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如其人(3)

 宜昌石头书屋 2020-01-15


我有几个自认为值得交往的文史大家,张永久老师算一个。这个被誉为“著名传记作家”的大文人写过《袁世凯家族》、《刘湘家族》、《粉色官场》、《民国三大文妖》等力作,在我的感觉中,还是他的那部《黄金水道》更具特色。且不说那是他更为熟悉的环境,有着更丰富的阅历,也有着潇洒自如的表述,自然就有了一些让人过眼不忘的段落

……蜀通轮仿佛成了一个隐喻,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巨轮在一条古老的河流中艰难航行,巨轮朝着人类文明的方向,每一块水域的行进都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那条古老的河流上,反复不停的回旋着澎湃激荡的各种潮流——革命、立宪、皇权、民主、启蒙、暗杀、复辟……各种政治力量在古老的河流中交锋与博弈,形同漂浮于湍急的波涛之上的泡沫。那艘巨轮行驶得太缓慢了。轮船上的人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相信巨轮终将穿过历史的三峡,遥望到海平线上冉冉升起的那一轮红日。

此段文字虽说描写的是开埠之后洋船对宜昌到重庆这条黄金水道的开拓之艰难,也有着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围绕着各方利益在川江进行的一系列纷争,也有着各色人物在其历史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光怪陆离,写作手法传统熟练,带着微微泛黄的民国印记,还带着作者所特有的一种敏锐而细腻的标记。很多年前,在这部作品刚在《三峡晚报》上连载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么多年过去,对这段隐喻仍记忆犹新。

有趣的是,张老师这样一个在民国历史写作上纵横捭阖,视野开阔的大家在文章中丝毫见不到气吞牛斗、器宇轩昂的样子,却偏偏在很多地方写的细腻委婉、很有张力,余韵十足。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想他的形象,就自认为他犹如民国时期那种穿一件青布长衫,带一幅金丝眼镜、插一支派克钢笔,提着藤箱、夹着油布伞,一步一步的走上宜昌码头的某教书先生。有知识而不浮夸,情感丰富而为人谦和。

张老师是一个外敛内张的小说家,在他近些年出的书中,还有两本张老师自认为能代表一下自己历史文学水平的作品。一本是《摩登已成往事》,被说成是“鸳鸯蝴蝶派文人浮世绘”,被誉为“从历史的深井中打捞起记忆的碎片。”一本是《袁家有故事》,那就更了不起。不知各位看官还记不记得2016年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做的专题片《袁家故事》,张老师在里面用宜昌话娓娓道来,那就是根据张老师的作品《袁家有故事》而制作的。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看看那个专题片,还打得开。

所以在张老师的文章中总会看到这样很有内涵却不甚张扬的文字比比皆是,很有特色。比如“季节正是秋天,峡江两岸漫山遍野都是红叶在燃烧,树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沙的神秘声响。仪态万千的棕榈树,开满了花朵的板栗树,结满了果子的李子树,还有核桃树、柑橘树、乌桕树、皂角树、秋海棠……一群白山羊在陡峭的山坡上尽情地嬉戏玩耍,仿佛是一群可爱的白色小精灵,正攀爬在一位神圣崇高的老人的膝盖上。”这就是闭上眼睛,触手可得的一种宜昌早已逝去的美景。形象逼真,情景生动,描写细腻,还和油画般的很有层次感。

张永久老师也许是我认识的最有内涵、最值得深交的一介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