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森贝 《<资本论>注释》第一卷 序言1

 新用户68699441 2020-01-15

(注意:这是未经人工校正的,只用脚本批处理了软件识别中经常错误的字。)

序言

《资本论》提供了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历史,更正确些说,提供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理论;所以马克思的同代人首先认定《资本论>是“资本主义的血史”。而《资本论》的理论问题,他们当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理解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卷初版序中写道:“- -切事情的开头总是困难的。这一句话,在一切科学上都可以适用。所以,第一章<尤其是分析商品的那部分)的理解是最难的。”正因为“第一章的理解是最难的”,所以关于阅读《资本论》>的次序的问题早已提出来了。

马克思的朋友库格曼曾就这个问题问过马克思本人,说他的妻子想阅读《资本伦》,可是在读它的第-章时感到很难懂。马克思对此回答说:“尊夫人要读此书,可先读《劳动日》,《协作,分工和机器》那几章最后读论《原始积累》那- -章。”①(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89页(附录)。)

上述几章是叙述性的和历史性的。就理解它们来说,不会有什么困难。于是有一些数学法专家彷效马克思,也就是援引他对库格曼夫人的建议,也建议在开始读《资本论》时先读上述几章。现在这样“彷效”马克思是完全不恰当的,这起因于很大的误会。这样的“小事情”被忽略了:从《赞本论》出版以后,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当时说来是正确的东西,现在已完态不适用了。

《资本论》作为历史书,对尝受到帝国主义灾祸;生活在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和殖民地革命时代的读者,已巡不能产生它对马.克思同代人所产生的那种印象。对马克思同代人说来,像《劳动日》《机器和大工业》这些章,描写了他们当时的资本主义实况。本来(资本论》叙述材料的绝大部分,是当时读者极为注意的,即使不作应有的理论闱述,也是很好的宣传鼓动材料。完全同样地,马克思伟大着作中描写资本主义巨大威力,它的宏伟成就,它对科学和技术的掌握的那些篇章,已比用资本主义后来几十年发展的铁和血写成的篇章逊色,资本主义在这几十年来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从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过渡到财政资本和财政寡头占统治地位。

所以,现在研究《资本论》,即使根据纯粹敬学法的理由,从所谓历史性的各章到理论性的各章,也是不合适的了。只有掌握了《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它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个别范畴以及一些范畴转变为另- -些范畴的辩证的展开,才能把具体材料摆到应有的地位,才能使具体材料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总之,在理论_上和方法验上充分武装起来以后,才能去读历史性的各章。

另一方面;现今读者已经不是空手去读《资本论》:有许多目的在于阐述、通俗介绍、注释《资本论》主旨的书籍,可供他们阅览。现今读者在着手读《资本论》时,已经通晓了它的理论内容,他们已经通晓了价值。剩余价值、工资、积累等等的理论(如果万一读者还没有这些基本知识,那末读《资本论》显然还太早)。

怎样读《资本论》

所以,假如对马克思的同代人说来,《资本论》似乎首先是历史着作,那末对于我们说来,它首先是天才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着作。

一切都在流逝,一切都在变化,对读《资本论》所提的要求也在改变。第一,我们读者需要的不是一般地初步地理解《资本论》的概念,而是更深刻更彻底地理解它们。第二,谮这部伟大的着作应该摆脱简单化和庸俗化的一些毛病(如果可以这样说),这种毛病在从第二手即依据通俗化读物来学习马克思的学说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自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我们这里,在苏联,已成为我们的正式科学,它在我们各种各样的学校里讲授着。但也无须掩饰隐藏在这种情况下的严重危险。我们所指的这种危险是,把《资本论》的概念公式化,把它们变成迅速流通的硬币:大家知道,这种硬币磨损了,减少了重量。消除这种危险的唯一办法是读《资本论》本文;并且不是片断地、“零碎地”读,而是系统地、细致地、特别要从头到尾地读。

把历史性各章看成是对了解马克思鲺济理论并无必要的篇章,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像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的同代人需要的是对《资本论》的抽象理论部分的通俗解释。这在许多通俗地阐述《资本论》的着作中做过了。在这些通俗书籍中,《资本论》成为片面的了一一只剩了抽象理论部分。不需要特别加以通俗解释的历史叙述部分完至不见了。马克思的经济体系成为专门研究逻辑观点的了。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手稿《导言》中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①(①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0页。)可见,抽象的和具体的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的。熟悉具体的过程从抽象开始,这一过程只有当具体再现为精神上的具体的时候,才算完结。

兹举上遽《资本论》中历史叙述各章之-一-关于<劳动 日》的一章一为例来说明。拿这一章本身即不同剩余价值论联系起来说:它只是说明英国无产阶级同英国资产阶级为劳动日而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从资本主义萌芽时就开始了。关于《劳动日》的这-章,倘同整个_上下交断开,就成为对政治超济学没有理论上的意义的、专门的历史概论了。但是在《资本论》中,这一章系放在题为《施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一篇中。从这种行文的安排上,在这种联系中,为劳动日而斗争的历史就变成另外-种情况了。

