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跌宕起伏又意料之中的哈佛耶鲁晋级路 ▎壹格申请过来人09

 一格海外设计课 2020-01-15

段锦童

GRE: V150/Q 156/ W 3.5

TOEFL: 106(29/24/27/26)

GPA:3.6/4

中央美术学院

本期的受访者是从小学习画画,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段锦童。毕业后的他短暂地留学于ENSA Malaquais,但因为不喜欢教学风格和受不了法国无处不在的官僚气息,就辍学回到国内,实习工作于MAD Architects和reMIX studio。

-录取结果

哈佛大学 M.archⅠ

耶鲁大学 M.archⅠ

华大圣路易斯 M.arch Ⅱ

Q1:促使你出国的读书的动机是什么?

出国的动机更多是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足吧,一方面不满足于学校所教授的东西,一方面也想要探索一下自己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Q2:介绍一下你自己,聊聊关于你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觉得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不轻易妥协吧。好处就是自己的价值可以很好的留存下来,坏处就是去到不适合的地方则会像个异类,处处碰壁。在我看来设计是件蛮需要态度的事情,这也是不妥协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吧。我自认为是蛮有想法的人,虽然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常常是照着自己的方向一条路走到黑,即便是碰壁,也比二手经验来的更直接更全面,这种亲身体验也更加难忘。

Q3:聊聊你对于设计的认知,自己在准备作品集和申请的时候有没有很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去指导你的设计和作品集

我觉得这个年纪还完全没有形成成体系的建筑理论,无非是些比较片段的建筑想法,我是如此,我觉得大多数人也是如此。所以妄想通过一个体系把整本作品集串起来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从申请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和不同的设计方法及制图尽量的多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例如渲染,diagram,形式推敲,手工模型,手绘等等。

Q4:介绍一下你的作品集里最满意的设计,和我们讲述下方案的概念以及整个形成的过程。

恐怖袭击纪念馆受到情感空间的影响,做了几个连续的空间序列供参观者体验,通过调研我发现,参加传统葬礼碰巧也似乎是由相似的序列组成出殡的队伍:孝子,孝孙,丧乐,魂轿。或者是时间上的序列:从人去世,到停棺,叫魂,出殡,下葬等等。二者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没有试图去阐释这种有点讲不清的关系,而是把设计和研究并列起来展示,让观者去自行体会。

《玉歷寶鈔》內第十殿轉輪王


 From Jintong Duan

小住宅项目是设计给我和我女朋友未来的家,我们两人都是建筑师也相对较独立。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做了一个In-Between空间的研究,希望通过链接两个房间的空间来转译我们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同时又属于独立人格的这种和而不同的微妙关系。

 from Jintong Duan

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设计中结合了许多双方很具体的需求,比如她喜欢的绿植和户外浴池,我喜欢榻榻米,而像地下室的Maker Space和顶层的天光Studio则作为我们的共同工作空间。在这个设计中,同一个屋子为两个人服务,分合交错,很好地地实践了In-Between这个概念。

 from Jintong Duan

Q5: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些申请的经验和心得

申请前的规划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一面是做好竭尽全力的心理准备,一面是安排好计划的方方面面。

第一件事是搞清楚自己所有的时长和要做的事情,酌情分配。

我从9.1日回国到12.30日大部分学校的deadline,大约有4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要做的事情主要包括toefl,GRE,作品集,PS。我选择由难到易来安排这些事情,留给GRE一个月,toefl两周,剩下的时间全部分配给作品集和PS。

时间紧迫,容不得丝毫失误,定好各项的目标之后就要着手安排相应的工作量了。GRE基本上是从早8点到晚十点,每周休息一天,其他时间全身心放在这里,毕竟这个学习也会给后续的toefl增加许多砝码。我的目标基本是top tier,所以toefl的分数设定在100+,有了GRE的词汇基础,要做的只是多练习一些薄弱的项目,熟悉题型。这样三件主要的事情做下来,前一件事的成功都会给后一件事很大鼓舞,心态上也是越来越自信的状态。

第二件事是熟悉自己要申请的项目的deadline,特殊要求。

每个学校的每个项目要求都不尽相同,有些deadline早,有些则很晚,有些essay要写三篇,有些一篇就够,有些portfolio没有页数限制,有些只能放10页。这些我当时都做了一excel表格来挨个梳理写下来。做这件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让自己知道,其实每多申请一个项目要付出的额外精力是很多的,所以精简一下自己的择校而非盲目海投,会让自己的的申请更有针对性也更轻松些。

Q6:有没有什么拿到offer之后想说的话,以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目前拿到GSD/Yale 的March I和WUSTL的March II。关于Yale的offer比较意料之中。一直觉得和自己的风格契合度蛮高的,yale偏好传统,形式和手工的东西,由于我的艺术背景,手绘和形式推敲也比较多,个人非常喜欢做实体模型,这些都有给Yale的申请加分吧。GSD的话,仁者见仁吧,学术氛围很棒,基础功扎实,相比Yale对建筑的专注,价值更多在这个平台上。

申请GSD的过程比较坎坷,在二月底的时候收到duolingo英语测试的要求,马上开始着手准备,第二天却再次收到邮件说不需要了。我觉得有些蹊跷就发了邮件说明如需更多英语能力证明,我可以随时参加考试,之后就石沉大海了。没过几天再次收到March I pogram director Jon Lott 的面试邀请,面试定在东岸时间早9点半,北京时间晚10点半。匆忙准备一天,喝足咖啡准备把最好的状态留到面试时,结果这货迟到了?托朋友打电话给ad office也写邮件,小蜜说也联系不到他很抱歉,说帮我约下礼拜的面试。此时距离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个半小时。人十分疲惫,马上洗漱准备睡觉。刚刚关灯躺在床上,Jon直接手机打给我了,接起来对方简单道了歉后便开门见山提问面试了,我则整个人是懵的,花了点时间回过神来才接上话题聊了下去。面试不难,两大问加一反问:讲一篇essay,讲一个作品,有没有什么关于GSD的问题。整通电话可以听到那边呼呼的风声和他走路的发出的喘气声,挂掉电话几乎彻夜无眠。决定写一封信给小蜜说此事,看看能否重新约一个面试。这封信后来也石沉大海了。再次收到GSD的信件就是录取通知了。

最重要的建议我觉得是选校吧,并非简单的追逐排名,而是可以亲自去到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去参观,约一个guided tour,和faculty还有学生都聊一聊,甚至参加一个短期的program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这所学校。大家总说Personal statement很重要,确实如此。它不止重要在是申请中的一个factor,也是指导整个申请方向的东西。写PS的过程是一个很深入的自我梳理,看看自己这些年来做了些什么,做到怎样了的程度,想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做学校research部分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加深这一理解,相信写完这些文书就对自己适合怎样的学校有很深的理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