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 在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类: 1.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运动控制、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示教/编程等关键技术。 2.新一代机器人技术: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安全控制、高集成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等核心技术。 为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针对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机器人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积极跟踪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提早布局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究。 二、机器人创新中心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感知与识别、机构与驱动、控制与交互等,开展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深入开展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机器人专业研发设计人才。 三、机器人产业标准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发挥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的积极性,研究制订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主要包括机器人用RV减速机通用技术条件等通用技术标准、机器人整机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检测标准、工业机器人编程和操作图形用户接口等通信控制标准、设计平台标准和喷涂机器人系统应用规范等应用标准。 四、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建立并完善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为代表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机构,面向机器人整机及关键功能部件两方面内容开展检测与评定工作。 整机性能评价包括: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噪音水平、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及测控软件评价等; 功能部件检测评定包括:零件质量、零部件安全及性能、噪声、环境适应性、材质和接口等。 |
|
来自: 无用笔记 >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