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南山经》之“尧帝的儿子竟然和猪生活在一起”

 镜楼文史 2020-01-14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小猪,长着一双鸡爪,叫的声音如同狗叫,名称是狸力,哪个地方出现狸力而那里就一定会有繁多的水土工程。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啼叫的声音如同痹鸣,名称是鴸,它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哪个地方出现而那里就一定会有众多的文士被流放。

狸力大概就是一种喜好挖洞挖坑的动物,“见则其县多土功”。“县”本是“悬”的古字,读xuán,是悬挂的意思。周代制度:“天下地方千里,分为百县而系于国。”通俗点就是其上是国家,其下是地方,数百地方悬挂于国家之下,这也是分封制度比较形象的画面。直到秦朝的郡县制颁布,“县”才逐步接近于我们现在熟知的县城含义。文中的“县”就是代指某一个地方。狸力有冬眠的习惯,喜欢挖洞居住,并且应当有很大的工程量,否则古人不会将其和“多土功”联系起来。

狸力挖的洞道长达几米至十余米不等,纵横交错而又相互连贯,大约有2-3个出口。狸力白天在洞内休息,晚上出来觅食。不过比较特殊的是狸力有一双鸡爪,这画面似乎有点不太协调。狸力,按照“力”的甲骨文来看像是一个一端有柄,另一端是尖的农具,古人用“力”字来给它命名,本意应该就是狸力的四肢很尖,并且挖土很擅长,而鸡爪就是来形容狸力四肢坚硬,这样就更有利于挖土。总的来说,狸力其实就是一种很普通的动物,文中记载也不多。现代也有很多动物和狸力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水獭、山獾等。

传说“鴸”是尧帝儿子的灵魂所化。他出生的时候全是红彤彤的,尧帝给他取名“丹朱”,寓意红红火火。丹朱不仅身为长子,而且小时候尧帝非常宠爱他。不过丹朱却没有好好把握机会。那时候洪水泛滥,出行基本乘舟,渐渐习惯了水上的生活。时至大禹治水,人民们都在努力抢险,而丹朱却和他的狐朋狗友坐在船上哈哈大笑。后来水患被平息了,丹朱想要坐船,却没有适合行舟的水域,于是丹朱就让人推着船在陆地上前进。人民怨声载道,而丹朱却不以为然。

尧帝知道丹朱不适合继承帝位,但是又担心他会捣乱,于是将他封到南方做诸侯。丹朱到了南方以后,越发变得丧心病狂,他的眼里只有帝位,为了帝位他要孤注一掷。于是拉拢南方几个部落,准备推翻尧帝的统治。尧帝收到消息之后便亲自挂帅,他没有想到竟然会和儿子兵戎相见。在经历了几次战斗之后,丹朱节节败退。最后带着少量的随从,一路逃到南海,丹朱望着茫茫大海,进不能进,退也不能退。觉得自己没有颜面活在世上了,于是跳进大海自杀,但是魂魄仍然心有不甘,化作鴸鸟一直念着自己的名字。所以《山海经》中说到,只要这种鸟一出现,便会有众多的文士被疏远甚至流放。君子去朝,自然小人得势。

细细一想,古人把丹朱和狸力放在一起,是不是认为丹朱已经无地自容了,正好狸力擅长挖洞,这样好让丹朱能有苟活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