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读《文史知识》”青春公益校园行(第七站)·久别再相逢——读《文史知识》有感

 星河岁月 2020-01-15

岁月流逝,春秋代谢,唯有对青春的执着、对传统的守望,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追求。新的一年,本刊开始了“我在读《文史知识》”青春公益校园行,以实际行动,传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校园行的第七站,我们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本期就为大家呈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研究生徐帆读《文史知识》的图文。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您可以在微信、微博、博客上转发,并将截屏发至编辑部邮箱,我们将选出幸运读者并送出精美小礼品。

久别再相逢

——读《文史知识》有感

古有四大喜,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次,我有幸为《文史知识》写一短评,正如“他乡遇故知”之喜,与《文史知识》在华师大的校园里再次结缘了。

我与它初次相识还是在本科的时候,如今再次翻开,熟悉的历史风霜浩荡袭来。开篇的“特别关注”将人带回战国时期,重又领略屈原的风采,其中又分多个角度,从其现代价值、作品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叙述诗人的楚辞世界,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正可管中窥豹,一探楚辞之美。

其后的“诗文欣赏”一向是受人钟爱的版块。陈尚君先生所撰写的《明宗诞节的时政说唱》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唐诗,其文理详尽,文史交融,我们似乎能清楚地看到,在那个时节,政治是如何影响文学,文学又如何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秘密地进入政治,而这一切,都被陈先生娓娓道来,正可于小处见大旨。而《张炎牡丹芍药词与家国之思》与《“与晋代兴”与王国维长调创作的矜持之心——以<摸鱼儿>“秋柳”意象为考察中心》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以诗人作品出发,细密地考察其诗歌意象与创作构思,对于读者而言,不啻为一以小见大的门径。

《文史知识》总是不拘泥于学术性的讨论,也常有些兴味十足的人物探究。“人物春秋”总能一飨读者。其中颇有些有议论发人深省。如《古弼贪误,源贺堂堂——北魏两位大臣的同族异命》提到二人命运之不同,只在于贪或不贪,这点虽说得直白,由作者写来却有理有据,掩卷后亦有余味。而林硕撰写的《被埋没的异姓王——福康安的身世》一文之主人公,也许大家更耳熟能详些。在作者笔下,福康安之身世虽离奇曲折,却仍如抽丝剥茧般展露于读者之前,恰如小说般引人入胜。

无论是“文化史知识”,抑或是之后的“学林漫话”“交流与比较”等版块,俱是雅俗共赏,人于疲累之后手握此书,正如奔波的旅人得以小憩于绿洲,这大概也是《文史知识》予我的慰藉所在。

未曾入文学之门时,每每翻阅《文史知识》,总有种难以说清道明的悸动,它为人打开不同世界的窗户,不论其人是否入室登堂,它总以平等的博爱与耐心召唤着你。而在真正读了中文系之后,它又常让人感动,你总是时时回到那里,想起自己进入文学的初心,这亦是《文史知识》赋予我的特殊意义。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在翻阅完这一册《文史知识》后,我不期然升起同样的感受,重读《文史知识》,于我而言正是一个回家的过程,但迎接我的并非幼童不识的伤感,而是家中重新亮起灯的温暖。这大约,也是我的幸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