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当你看见优秀的人,你在想什么?

 老沔城人 2020-01-15
——《论语》解读随笔

文/朱振山


    一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两个面对。即面对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和面对那些非常拙劣的人。这里所说的优秀的人,是那些凭着高尚品质和超凡能力在某些方面做出特殊成就的人;所说拙劣的人,也包括那些一时不得志或是行为不入时的倒霉的人。当你看见优秀的人,你在想什么?当你看见拙劣的人,你在想什么?

    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情形,包括我们自身也难免出现的内心图景,是看见那些优秀的人就心生妒忌!悄悄地妒忌倒也罢了,由妒火产生的嫉恨也大有人在!看见人家出名了,他就去大加诋毁,揭短、栽赃、乃至纠缠不休。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靠贬低名人来出道的屡见不鲜。他们根本不顾这样的规则,就是不尊重卓越的人是一种人格的低劣。

    这些人时常怒火冲天:看你那个德性,你凭什么那样优秀,凭什么那样誉满天下啊?还不是你的命好,还不是你赶上了好机遇?你不要在我面前出现,看见你我就难受!赶紧收拾收拾去世得了!省得让我心烦!

    当然,这种心生嫉恨的理由还有许多,反正说什么理由也不愿意正视人家优秀者的真才实学,更不愿意承认优秀者的主观努力。如果说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灵通病,还不如说嫉妒早已深深地隐藏在人性的暗角里了。说穿了,嫉妒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迷惑于自我保护机制,只是,这种保护是自欺欺人的。我们在嫉妒中,给自己一个虚妄的安慰,暂时避免了自己的心理倾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和掩耳盗铃的笑话没什么两样。想去偷来人家的铃铛,怕人家听见先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这能避免自己的丑行暴露吗?优秀者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你嫉妒他他就从此消失。

    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嫉妒是一种低级的错误。而人们却总是不断重复这种低级的错误。致使“堆出于岸,水必湍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为千古经验之谈。

    二

    嫉妒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鄙视。看见那些拙劣的人,那些倒霉的人,那些不如你的人,你在想什么?是悲悯,是同情还是伸出救援之手?是轻蔑,是践踏还是落井下石?采取这几种态度的人都有,而最为常见的是轻蔑,是不屑,是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心灵——我比他们强多了!

    在见贤与见不贤的问题上,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看见那些优秀的人,我们要向他们看齐,要赶上他、超过他;看见那些拙劣的人,我们首先要想一想,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他们那样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要赶紧改掉。如果现在没有,是不是以前曾经有过,是不是现在也有,只是没有机会暴露出来?如果有了那种适当的机会?我们是不是也会犯下与他们同样的错误或遭遇同样的处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行为准则的核心是真实地看待自己,也真实地看待他人。大家所以难以践行孔夫子的教诲,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真实地对待自己,更不能真实地对待他人。人们所以经常心生嫉妒,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承认优秀者,也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因为承认了别人优秀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无能,这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心病。人们不愿意放弃了自己的良好感觉,是人们有着十分顽强的自恋、自负与自我膨胀心理。

    再者说,“见贤思齐”是一个漫长的事情。我们现在见贤思齐了,那么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向贤人看齐呢?孔子没有提出时间限制。实际上,这个事情难以限定时间。因为世间的人,机遇、智慧、相貌具有先天性的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与贤者比肩,那是不客观的事情。有的时候,“思齐”的打算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一种精神寄托或是交给子孙后代的寄托。我现在没有赶上他,我将来要赶上他,我这一生没有赶上他,我的后代要赶上他。这也可以叫做思齐。只是,这么漫长的等待与追求让性急的人耐不住性子,于是就心生嫉妒了,天下那些优秀的人、发达的人还是不存在的好,省得让我们自惭形秽哦!

    三

    那么“见不贤”呢?“见不贤”就更加难以“而自内省也”了。“而自内省”是一种修身功夫。没有时常反省自己,时常检点自己愿望的人,根本就不懂得人类的缺失是共通的这样一个道理。

    那么,人性中的缺失为什么是共通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缺点错误,为什么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隐显不同或是克制能力不同罢了。这是因为,世界上的欲望是共通的。世界上的欲望一般以贪婪、怒气、痴迷、傲慢等形式呈现。因此,那些行为拙劣的人的一些缺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会留有印痕。譬如喜欢占便宜、喜欢瞒人耳目、喜欢漂亮异性、喜欢不劳而获等等。由于先天遗传的不同,教养程度的不同,人生环境的不同与自我克制的不同,这些缺失在我们自己身上还没有机会呈现罢了。

    我国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中有“性相近,习相远”的论述。这区区六个字就概括了人性起源与人性发展。人性的相近或相同是因为人性共同发端于一个善良美好的源泉,而在生命形成与生命成长的过程中,生命个体的欲望不同、习性不同,就形成了好坏优劣的千差万别。纵然是千差万别,人们还是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真实面目。因为真实面目有虚伪、有丑陋、有尴尬、有危机,所有这些都是有违于自己善良初衷的。真实面目尽管是自己所为,人们还是愿意隐晦它、遮掩它,即使知道这是掩耳盗铃的丑剧,也愿意这样麻醉自己。

    我们所探讨的人们走向“见贤思齐”的反面,(即是见贤嫉妒、见不贤鄙视)透彻地说这种情形是人们的一种护短行为。这种护短行为的一个暗示是,人们在虚幻地思念美好。它的负效应是,这种护短行为只能使自己的短处膨胀,最后使自己在这种膨胀中被生活抛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