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固文集》对于墓志铭的·解释为:“碑表立于墓上,志铭则埋于圹中”这里的“圹”就是坟墓的意思,通过这句话可以知道,墓志铭是埋在坟墓之中的,和墓碑文相对应,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多用来记述墓主人生平经历、如果是官宦之人就会记载官位爵位,可以印证或补充史书记载,一般具有十分重大的考古价值。 一、 春秋至隋唐发展至顶峰1、发轫期 墓志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庄子》曾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卫灵公卜葬与沙邱,掘之得石墩,有铭曰:不凭其子。灵公夺而埋之”虽然这篇文字的重点在于强调治国之道,但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当时有在坟墓里埋带有文字记载的石刻,记载十分短小,有的时候还和墓主人没啥关系,当时的墓志铭尚处于萌芽期,各方面没有后世的墓志铭那完备。 到了西汉时期,墓志铭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晋的“博物学”专家张晋曾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一篇《王史威长葬铭》:“明之哲士,知存知亡。崇隆原野,非宁非康。 不封不树,作灵垂光。厥铭何依,王史威长。”由此看出当时墓志铭在记载内容上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不像卫灵公那个就四个字,但依然只是生平的评述,如果不看题目我们根本不知道墓主人是谁。 再多说一下这个张华,如果西晋就有博物学这个学科的话,张华一定是这个领域的大家,他以博学闻名于世,而且这个博学不是儒家传统意义上对经典熟知,张华知识领域涵盖动物、植物、历史、神话、地理、文学等各方面,中国的金石研究有一多半是张华奠定的基础。 说回墓志铭。汉末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再去制作宏大的墓碑就太过扎眼,再加上提倡薄葬的风俗和政府禁止厚葬的法令存在,人们开始将原先的墓碑铭文转移到地下,埋入坟墓中,殡葬中加入墓志铭的风俗逐渐成型,即使此后禁令废止,薄葬风俗改变,但地表立碑,地下埋志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历史进入西晋时期,这个时候墓志铭形制雏形开始出现,比如圭型、园首、方首的石刻,刻字内容也相对于西汉时有了发展。比如70年代发掘的《徐夫人菅洛墓碑》,在形制上,圆首、刻有螭纹,有晕线作为装饰,但大多十分简略,尚处于过度阶段,文字内容记载也和东汉相去不多,总体还处于汉朝墓碑的延续,只不过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 东晋十六国时代是墓志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丧葬习俗的差异,北方游牧民族原先死后立碑封土,在进入中原后,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开始有了固定的墓葬礼仪,但是仍保留了原先的习惯,比如除了帝王陵墓,其余大臣的坟墓并没有建设宏大地地上建筑,多数都注重地下建筑的修筑,这个时候,墓志铭就成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相对强烈的标志,不是说汉族没有,但是较少。 在这个时代,墓志铭就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后世墓志铭的标准,例如人物生平的记述,赞美性韵文,刻石的螭纹雕刻都成为当时固定的风俗,比如《吕他墓表》就具备了后世墓志铭的雏形,“弘始四年十二月囗未朔廿七日辛酉 ,秦故幽州刺使略阳吕他 ,葬于常安北陵 ,去城廿里。”铭文也像后世一样记述了人物生平,因为这段刻石缺了一块,我们有理由相信,缺失的部分就是赞美性韵文的部分。 但是南朝的墓志铭一般没有铭的部分,也就是赞美性韵文,只有人物生平、官爵的记载,在出土的几十座东晋士族坟墓中,一般用墓砖石去承担墓志铭的作用,一般上述文字记载刻印在长方形墓砖上,南北方都出现了墓志铭的雏形,但是相较于南方,北方的墓志铭更像后世的墓志铭。 2、成熟时期 南北朝时代是墓志铭的成熟期,无论是形制、内容上,都逐渐定型:墓志铭所镌的文字一般以散文记叙死者姓名、籍贯、郡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称为“志”;而文末有数句三言、四言、六言或四六相间的韵文加以概括并表达悼念之意的称之为“铭”,而合称则为“墓志铭”。墓志铭字数不等,有的寥寥数语,有的洋洋千言,篇幅一般控制在随墓主下葬的石碑大小范围之内。 比如北魏《元晖墓志》长宽各69厘米,文字有31行,皆为楷书,具有相当大的技术水准,上承魏碑的苍劲磅礴,下启唐碑华丽大方,碑文四周刻有四方神兽——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以及环绕其中的纹饰,墓志总体给人一种古朴大气的感受,而这也是北朝墓志铭的大体风格。 