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华大录取,建筑和交互顶级名校申请经验 ▎壹格申请过来人12

 一格海外设计课 2020-01-15

Winnie Chen

Toefl:116

GRE:322/4.0

GPA: 3.90/4.33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录取结果

Harvard GSD M.Arch I 

Cornell University M.Arch I (35k/y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I+D

自我&动机

一直以来都在温哥华生活,加拿大这边的生活态度实在让我觉得没有学习的气氛,倒是有点养老的节奏。总想试着多去一些地方看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本科学的还是通识教育,如果想在职业上有发展,还是需要一个Masters。一开始是完全奔着建筑的方向去的,在申请后期阶段发现了HCI这个学科觉得非常有趣所以也做了尝试。2017年11月份我专门跑去GSD参观了open house后更加有了申请美国学校的动力吧。其实我原本是打算申请2018fall的,但是那个时候已经11月份了,然而我GRE,作品都还没开始觉得即使申请也不会录取,索性回去先完成剩下的工作好好规划一下,选择辞职GAP。虽然比预期要晚了一年,但是至少不会因为自己没准备好的原因给自己留下遗憾。

我的本科背景是 Environmental Design(环境设计). 在学校的业余时间,我也尝试了其他的设计领域,大一大二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平面设计,并做了一些实习和freelance。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其实就有读建筑的想法,建筑涵盖面很广,可以很好的结合我学到的理科知识和艺术技能。从本科到毕业2年我曾从事与品牌设计咨询公司,展览策划,和最后一段建筑事务所经历。在当地一家品牌设计公司实习的经历,让我学到了用方法论和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提升了我的个人思维能力。毕业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上海一家外企空间创意公司担任策划设计师。一路工作下来并没有觉得要立刻回去读个研究生。由于一直想学建筑的想法还是没有改变,我着手开始准备考研。期间,在本地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了小半年。可能被我过去的工作经历所影响,我对建筑的认知更多元化了。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建筑学,我想我对建筑领域有了新的理解,可以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可能也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吧。也因为我的工作经历,促使我发掘了建筑以外的其他设计领域。

申请&作品集

我对设计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我本科的实践和大学上的课程,让我具备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在我看来我对设计不管是平面设计还是建筑设计目的都是去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为主, 挑战一些状态,手段则是设计领域中的技法,也是我需要继续学习的部分。在学校的教育里,一个好的设计是有自己的个性,清晰且说服力强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不断地思辨,research和找到一个可以defend的方向。

因为我积累的作业和作品还是比较多的,在申请过程中我也回过头去思考我以前作业的一些出发点,寻找他们隐藏的共性。对我来说设计在当代的重要性是赋予人们更多解决问题的角度,我申请中主要展示我设计能力的广度和涉及到的不同领域为主,结合一些对未来的思考。我可能是参与工作过的原因,想事情会比较实际,在当下社会我认为设计不再是关于寻找一种形态或是偏好或是满足甲方的需求;而是以人为本的去思考我们未来需要应对什么问题,我们的设计又能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怎么样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存活。

申请后期去听了很多GSD的公开课,尤其是Talking Practice那个podcast,很多也是关于建筑设计的未来,如果想去GSD的同学我觉得是可以听一下的,或许对写application也有帮助。

我觉得对最满意的作品的态度会一直变化, 就目前来看我一直觉得不错的一个是我大三时候和同学共同设计完成的一个展示台。另外一个则是后期为了准备作品召集朋友一块儿做的比赛项目。

RUBIK是思考未来“家“的概念。主要的概念是针对当下变化的城市和一个科技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延伸出的不同相关解决方案。这个概念基于真实社会的趋势,走向共享(airbnb, uber, wework)资源。同样的,我们设计的与其说是个建筑,不如说是个系统,能够让未来的人能在一个灵活的空间中选择他们需要的功能,把家这个概念延伸到社区,使得使用权不在是集中在个体而是给予需求来进行分配。技术层面上我们模拟整个系统框架会有许多3x3的功能空间以电梯式的方法在轨道上运行连接到相应的6x6m的住户区。主要通过概念性的表达来体现在不同场景中的可行性。



