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名将英雄两千年 2020-01-15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6)

主笔:江湖闲乐生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却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从魏王寝宫里偷到了兵符。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至此,信陵君总算拥有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他很开心自己将作为一个拯救者,而不是殉道者出现在邯郸。但是侯嬴认为这样不够,他们还需要更周密的计划,侯嬴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于魏王,事必危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与俱行。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令朱亥击杀之。”

信陵君听到这儿,心中感伤,不觉泣下。

侯嬴自感莫名,便带着些嘲笑的口气问道:“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抹了抹眼泪,哽咽道:“国难当头,何畏死耶?无论生死成败,负罪王兄,难回邦国,无忌皆无悔!只是晋鄙骁勇宿将也,且无罪于国。倘不从,便当击杀,吾是以悲也……”

不管怎么说,魏国如今人才凋零,难得有晋鄙这个沙场老将,杀了他对魏国短期利益有损,但是为了更长远的国家利益却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信陵君很难过很纠结。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侯嬴连忙安慰信陵君道:“击杀晋鄙,失小义也。救赵存魏,得大义也。公子当有取舍。”

没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得失,从容取舍。

信陵君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决定擦干眼泪,勇敢前行。两人接着一同来到朱亥家,信陵君本以为朱亥又要像从前那样给他摆架子,没想到朱亥却对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道“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蒙公子数下顾,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赵国有难,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原来,这才是朱亥之前对信陵君非常冷淡的原因。身为一个大侠,当朋友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冷眼旁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一旦朋友有了危难,他就挺身而出义不容辞!比起朱亥侯嬴来,专诸豫让之徒也不过就是刺客而已,他们都是为了主子的私利而拼死舍命,朱亥侯嬴却是为了扶危济困、为了天下大义,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侠。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整个策划过程,关于这件事儿,后世史家对其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明代唐顺之认为,信陵君之举并没有错,但其心可诛,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东汉班固也认为信陵君是“窃符矫命,杀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他甚至认为战国四公子都是“六国之罪人”。现代也有读史者认为信陵君为了成就一己之虚名,在未经国家首脑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调动军队,擅杀忠于职守的大将,事后还没有收到惩罚,这是国家法治崩溃、政治昏聩的表现,这绝对不会是美谈,只能严重地打击士气。

由此可见,战国之后至今,侠义的精神已被彻底打翻在地了,让我们看看与信陵君同时代的荀子是怎么说的吧!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时,荀子应已游历齐秦后回到祖国赵国(邯郸之围解后又去了楚国),他应该见过公子本人,并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荀子的《臣道》一文中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从道不从君。” 他认为臣道的根本,应国家社稷在先,君主帝王在后。当君主做错事,即将危及国家社稷之时,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者,唯有谏、争、辅、拂四臣。

所谓谏臣,就是劝谏之臣。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比如伊尹、箕子。

所谓争臣,就是死争之臣。争臣以生死强谏君主,用则生,不用则死。比如伍子胥、比干。

所谓辅臣,就是辅矫之臣。辅臣合力匡正国君,即使国君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从而安国家于危难之时。比如平原君。

所谓拂臣,就是拂弼之臣。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窃取君王的权力,纠正君王的错误,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举,建非常之功,挽狂澜于既倒,解黎民于倒悬,最终大利于国家社稷。拂臣乃臣道之极致,为四臣之巅峰。

荀子最后表示:争,然后善;戾,然后功;出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这就是社稷之臣,这就是国君之宝,这就是明君所尊厚,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这,就是真正的天下之拂臣——魏国公子信陵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