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岁转行,从助理到合伙人:虽然辛苦,但我还是选那种滚烫的人生

 昵称44598321 2020-01-15


作者 l 文文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这篇文章是我的合伙人文文在知识星球里写的2019年总结,我看着不错,让她修改丰富了下,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觉得她的成长对很多人是有启发意义的,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的资源集中优势越来越强,机会越来越多,不得不承认小地方的机会总是差一些。

文文提供了另一种成长样本,她在广西柳州,已经结婚生娃,离不开柳州,但这几年她借助移动互联网,借助知识付费和社群,链接最好的资源,通过线上拓展自己的圈子,她一样获得了高成长高回报,今天她已经成为我的合伙人,依然在柳州,我还授权她2020年可以在柳州招募全职员工,这样更方便她做业务。

对我来说也挺好,只要人对了,如今网上沟通协作毫无障碍,我们还有个运营在陕西呢,也是全职,这是以前做不到的,现在可以。




以下分享来自文文


每过一年就大一岁,2020年,我33岁了。

有人把某个重要事件发生前的生活叫做「我的前半生」,我的前半生没有小三插足的狗血剧情、也没有争夺财产的撕逼闹剧,只有普通人的平淡、努力、挣扎、失败与无奈。

我是一个创业失败2次的中年女人,换了4次工作,正在做第5份。

大学一毕业我就开店卖衣服,别的啥也不会,30岁才开始找第一份工作,根本不懂运营公众号、不会写作、不知道什么是社群运营。

而2018、2019这两年里,是划开我人生的时间分割线,31岁时,我从零开始转行新媒体,两年时间过去了,这一切都改变了。

如果你也渴望改变,希望我这两年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亲子教育的思考,对你有借鉴的意义,2020有一个全新的开局。


01 

关于工作

频繁跳槽到坚定不移


领英做过的数据调查显示,70后平均4年以上换一份工作,80后平均3年换一份工作,90后19个月换一份工作,95后只做7个月换一份工作。

我的老板粥左罗曾写分享说:一份工作做一两年以上比较合适,一个人如果频繁换工作,他不敢用......

但是,2018年10月他不仅主动邀请我跟他创业,还在2019年让我做他的合伙人,我猜这也许是他打脸史中最爽的一次,因为我之前跳槽的频率比95后更夸张,两年时间换了四次工作。

仅仅2018年,31岁的我就换了3次工作。

2018年初,在柳州做文案,工作内容不多,底薪4300还包吃营养早餐、私房午餐,在当地待遇算不错,5月份我还是选择了离职,原因后面会讲。


2018年5月,换了份新媒体编辑的工作,试用期3000,钱少不管饭,我只做了一个多月就离职了。

2018年10月,跟粥老师一起创业。

但是2019年,32岁的我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开始做写作训练营,有了一个新的开局。

第二件大事:做训练营期间遇到各种琐碎和困难,从没想过放弃,一直累计做了11期训练营,8期21天写作营,3期28天高阶营,口碑居然不错,学员满意度99%,甚至有一期达到100% 。坚持住没崩掉,我认为算是件大事。

曾经,我被粥老师吐槽“太奇葩”,确实,以我换工作的频率,哪个老板听了都会觉得不太靠谱。我假装潇洒地说“工作嘛,不爽就换”,但对于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女人,辞职的背后都是无奈。

比如辞掉“事少钱多”的文案工作:

两三个员工每月迟到十次八次,老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天我迟到10分钟却要扣10块钱,那天我在公司楼下的弯道被车撞伤腿,忍痛爬起来的时候老板正在身后;

加班三天写了一篇文章,为了配图好看我从几万张图片里一张张选出近百张图,阅读量是平时几十倍,结果老板说“并没有卵用”;

经常悄悄走到你身后瞄一下、动不动在公共办公区域大骂员工、稍有不满意就叫人滚蛋…….

2018年上半年,我最大的期盼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安安心心干实事,有成绩能得到回馈,哪怕钱少点也没关系,至少有一份尊重和肯定。

2019年上半年,全身心投入训练营的运营,合伙人的位置是我得到的最大肯定。

2018年的下半年,我琢磨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辜负信任、不要白领了工资。

2019年下半年,我思考如何带领团队做好工作,如何帮助下属更快地升职加薪。

我现在经常办公的咖啡馆

2018年VS2019年,我为什么变了?

做老板舍得给钱挺重要,懂得给信任和尊重更是难得。作为“奇葩员工”,我深知遇到这样的老板非常不容易,所以,当有幸遇到,一定努力“抱紧”不轻易辜负。

2019年网络上很多裁员事件,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其实,员工和老板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抛开工作中的角色,我们都不过是求一份温饱、奔着一份希望度日的普通人。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好老板,更要做好当下的工作,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确保当机会出现,你有足够的能力抓住它。



02 

关于学习和成长

从运营小白到高薪的社群运营



我们团队在招募社群运营,同城一位小伙伴来找我聊,我问他有没有运营社群的经验或者写作能力,他说半年前就知道我们的写作训练营,也一直想要学习写作,但是自己薪资不高,时间也不够......