from Winnie Chen

第二个是大三下学期和朋友给AZURE Magazine做的一个booth,完全是用cardboard制作完成的。这个更像是一个产品设计。其实纸板搭建pavilion或者产品什么的并不稀奇,主要是我们针对我们的甲方和他们的需求本身做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得到了甲方的肯定和认可。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纸板变成了一个主要的搭建材质,和学校的workshop合作,经过不同的形式上的尝试我们最终选择了一个可折叠的形式,贯穿了最后的书架和台面的设计。最后的整体感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基础,运输过程,搭建和之后的拆除都需要考虑,这也是这个project比较challenging的一个点以及我认为比较有收获的地方。

from Winnie Chen

其实申请HCI的时候了解到这个领域包含了很多思考的层面,比如说用户调研,从做产品设计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有平面设计基础和建立原型做实验等等。我觉得大家需要明白的观念是:人机交互不等于界面设计。我本身没有针对做界面设计有什么特别的训练或者经验,但是其实我发现在我工作中一直都引入了用户体验的这个层面,所以就围绕我现有的经验表达出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边申请边了解。

下面我介绍的这个作品其实会和传统大家理解的交互作品不同,它是我实习期间在小组内做的一个体验+服务设计,包括了方案,调研和实行。针对我当时所在的那个社区(周围环境以治安较差同时设有一些政府给困难保障人群的住所)并且,这块地方紧挨着一些上下班的白领社区;而这两类人群的关系较为紧张。我们当时则被抛来了一个问题:怎么样让周围居住和上班的人能减少他们互相之间的恐惧,排斥,和心理层面的等级划分;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个是一个双向的项目,并不想让任何一方感觉到他们是被‘施舍‘了帮助。同时,我们还被要求需要和当地的一个摄影师合作(因为他拿到了funding可以赞助这个project,所以要把他也要考虑进去)。我们最后是提出了一个photo+video experience的方案,融入了周围挑选出来的一些贫困居民和上班族一起参与。协助摄影师完成了一个系列的胶卷人像摄影---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把重点放在他们的面部上而模糊了其他的穿着,首饰,等;让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在变得重要。让居民通过视频方式与周边的上班族进行交流形成了一个促进双方了解彼此的体验。

from Winnie Chen

整个项目过程则是让我觉得最有意义的部分,当时在那块儿上班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一种上班族人群对social housing resident下意识刻意的回避或是带有一些恐惧的心里(虽然说是有部分人是有些精神上的问题的但还是很多是普通的贫困居民)。我们当时是根据Sprint Process先开始规划整个项目,以及我们该如何操作和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们展开对周围居民们的采访,我们发现到他们也是渴望被了解,并且发现有些人是很擅长述说自己的故事的,其实在这其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想象中危险,甚至除了社会背景他们也是有个性,感情色彩丰富,并有趣的人。这个项目真正的意义在于帮自己找到了同理心,让我们在这个项目中不单单是以‘自我’的角色去给与那些人帮助(比如直接捐赠)而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和互相了解上。

经验&心得

时间管理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想DIY的同学。DIY确实需要你自己需花费很大的精力,除了明确目标意外你需要时刻遵守和管理自己的进度。我觉得自己前期这方面并没有做的太好,到了十月份我不得不开始严格执行一份详细的申请计划,细致到每天需要完成的内容。拆解自己的目标是个很好的办法,然后就是执行力是申请中最实用最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想着能一步到位,我已经接受了没有一步到位这个说法后,反而会让我更加有动力去改我的作品,因为我知道作品可能是永远改不完的,总是有更好的。

作品技巧的话,我比较喜欢有一个大局观,所以我在做作品集完成之前都会先把目录确定下来,然后大致的把每个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图来表达打个草稿,再开始制作,这样比较有规划性,也不会太盲目。(比如突然看到Pinterest上一个颜值很高的图就想去模仿,但它不一定适合你项目需要表达的目的。)况且我了解到的作为M.Arch I的申请更多老师注重的是你的推导过程和concept,并不是你的图出的有多好看。