南朝的墓志铭受当时流行的骈文影响很大,辞藻华丽,修辞优美,骈散结合,具有较高的为文学价值,因此在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当中,将墓志铭归为文体的一种。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也经常为大人物或者友人撰写墓志铭,比如庾信曾经为时任北周大将军的吴明彻撰写的《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游魂羁旅,足伤温序之心;玄夜思归,终有苏韶之梦。”一句,更是当时骈文造极之作。 但是由于南朝墓志铭相较于并不是十分流行,南朝人士对墓志铭有很大的错误理解,著名书法家洪适曾在他的著作《隶释 隶续》中描述道: “岂碑碣多在北方,南人未之见乎,今汉人墓刻犹存数十百碑。其云始于晋宋,非也。”这句话一方面说南边的墓志铭远少于北方,另一方面是说南朝人还觉得墓志铭起源于东晋刘宋时期,他们明显不好好读《庄子》。 虽然这一时期南北方墓志铭发展十分不平衡,体现出较大差异,但是这一时期的墓志铭已经不像春秋时代挖到块石头,刻上字了事了,而是有了规定的形制,文体,作用,具备了美学和考古价值。为后世隋唐墓志铭的巅峰时代打好了基础。 3、顶峰时期 墓志铭发展到隋唐正处于顶点位置;在数量上,几乎每个官宦人家的坟墓之中都可以见到墓志铭的身影,而为他人撰写墓志铭成为当时文人的特定习惯,而能得到文学大家所撰写的墓志铭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当然主要是墓主人的后人可以炫耀一下,不仅是官宦人家,现在出土的墓志铭主人包括贩夫走卒,地主乡贤,包括唐朝一些比较有权势的太监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尊崇也开始邀请文人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这一时期,文人开始大规模参与墓志铭的创作,当时一些知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都留下了大量的墓志铭作品,比如颜真卿的《郭虚己墓文》在书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作品,而韩愈的生平爱好之一也许就是给别人写墓志铭了吧,韩愈留下了大量的墓志铭作品“韩退之作墓志最多,各有体制,未尝相袭。”《新唐书·韩愈传》曾记载到。 在形制方面,隋唐墓志铭受北朝影响较大,一般墓志铭成正方形,用料较大,使用墓志盖,而且具体规制也趋于统一,一般在50厘米上下,按照唐朝的度量衡也就是一尺半到两尺左右,不像北朝时,墓志铭大小差距较大,大者有七八尺,“状若碑”;小者仅半尺左右。 同时因为使用人群的扩大,墓志铭的材料也不尽是石料了,有的墓志铭就刻在墓室的券门上,也就说墓志铭的材质变成了砖,这类墓志铭多出现于没有官身的百姓墓中,这并不是指百姓没有钱,是因为这一时期呢官民的等级差异依然较大,尤其是在丧葬这种等级观念最为森严的地方,当然真有一些家境不是太富裕的百姓把墓志铭写在陪葬陶器上。 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种器物在使用人群扩大之后就会产生一些独特的例子,比如《越窑徐府君墓志》,也许是为了展现徐府君生前高超的技艺吧,他的墓志铭居然是一个罐子,将墓志铭写在罐体四周,也是甚为独特。 二、 宋元至明清的衰落期1、宋元时期 唐朝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的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汉唐时的厚葬风俗逐渐在宋元时代转变为薄葬,墓志铭成为了丧葬中一个普通的流程,必要但不像唐朝时那么热衷了,墓志铭也由文学性逐渐转变为实用性,重点不是“铭”而是“志”了,强调记载墓主人生平,尤其是做了哪些好人好事,有哪些功绩,这也为后世考古工作者提供当时社会的第一手资料。 宋朝金石学的发展,让许多唐以前的墓志铭内容被很好的保存和记载下来,如述欧阳修 《集古录》、欧阳非木《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等都是研究唐以前墓志铭的重要资料。元朝对墓志铭的发展在于把墓志铭和墓室融为一体,元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墓志铭雕刻于墓门之上,其他时代的墓志铭多数位于墓室旁边或者墓道之中。 2、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墓志铭较前朝更长,如果说唐宋墓志铭是高考作文的话,明清就是硕士论文了,长有长的好处,这些详细描绘墓主人生平的墓志铭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的绝佳资料。 三、 总结墓志铭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禁令下的变通之策到下葬时的必要流程,从文学性极佳的大家作品到反映社会风貌的凡夫匠心,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 2、《中国古代墓志铭源流》 3、《庄子》 4、《汪欲湖妻陈氏墓志》 5、《文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