我问薪资有多少,为什么没时间学习?他回答说收入不太稳定,有时五六千,有时只有三四千,每周休息一天,平时下班回家已经累了......我也曾有过迷茫和纠结,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所以能够理解他。

但是回顾我成长最快的这两年,正是狠狠地投资自己学习的两年。


2018年上半年:上下班路上听音频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学过做海报、写营销文案、写亲子文章、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瞎写。

2018年下半年:加入粥老师团队后,负责运营公众号@向上生长365(因训练营业务停更一段时间,现在用那个号做了自己的私人小号@粥左罗的好奇心),为了完成自己定的KPI,关注了几百个公众号,重要的账号做定位分析,每天阅读几十篇关于成长、职场、思维认知的优质文章,一篇一篇地打分排序。

2019年上半年:参加N个社群学习社群运营,慢慢摸索到做社群的核心逻辑。

2019年下半年:参加一个培训时,忐忑地做完职业能力测试,发现自己获得五星满分的居然是学习能力。

大学毕业9年,我都没能看完一本世界名著。前几天跟朋友聊天才发觉,2019年不知不觉读了50多本工具书,有一些囫囵吞枣,有一些已经翻破了书皮。

这两年里,学的东西五花八门,从“如何快速搞定excel”到“如何运营公众号”、从“如何做好社群运营”到“如何管理团队”,学习到的技能,刚好工作中都需要用到。



03 

关于亲子教育

从焦虑愧疚到坦然释怀



公司90后同事说不敢养孩子,害怕负担不起。我想同事多半是指时间精力上“负担不起”,对于养孩子,我也曾倍感压力。

2018年,我在吐槽声中焦虑愧疚:

2018年上半年,工作不忙,周末有时间策划组织亲子活动,收获了一票幼儿园家长的支持,当选了家委。

2018年下半年,工作逐渐忙起来,陪孩子的时间减少,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要求我参加活动,刚到活动地点却发现申请授权的文章没开白(那会我负责公众号转载文章,需要申请授权开白才能转载),于是我坐在路边排版新的文章。不久之后,我被解除家委的工作。

有位关系比较好的家长说了一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建议我每天抽时间陪孩子。道理我很认同,实际上很难做到,于是我回了一句“主要是精力够不上”,结果被对方diss情商太低。

这些指责让我感到难过和愧疚,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2019年,面对质疑我逐渐坦然释怀:

2019年上半年,我们增加了训练营的业务,工作比2018年更忙。

2019年下半年,5岁多的儿子已经能独立阅读整本简单的故事书,朋友感到羡慕和惊讶,接下来却说:“如果你能多给孩子一点关心多点陪伴,肯定会更加棒”。

我明白,言下之意是责怪我关心和陪伴孩子太少,我承认,比起有些父母我给孩子的时间确实比较少。

一边带孩子一边办公,孩子自己安静阅读

我有一个朋友辞职开咖啡馆,主要就是为了多点自由时间,可以更多地陪伴女儿,他亲自教孩子认字、写字、画画、弹琴......这些我做不到。

薛兆丰教授说:“今天的父母,怎样才算对小孩更有效的陪伴?我陪她讲童话是一种,我带她去丹麦看一看,那是另外一种。如果你要带他去丹麦,需要的钱不是一样的。很多人觉得在外面挣钱是不对的,可挣钱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我不会弹钢琴,但我挣的钱可以让孩子去学钢琴。这也是陪伴,也是爱。”

我很喜欢这段话,不同的父母选择陪伴的方式不同。
儿子提出想学英语,每周需要家长接送两次,我还是给他报了名,为了避免自己偷懒,刻意没告诉家人孩子上课的地点,每次送孩子上下学的过程,就是我们重要的亲子时间。

我想让儿子学练字,选择送他到书院跟老师学,从发回来的照片看,比在家一个人认真,效果也不错。


网络上很多文章写“现代职业女性做妈妈太难”,我想,也许大家对“妈妈”的要求过于角色化,他们的逻辑是“因为你是个妈妈,所以你就该这样”,一旦你不符合大众眼里的标准,就是不合格,就不是好妈妈。

对“妈妈”这个角色的期待太高,无形给了妈妈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我认为爱是互相成全,因为你的存在我愿意努力变得更好,它的底色不应该是牺牲,那太悲凉了。

如果可以,我更愿意选择一起成长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019年10月我出差北京,没时间给孩子买礼物,回家时在机场选了一套书,我希望孩子的精神世界能够丰盈,学会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我更想要通过努力,将来我有能力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让他能够拥有看更大世界的机会。




04

找到自己的“增强回路”

然后坚持不懈地推动它

我曾走过了一段低谷,回顾自己近两年的变化,发现一个人的能力、格局,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当一个人能力越来越强,自然能够看得更高更远,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增强回路”。

什么是“增强回路”?

宗教学家叫它“马太效应”,经济学家叫它“赢家通吃”,金融专家叫它“复利效应”,互联网公司叫它“指数型增长”。

用大白话说,就是一个人越有钱就越容易赚到钱,然后越来越有钱。这个过程中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增强回路”。

比如我的老板粥左罗,他最开始入行新媒体是做月薪五千的打杂小编,因为能写爆款文章而赚到高额稿费,又因为赚到稿费而更加愿意写爆款,结果越写越强。写作,就是属于他的“飞轮”,坚持不懈地推动它,形成了他人生的“增强回路”。


在职场中里,我找到的飞轮是老板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努力完成一切工作任务,慢慢能力变得更强,得到更多的信任。

在个人成长中,我找到的飞轮是学习,因为学习能让人成长,我不吝惜在学习上付出时间和精力,然后加速自己的成长。

在亲子教育中,我渴望帮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飞轮,比如说学认字,认识的字越多,就独立能看懂更多的故事,收获更多地知识和快乐。

其实,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智商一般,情商也不高。幸亏,我在自己三十几岁之后找到了“飞轮”,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增强回路”。

每个人的飞轮不同,但是只要你愿意,一定都能找到它,然后坚持不懈地推动它,最后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增强回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