后记&感想

如果你有目标那你需要很早就在各个方面都朝着那个目标发展。这样,不管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就会比别人更积极,从而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早点定下目标,可以更好的帮助你今后实现它。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没有一下子没有录也不要紧,机会和道路有很多,而且条条通罗马。我觉得了解学校的文化还是挺重要的,不一定只盯着排名,找到最适合你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GAP year申请过程如下可以给大家借鉴:

2月份 离职full-time job后零零散散的开始背单词

3月-5月中 复习 GRE考试业余时间research一下学校,在论坛和网站上收集大量信息

5月-6月 开始规划作品集-改了第一稿的作品集+draft PS+各方了解情况– 顺便找工作/实习

7月中 – 9月 建筑实习+做了一个比赛项目

9月 – 10月 建筑实习 +重新开始改集子(明确了需要放哪些项目)

10 月-11月 建筑实习+TOEFL(因某学校非native就需要所以考了准备2周)+ 改集子 + 联系推荐人 + 确认学校申请名单以及归纳要求等等+PS

11月-12月 建筑实习有些耽误申请进度所以毅然决然辞职投入申请+反复修改ps+继续改集子里的作品

12月-1月 又考了一次G(提了4分)+多个版本的ps+改集子改到最后几天。并没有通宵而是持续的保持稳定心态和产出。

我认为准备作品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确实需要先高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Personal Statemet 和作品确实是两个需要互相调节互补的东西。我在做品牌策划经历中学习到的一些逻辑思考方式灌输了我理性和有秩序的执行我的计划。学会多做总结,多问问题,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念叨一下自己的目标。越早这样,后面写PS的时候也越能挖掘出自己的亮点和潜力,也能在今后保持着寻求进步的心态。

前期信息收集

收集大量资料,论坛里的,微信公众号上的,等等。了解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了解你有哪些对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的努力状态和所留给自己的时间符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个时候,人往往就会处于一个焦虑的状态,不要担心这个是正常的。

制定计划

这个计划不需要很完美,因为在一开始你其实不知道你会做什么。所以,有个足够让你get started的plan就可以了。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拖延症,我建议你先找个简单的目标,(像我就是以找工作为目标)先出了一稿作品集。后来发现第一稿作品集真的很糟糕,然后重新复盘思考什么project适合体现出我的个人价值,这个时候你就会庆幸自己早点开始了,再逐步进行第二阶段的修改。

学习氛围

记得第一次和Lunar聊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不要自己一个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下,我觉得这点非常有道理,这个申请过程中的学习氛围还是挺重要的。壹格这个公众号平台就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因为确实当时也具备一些条件,我找到了一份当地还不错的事务所实习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组织了本科的几个朋友一块儿申请,做作品,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互相给与的精神鼓励还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我和我的同学也是各自申请不同的专业,不过这个也没什么影响,我们还是可以互相批评和提建议。不得不说,申请成功还有一部分是归功于我周围的人给我带来的条件和鼓励:借此感谢我男朋友、爸爸妈妈和一起申请的小伙伴们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励;尤其实在后期阶段。

执行

Plan做的再好,没有执行力只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焦虑感。我个人是比较怕后面会来不及所以就尽量逼着自己去完成更多的东西。对于不知道如何开始的同学,pomodoro,study group或者报课程都是可行的方法。

申请是一个持久战,我个人觉得是要细水长流,也不建议各位为此消耗自己的身体。。可能年纪大了咳咳。虽然会有一种tendency坐在电脑前呆很久,但是我感觉必须要强行要求自己去适当锻炼,对于身体和心情都是有益的。

Experiences build on one another, 如果是转专业的同学,不要担心自己的背景没有那些专业做建筑/交互的强。因为在申请中,我相信有专业背景的人应该是一个pool里面进行比较,而你也同样是和其他非专业背景的pool中筛选出来的。重要的是挖掘你过去和现有的经历,总是会发现你自己的不同之处。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建议大家去参加一下各大学校对外的open house。我当时是在国内工作的时候请假溜去了波斯顿参观了GSD,然后真的对我的申请开始的动力非常重要,和那边学生面对面交流也是很多你在网上搜索资料或者是干看网站得不到的。

最后,如果是想申请HCI专业的同学,赶紧把GT刷上去。尤其是如果目标想申请top tier的CMU和GaTech我觉得还是很看GT成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