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首诗曾经说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我们熟知周公,很多人会联想到周公解梦。但是你要是以为周公只会解梦,那就大错特错了。周公在协助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在周武王死后,尽心尽力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奉命于危难之间,用最温和的方式,实现了权力的交接和过渡。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武王大限之际,也知道自己即将继位的孩子年纪尚浅,于是和我们熟知的白帝托孤一样,将江山托付给周公。当然也希望周公能够尽心尽责的辅佐自己的儿子。刘备托孤之时说过,如果阿斗扶不起来,诸葛亮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这话看似对诸葛亮极其信任,但是细细品味,又是暗藏杀机。刘备尚且如此,那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可能也会说过类似的话。比较武王和周公还是亲兄弟,就算周公自己继承王位,那也说得过去。 那到底周公有没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呢? 第一,关于即使是周公有这样的想法,历代统治者也会刻意改变这方面的形象,儒家把周公奉为圣人,他的礼乐制度也得到大家的支持,更是成为历代为政者的典范楷模。这种观点在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着重要的地位,推翻他的形象,就是和传统思想以及当朝统治者作对。所以没人敢去质疑周公,也不会去质疑。周公的形象只能是越来越完美。 第二,周武王也许说过自己死后可以由兄弟来继承王位,但是周公立马表示反对,这一度被人们认为这是周公没有异心的铁证。不过这话换个说法就有点意思了,周武王死后到底是让周公继位,还是按着兄弟从大到小来,这个没有明说。周公在兄弟中排行老四,武王其实也是因为伯邑考被杀才轮到自己。周公是不是担心按着顺序来继位,可能轮不到自己了呢?毕竟中间还有一个三哥。后来“三监之乱”周公的好几个兄弟被处死的处死,被流放的流放。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巧,手足相残这样的事情,在帝王之家真的是太常见了。 第三,周公这样的人物无疑是很聪明的,他应该对形势有着比较明朗的判断。要是一味地强求,很有可能身败名裂,而周成王也慢慢长大,自古以来很多看似稚嫩的皇帝却悄悄消灭了自己身边的所有威胁。所以周公还政于周成王,自己也全身而退,名利双收。 或许用这样的眼光看看待周公,有点玷污了周公的形象,不过历史已经是过去,我们也仅仅是茶余饭后闲谈一二,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