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认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是“祸水”,其实我们误会了她们两千年

 beck_guo 2020-02-02

有一个现代女性很不喜欢的词语“红颜祸水”,国家的灭亡为什么总让女人来背锅。从周王朝时代的“烽火戏诸侯”,到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冲冠一诺为红颜”,都会把罪责推到女性身上。

这个在封建王朝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只要不是亡国之君,那么他犯下的错不是因为被女色迷惑,就是听信小人谗言。所以女色和奸臣是古代政治替皇帝“抗事”的两大背锅侠。所以还请广大女性朋友理解。

今天我们就说一下“红颜祸水”这四个字的来历,为什么说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都理解错了。

大部分人都知道,红颜祸水最早是指汉成帝时期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故事最早出自于《飞燕外传》并且被《资治通鉴》所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 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后唾曰:“此祸水也,灭火必矣!”

大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当时的汉成帝把赵合德招进宫中,当时的宫中有一个人叫淖方成的披香博士(在史料中找不到披香博士是什么官职,甚至不知道淖方成是男是女)当着汉成帝的面吐了赵合德一口吐沫,说了一句“这就是祸水”

问题来了,淖方成为什么要说“祸水”?

这就牵扯到了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五行”观,这个理论发源于战国时期的邹衍,据说被燕惠王冤杀,被杀的时候六月降霜,后世才有一句名句“飞霜六月因邹衍”。这个理论认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并且五行相生相克,中国人都听过这个理论。比如水克火、火克金,木生火,火生土,等等,至今仍然被街头的算命大师所引用。根据五行理论,王朝的更替也是遵从五行学说的,简单解释,就是每一个王朝都有一个五行的基本属性,后一个王朝接替前一个王朝就会用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这个也很容易理解,现在相亲算命的时候经常用这个人是火命,对方是水命,你们命里不合。

这就可以解释“祸水”了,因为汉朝是“火”德的属性,所以这位女官才会说“灭火”。如果汉朝是“木”德,那么后世估计就会说“祸金”(霍金)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认为汉朝是“火”德是在汉成帝之后,汉哀帝晚期才达成共识的。在汉成帝时期,大家都认为汉朝是“土”德。因为秦朝当时是“水”德,按照土克水的规律所以汉朝是“土”德。到了汉哀帝晚期,逐渐认为汉朝不是接替秦朝的统续,而是直接延续的周王朝的统续,所以才逐渐达成共识汉朝是“火”德,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才有“炎汉”的说法。

通过上述分析就可以看出,当时如果真的有一位披香博士要骂赵氏姐妹,应该说是“祸木”(霍金教授成功的避免了躺枪)。所以可以看出这个事情应该是后世杜撰的。实际上《飞燕外传》并不是官方的正规史料,这本书的作者叫伶玄,关于这个伶玄,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他的作品考证最早不早于东汉,很有可能是魏晋时期的人。

红颜祸水之所以名气这么大就是因为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引用了这个不正规的史料,实际上后世的人对司马光引用这种非官方的笔记小说是颇有微词的,《四库总目提要》这样评价《飞燕外传》“然纯为小说家言,不可入之於史部”。

这里并不是因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不够严谨,《资治通鉴》里面不仅仅有这种引用笔记小说的情况,并且连神怪故事都写入其中。为什么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会把一些“怪力乱神”的事情也记录在其中呢,这是因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了劝谏帝王,只要是对皇帝有劝谏作用的史料,不管是官方的、非官方的、民间故事,都会收录其中。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赵氏姐妹正确的称呼应该是“红颜祸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