,这种场面既热闹,又文明,既体现了上级领导的平易近人,又让所有的人都平等相待。

    握手礼就家人来说很是滑稽,对自己的家人,有谁见过父亲与儿子握手、丈夫与妻子握手的,所以在一些场合,握手礼的确不好使。所以凡事学西方也有不可取的。

    男士遇到女士,如果女士没有握手的意愿,男士是不好伸手的。但当女士伸手时,你可能还没有心理准备,可能受宠若惊,慌乱地伸出手。男士与女士握手,有很多讲究,男士握女士的手,不能把女士的手整个的握住,也不能用力,而要轻轻地握一下女士的手指,要有绅士风度。

    现代握手礼相对揖礼和拱手礼的确已经存在一些不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了。拱手礼也在积极取代握手礼。拱手致意在我国是一种民间传统的会面礼,是人们表示祝贺、祝愿、感谢和尊敬的一种施礼方式,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和人情味儿。

    现代汉服圈的拱手作揖礼是简化的拱手作揖混合礼。其姿势是:站立,上身挺直,两臂前伸,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掌成拱形,左手抱右手相沓,拱手对上齐眉,对长齐口,对平辈;以及近处齐胸、远处齐眉,微躬而自上而下,双手向前下圆揖(不宜低于腹部);或朝对方轻轻摇动一两下。行礼时,可向受礼者致以祝福或祈求。行拱手礼时,长辈可以晚于晚辈行礼,中国古代一般是左为升,右为降;左为阳,右为阴,左为吉,右爲丧,即以左为尊。男子一定用左手抱左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林语堂推崇中国的拱手礼,认为拱手礼优于握手礼的地方有二:一是从医学卫生的角度讲,拱手礼不致发生接触传染,有益于人体健康:二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拱手的力度、时间的久暂,完全取决于自己,不会感受对方的压力。

    传统礼的另一形式是来自印度的合十礼。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属佛教礼节,通行于印度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与地区,我国的作揖礼在唐之前就传到印度,见大唐玄奘西行记。合十行礼时,两掌合拢于胸前,十指并拢向上,掌尖和鼻尖基本齐平(有尊贵指尖至额,有平常至胸的),手掌心向外鼓出,头略低,神情安详、严肃;礼拜时躬身不动手,为之心手身合一。最忌身不动,手上下摇拜(上下摇动的都是受明清的形式主义多次跪拜叩首,之后简化抱拳或拱手摇动的影响)。

    佛教合十礼源自印度教,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或僧侣的场合,是佛教视生为八苦,故尚死厌生,祝福你早死早超生。印度礼仪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的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不干不净一体,最为真实的本来面目。

    中国文化对生命是自强不息,是祝福对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可用合十祝福对方早死早超生,故对应中国的谦让拱手礼敬为宜。

   其实至唐代以来,民间礼之演化简单化:女子只有剩下拱手小鞠躬的万福礼;佛教的有单掌立胸前问候的礼,道教有叩首的稽手礼;有民族性的单掌贴胸半鞠躬的叉手问候礼;与唐宋时期的满城流行叉手礼,磬折加有手动作的鞠躬都是礼。

    作揖与拱手的礼节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着汉服及在农历夏历节日时还是适宜周制汉礼的推手作揖。拱手礼可表达多种意思,或者能表达一种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拱手礼主要是简单的致意及打招呼。也可以表示问好。在见到好友时,行拱手礼,寒暄道“你好,你好”,以表示问候。可以表示致歉。可以表示感谢。可以表示祝贺。可以表示道别。有时候也有拥抱的意思。

    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等,邻居、朋友、同事见面时,常拱手为礼,以表祝愿;升国旗时可以拱手侍立,完毕加鞠躬回礼;为欢庆节日而召开的团拜会上,大家欢聚一堂,互相祝愿,常以拱手致意。婚礼、生日、庆功等喜庆场合,来宾也可以拱手致意的方式向当事人表示祝贺。双方告别,互道珍重时可用拱手礼;有时向对方表示歉意,也可用拱手表示。