马克思写道:“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①(①.马克思:《资本伦》,第1卷,第625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手工劳动、手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要在这种基础上增加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那只能靠延长劳动日。剩余劳动的每一个多余的小时,都巩固和扩大了“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可见,劳动日斗争史从这种观点看来无非是历史同逻辑的结合。这也就是辩证法的应用。列宁在《哲学答记》中摘录了黑格尔的这句话:“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并批注:“听起来很像唯物主义!”②(②《列宁全巢》,第38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07其。)

剩余价值要在其产生和发展中,并且把它同工人和资本家之闻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剩余价值,抽象地看,是资本主义的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这种表现把这种占有的方法抽掉了。剩余价值,具体地看,则是以-定方法和在一-定的阶级斗争形式中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

把对最一-般形态的剩余价值的分析同劳动日问题结合超来,我们便把抽象的和具体的结合起来了。由此可见,关于《劳动日》的- -章,从它在《资本论》中的行文安排来看,并不是单纯的历史概论,而是剩余价值论本身的一部分。为劳动日而进行的斗争是谁也不否认并且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积在于,他把这个事实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本身结合起来了。他所以能够这样做,只是由于剩余价值论的帮助。

上面对《劳动日》一章所说的,完全适用于其余的历史叙遽各章。在所有这些章中,“思维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思维对于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生产,不是作为粗织技术过程来掌握,而是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方法来掌握。这只有依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一般的(最抽象的)分析,才能办到。可见,这里的历史叙遽各章是抽象同具体的结合,是登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分析同这种生产方式在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生产中的具体表现的分析相结合。

结论:在《资本论》中抽象的各章和历史叙述的各章完全同等重要;它们有机地溶合在一-起, 总起来在资本主义所有的多样性及其一致性中再现资本主义。谁要想把资本主义作为具体的、历史上形成的经济体系,作为“多样性的统一.” 来了解和熟悉,就应该从头到尾地并按照伟大作者自己所建立的次序通读《资本论》。

这里我们要讲到应该对《资本论》读者提出的第三个要求了。这种阅读应该发现马克思在研究俓济现象、说明获得的结果、创立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所应用的方法。学习马克思的方法的最好办法,是有系就地研究《资本论》一页-页地、一章一章地一点也不空过地读,这就可以探索作者的思路、研究的出发点及其进一步的发展、从一个“枢纽”点到另-一个“枢纽”点的过渡。“片断地"读,空过若干页甚至若于章,把马克思有系统地在方法论上溶合为整体的抽象分析研究同具体叙述性研究分离开来,这样读者不仅不能发现马克思的方法,而且往往把它完全歪曲了。

系统地读《资本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读法不仅能够发现马克思的方法,而且会逐渐地学会利用它;纠正对于抽象的绝对具理的“迷恋”,强迫去探索甚至乍看似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那些原理的历史制约性;学习对于现象表面“抱怀疑态度”,要求洞察它们的实质,总之,为有成效的理论工作和同样有成效的革命实践提供可靠的工具。

最后,在读《资本谕i时必须十分注意说明的形式和性质、文体和章法。交风就是人,这种说法是有原因的。在章法和文体中反映着作者的性格、他的气质、他对所发挥的和表述的原理的态度。

细心地注意《资本论》的文风,它的作者在我们面前就不仅显现为天才的思想家,而且显现为伟大的革命家。对于最抽象的原理的说明,由洋溢着革命热情的讽刺,辛辣的幽默,蔑视敌人的笑话所代替了。许多包括丰富材料的叙述,表现为利用具体材料以达到理论的和革命实践的目的的卓越范例。此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文风,可以发现马克思是一个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字典极其宏伟丰富。在经济学家中很少有人能像马克思这样出色地在表现上合乎语言规范地论述自己的学说。这里没有篇幅详细讲这个,可是必须指出,《资本论》的这一方面是值得认具研究的。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对象

虽然《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在本书的所有篇幅中我们都讲逃,但是在这里对此总要说几句。首先让我们稍谈一-下《资本论》第一卷的标题“资本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这个标题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值接的生产过程所呈现的各种现象。在那里,一切由它外部的事情引起的次要的影响,都是存而不论的。”①(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第5页。)

什么是“存而不论的”“次要的影响”、从马克思接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但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未曾完结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内,它必须由流通过程来补足。流通过程便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

可见马克思表明.他在《资本论》第-卷中只研究抽掉了流通过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然而《资本论》第- -卷第一篇怎么又是“商品和货币”呢?一-莫名其妙的证者会这样间。是的,整个这一篇研究的正是流通现象,特别是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更是如此。但是实际,上这一-篇研究的不是资本主义流通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须以之为基础的商品流通。

商品和货币不论从历史上或逻辑上说都先于资本主义生产。后者只有在劳动产品之转化为商品到达相当发展程度以后,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与发展了的商品流通即商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商业与世界市场是在十六世纪开始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的。”②(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49页。)

但是在逻辑上资本却包括商品和货币;没有它们资本是不可想像的。商品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不分析这个细胞和商品世界的分化为商品和货币,就不可能了解资本是这个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的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欷程分为三部分: 1. 生产,2.流通,3.分配。在第一部分中讲述一般生产,即不依社会形态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然后转到流通和分配。乍看会以为这是唯一正确的做法,甚至可以说这是由事物本性决定的。须知生产是任何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应该从研究这个基础开始。但是,正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存在的基础,所以它本身即--般生产是抽象的。马克思关于这一点在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说:“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后者具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①(①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5页.)

