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不能确定真正痛点的治法:开四关(合谷和太冲)先针用开四关(合谷、太冲),再来处理浮现的痛点。 2.全身痛的治法:后溪、申脉.若身痛在一侧,则在另一侧的后溪、申脉下针。若全身痛左右都痛则两侧都下针。 3.全身肌肉痛的治法:大包.大包是「脾之大络」,可以缓解肌肉痛。针时以斜刺0.3寸,并略作捻转手法。 一:颈痛 1.颈痛治疗法一:后溪、申脉、昆仑~都在手脖子、脚脖子上,也是一种全息对应。一般都稍作捻转进针出针的手法。 2.颈痛治疗法二:头针的顶枕线上相对位置~顶枕带分三分,在上三分之一区域的中点处。左病可略偏右,右病可略偏左。再加上中间一针。 3.颈痛治疗法三:手背的颈痛点~手背部有两点,分别在第2、3掌骨和第3、4掌骨之间而略偏上。 二:肩痛 1.若手不能上举:肩部三针(后溪、液门、曲池)可在健侧扎,再同时帮患者轻而缓慢地把患侧的手往上举。做一次休息五分钟,做三次后再停五分钟后起针。 2.肩痛:支沟、肩井~此二针都在患侧,先肩支沟之后,再在肩井穴上进针轻捻,留针15分钟。 3.肩痛:头针(肩线)~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扎一针加强。 三:腰痛 1.方法一:腰部三针(委中、阴谷、天应穴)~先扎委中及阴谷,再在小腿腹上找一天应穴,也就是比较痛比较敏感的点。 2.方法二:手针(腰痛点)~有两点,一处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中点,第二指伸肌腱侧凹陷处;一处手背第四、五掌骨间中点,第四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 3.方法三:头针(顶枕线)~在顶枕带的1/3及下1/3处下针。 三:膝痛 1.髌骨痛:血海、梁丘~这是指疼痛发生在膝膑骨一带时的针法,入针后轻轻捻转。 2.整体膝关节痛,膝部背后面痛:膝五针~鹤顶一针,双膝眼,再下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所以说虽叫膝五针,但实际上是五个穴位用四针。 3.膝无力,而蹲下来及起来困难:远取穴(对侧曲池、小海附近痛点)~在患部对侧的手上曲池、小海附近找天应穴来下针,而下针时请患者动一下患侧的膝关节。 四:脚跟痛 1.远取穴:对侧大陵穴向痛点刺~在对侧的大陵穴往手掌上按到的痛点刺过去。 2.近取穴:患侧承山、仆参、水泉~这是在脚跟痛的同侧(患侧)。这三穴是近取穴。 3.头针:顶中带上1/3~顶中带之上1/3,由前往后刺。 五:脚踝痛 1.对侧的养老(外踝)和阳溪(内踝)~对侧的养老(外踝)及阳谿(内踝)。 2.患侧的昆仑和太溪~这是在脚踝痛的同侧(患侧),其中外踝取崑仑内踝取太溪。 六:坐骨神经痛 1.治疗臀痛/坐骨神经痛,近取穴环跳配合呼吸做提插~这是最常用的近取穴,用三~四寸长的针来刺,可以配合呼吸来作提插动作。 2.治疗臀痛/坐骨神经痛,近取穴委中、风市、承扶~这也是在患侧的近取穴。 3. 治疗臀痛/坐骨神经痛,头针的髋区~可以不同角度多扎一针加强。七:手麻 1.手麻,先扎天宗穴,不留针~先由肩胛骨上的天宗穴刺,略作捻转后起针,不留针。 2.再扎肘部点,不留针~在尺骨鹰嘴及肱骨内上髁的连线向上一寸的凹陷处。略做提插捻转,不留针。 3.最后扎手麻点,留针15分钟~这是一个特殊穴,在后溪下约一寸,在第五掌骨之中间处。用一寸半或二寸的针平手掌刺入。略留针十五分钟。 八:肘痛 1.方法一:曲池、后溪、二间~在患侧本身取穴先扎后谿,再扎对侧二间,之后再扎曲池。可略做捻转,留针十五分钟后起针。 2.方法二:膝部的天应穴~在对侧膝部的天应穴下针,先找相对应位置之痛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