    现代握手礼远不如拱手礼优美、自然。拱手礼优美大方,相隔数十步亦可为,而且可以同时施与多人,绝无传染疾病之虞(也不会因身上有异味而讨人嫌)。明明拱手礼优于握手礼(无论从科学性、实用性看还是从审美角度看皆如此),中国人却偏要弃拱手礼而就握手礼,使今天的中国人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古人寒暄时的风采——原本我们就应该如此的。

    因而,国家应尽快将揖礼和拱手礼等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拱手礼现在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抱拳拱手相拱磬折的古礼,也有简化的作揖鞠躬拱手礼;更加有现代中国味的抱拳鞠躬拱手礼,统称拱手礼。在行礼时,拱手加鞠躬可以一并进行以示恭敬。在国学圈的语言上,对所有的男士称呼师兄、学长、道友;对所有的女士称呼师姐、学姐、道友,是谓都是学子,都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有提醒感恩的意思;在行礼上,女士可用拱手礼,万福礼不足以显示礼仪可以少用,都体现女士的温柔。男士就用拱手鞠躬礼。也可以把最好看古汉礼的揖礼磬折六十度躬以示大礼。拜夫子等祖先重礼当然是90度的推手深揖的天揖礼了。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到别国去访问的时候,也要尊重当地风俗,一会儿碰鼻子,一会儿蹭脸蛋儿。为什么不能在天安门广场上,对他们施以揖礼或抱拳之礼呢?是我们的“礼”低人一等?还是我们的文化不值得尊重?亦或是我们看扁了我们自己?!

    事实上恐怕今天的我们,自己已经忘了自己的礼仪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例为证:一是相当多的汉服圈同袍使用身圆手圆的拱手作揖礼;二是央视1套早晨的《朝闻天下》栏目,有一个由主持人做的征集对联的广告片,片中两个男主持人的抱拳姿势完全不同,一个左手在上,一个右手在上,试想作为央视的主持人尚不知道如何抱拳,作为央视的编导们尚不注意抱拳姿势的正确与否,普通的民众还有多少人对此有所了解,有所关注呢?

    我们传统的礼仪有推手作揖,拱手,拱手作揖,跪拜,万福,叉手,鞠躬礼,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哪个是正道的礼仪?再进一步,现在有多少人还对自己的父母行跪拜之礼?人们觉得烦琐,觉得麻烦,觉得不好意思。那么我们如何向父母表达心中的敬意呢?连这么一点的烦琐、一点的麻烦、一点的面子,我们都无法放下,但是父母们为了我们的成长,承受了多少的烦琐、多少的麻烦,放弃了多少面子呢?

    曾经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取世界通用的外交礼仪为己用,而将自己的礼仪弃之如粪土,将礼仪的民族性消灭得干干净净。随着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传统礼仪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重新步入人们的生活中,但“稽首跪拜”之礼目前只适合祭拜和家拜,不适合推广。那就可以把表达对师长的恭敬之情,又适用于朋友之间,且简便易行的周制推手“揖礼”作为传统大礼;拱手回厌的“拱手礼”作为人人使用的常礼;叉手作为平时聚会时的站立礼仪;鞠躬用于交接物品礼仪;万福式的九十度鞠躬为女性专用的含蓄礼;而拱手礼就成为现代今天复兴传统礼仪的最佳选择。今天,面对世界“文化市场”上,民俗遗产越来越看好的形势,我国现在无礼仪可用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是奇耻大辱。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吾等盼望国民早日觉醒,为揖礼,拱手礼平反,中华礼仪,虽未明理,已然君子,还中国“礼仪之邦”之实。 

    编者按:末学随后第二天参加了南宁邕州汉服社在良凤江举办的传统节日上已节,在广西叫做三月三节。这是个大学生为主的松散民间爱好者群,参加过后,感到过于形式化,流于服装和礼节,相当多还是用简化的拱手作揖混合礼,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礼仪体会学习不足,有感于此。重新整理了这一篇传统礼仪之恢复礼仪之邦,也希望有识之士一起探讨传统礼仪的制定与社会推广。

    希望每个学子们都弘正道启善德,把传统礼仪弘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每个中国人都是世界的榜样。更要把我们礼仪之邦的礼节回归周制汉礼的根,回归礼仪的源流,礼之大方正中。让每个中国人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人而骄傲。

    博客搬家之转帖2014年三月三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