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楼”和“鼓楼”是何时出现的?

 镜花水月00039 2020-01-15

小说《钟鼓楼》说到:“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很多城市,都有叫作钟楼或者鼓楼的地方,有的依然保存着古老的建筑,有的只剩下地名了。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大约是在秦汉以后出现的,到了唐代,除了宫殿,城市也出现了钟楼、鼓楼这样的建筑,当时被称为鼓角楼。到了元代,钟鼓楼成为了一个城市地标性质的建筑,往往位于市中心。

在古代,钟鼓楼分别在寅时(3时至5时)和戌时(19时至21时)击钟两次,而从戌时开始,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这就是“晨钟暮鼓”。

寺庙里建有钟鼓楼,这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寺庙里的钟鼓楼借鉴了宫殿钟鼓楼的模式,但最初与东钟西鼓模式不同,寺庙中往往是“东钟西藏”,即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到了明清时期,钟楼与鼓楼被布置在庭院式寺庙中东西两侧的格局变得普遍。寺庙里的钟是梵钟,主要充当的是佛教乐器、法器,可以在礼佛的时候敲击伴奏。寺庙里的钟鼓楼还有早晚报时以及聚集僧众的作用。

每年除夕,寺庙里的钟鼓楼敲钟又有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明《七修类稿》说寺庙为了迎接新年,除夕这一天会敲一百零八下,一百零八正好是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相加所得,一百零八象征着一年,而其节奏各地又有所不同,浙江杭州一带是“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绍兴一带则是“紧十八,慢十八,六遍辏成一百八”等等。后来一些城市钟鼓楼一百零八下敲钟节奏的形成即是受到了此种风俗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