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教授:一位30年经历的海南岛南繁纪实人

 PaperRSS 2020-01-14

    

     4月春天,在祖国大陆柳绿桃红,而在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等地稻花飘香。在我国,有一大批农业科技研究者,在每年的冬季如同“候鸟”一样飞迁到海南,整田、播种、移植,进行农作物"南繁"加代。“南繁”是我国作物育种界的专用名词,是利用海南冬季的光、温、热等热带气候资源,每年11月至翌年5月进行农作物种子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南繁试验田主要在三亚,陵水及周边地区。“南繁”已成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与“加速器”。

   四月的海南,烈日炎炎,育种人在田间穿梭忙选种,为培育农作物良种奋斗着。作为"老南繁人"的我从1987年起(除1997年至2005年因出国留学之外)每年都有幸(😂)来海南岛参与水稻南繁科研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遗传研究所专门从事特色功能稻米研究,主要包括色彩观赏稻(白叶、黄叶、紫叶、红叶)、黑米、红米、香米、软香米、巨胚米、巨胚黑米、巨胚红米、胭脂米、低植酸米、酒米、适合肾脏病患者食用的低谷蛋白"益肾米"以及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高抗性淀粉"益糖米"。

新闻内容由上海师范大学遗传研究所董彦君教授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