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说了那么久的汉语,其实都是“日语”!

 昵称2l80A 2020-01-14

有些词语我们一直在说,但其实它们最开始是日语单词。

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森女”,“社畜”和“御宅”。

森女来自于日语表达“森ガール”,社畜是直接借用了日语中的“社畜(しゃちく)”,御宅则起源于日本的“お宅(オタク)”。

虽然原本是日语,但因为日本和我们一样使用汉字,当这些新词在日本诞生之后,随着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日本词汇被中国人熟知并使用。

淘宝上大量的服装被打上“森女”的标签。

辛苦的上班族会自嘲“社畜”。
恋爱中男性和女性也被分为“草食系”和”肉食系”,“御宅”在中国更是由此延伸出了“死宅”,“宅男”,“宅女”等词汇。
像这样日本词汇席卷中国的现象,其实不是在因网络和动漫被连接在一起的中日的现代社会所独有。
“文化,文明,法律,思想,哲学,化学,资本,阶级,理性,物理,美术,经济,金融,宪法,权利,义务,文学,主观,客观......”。这些从我们开始接受教育起就接触到的词汇,也都是日本人提出。
还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些词也是来自日本。
据调查,现代中国与社会科学相关的词汇有60%-70%都是来自日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清朝末期的中国,负责将西洋的概念汉语化的主要是士大夫这样的上流知识阶层,而当时在日本主要是由中流实务阶层来负责。
对于日本的中流实务阶层来说,汉诗文不仅是一种风雅的爱好,更是在现实社会中为了工作而产生的教养。
因此在江户末期的日本,不仅是下级武士,甚至连地痞头子和农民也会学习汉文。
在当时的汉字文化圈中,孕育了高汉文素养中流实务阶层的日本,也是最早取得现代化成功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在“telephone”一词传到亚洲时,中国将它音译为了“德律风”,相比之下日本的“電話”更简单合适,于是我们就采用并延用至今。
像这样,“手续”,“取消”,“场合”等词也进入了中文体系。
在导入日本人创造的新汉语时,孙中山,鲁迅,梁启超等著名人士也表示了赞同。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日本社会的发展较快,受到日本各方面影响的中国在吸取日本文化的同时,也接纳了大量日本语言。
比如说,中国的“照片”与日本的“写真”意思相同,但近年来“写真”一词在中国也能通用了。
还有原本在中国不存在的,比如“居酒屋”,“刺身”,“乌冬”,“寿司”等与日本料理相关的词语,在日本料理在中国的影响扩大后,也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而伴随网络的发展来到中国的像开头提到的“超~~”(とても~~),“中二病”,“萌”等年轻人用语也开始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开始了汉语词的“反向流动”。日本现在使用的“特区”一词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
日本演员八千草薰的随笔《まあまあふうふう。》是来自中文的”马马虎虎”。
饺子,麻婆豆腐,青椒肉丝,小笼包等名称也因中国美食的魅力在日本变得耳熟能详。
日本的汉字到底是来自中国,他们的语系中源于中国的词汇远远比中国从日本学习的要多得多。
前面提到的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词汇很多也是从中国“出口”到日本,再由他们借鉴改良后再重新在中国“内销”。
中国和日本都在不断引进其他国家的词汇,因汉字被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国家,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丰富语库,发展自身的文化。
像之前介绍的“伪中国语”那样,全世界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的也只有中日两国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