马克思在给《资本论》第--卷加上“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个标题以后着重指出,他不是研究-般生产过程,而是研究资本生产过程,后者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关于这-一点请看下文)。

固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流通部分考察商品流通、商业、倡贷,即只有在商品资本主义体系中才发生的那些东西。但是,第一,就是在这里他们也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因素上,即集中到商业的、信贷的和其他一切的业务,上。这样提出问题,流通就同生产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而成为生产的--种变种了。第二,因此同样地,流通也就不受生产制约,不由生产方式决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分配一-~国民收入在各居民集团间的分配上,也犯这种方法论_上的致命错误。在这里还有许多人竟把分配现象解释为自然现象,而不是解释为仍受- -定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历史现象。他们认为工资的源泉是劳动本身,是自然技术过程;利润的源泉是资本(他们把资本理解为生产资料);地租的源泉是土地。

即便并非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这样把分配现象庸俗化.(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像我们将看到的,在这种庸俗化上犯的错误最少),但他们至体(包括古典学派在内)也仍然使分配脱离了生产方式。

第二国际的理轮家在当时也走上了使流通脱离生产的道路。希法亭在他的《财政资本》一书中开了这个端。他实际上从流通现象中引伸出帝国主义和财政资本。

第二国际的另一个大头子伦纳走得更远。他不仅使流通脱离生产,而且把流通提到首位,实际上承认流通重于生产;他的流通理论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特点就是流通;他坚决地把除技术过程以外的一切东西都归入流通,而把技术过程和生产等同起来。伦纳写道:.“....我们来研究资本主义流通,是为了通晓它,换句话说,就是通晓经济过程,一-让我们到市场.上去吧。”①(①卡尔●伦纳:《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1926 年俄文版,第3页。)他在这里明白地说,通晓流通就等于通晓经济过程,为此就需要到市场.上去。

固然,伦纳没有忘记生产,没有忘记马克思还有《资本论》第一卷,不过他声称:“马克思在生产方面研究的成果已经被一再通俗解释过了,并已成为工人阶级的财产。流通过程却不是这样。我们特别注意流通过程,拜且在为了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所必需的程度内讲到马克思的生产学说的原理。”①(①卡尔●伦纳:《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1926年俄文版,第12具。)似乎没有必要来反对这个: 1.流通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着作中研究得比较少,这是实在情况,2.需要研究它,这也是对的。但是我们的作者在这前面几行中所说的完至是另外-一回事,他断然宣称:“并且流通过程不仅是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式特有的要素,而且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它把自已的印记不仅打在物,上,而且打在人这种劳动力,上:于是人作为劳动力就成了商品;它也有自己的市场即劳动力市场。”这里完全是杂拌,即把对的和不对的意见溷为一谈。所有这些杂拌的总的意思最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偷纳认为不论是物或人,只有在流通中才成为商品,因为只有流通才绐它们打_上商品性的烙印。但是照马克思的意见,正确的恰好是反面,他说:“特征的所在,不是商品劳动力能够买,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事实。②(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2真。)

在下面又说“这是买卖,是货币关系,但在这种买卖中,购买者是资本家,售卖者是蜃佣劳动者。并且,这种关系,是由以次的事实规定的:劳动力的实现条件即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已经是别人所有,与劳动力的所有者分离。”③(③同上书, 第13-14页。)伦纳完全歪曲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它们的对立性和互相渗透的学说。

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对象,也就是对于《资本论》对象的理解,与此完全不同。马克思认为,首先,生产、流通和分配是统-一的整体,井且不论流通或分配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虽然它们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2.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里还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三粗问题是《资本论》的相应的三卷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次序

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二十五章。

列宁说:“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在餐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分析就从商品的分析着手。”①(①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版,第41页。)

在第一篇中研究商品和货币,揭示它们所表现的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论》第-卷的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研究剩余价值的实质、它所由产生的条件、它的生产方法及其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研究从第二篇开始,到第七篇结束。但是剩余价值以利润表现而且只能以利润表现出来,就像价值只能以交换价值表现出来-样。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利润,但是没有表现为G-W-G'公式的资本主义流通,也就没有作为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剩余价值。没有资本主义流通,占有别人无酬的劳动就只能靠毫不掩饰的直接强制才能办到,在奴隶占有制经济或封建主义经济中就是这样。只有在自由商品流通的基础上,即在它的基地上,才能产生像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流通,剩余劳动的占有成为剩余价值,后者采取利润的形式。

因此,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系从分析资本的流通,即从G- W- -G'开始。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就是讲这个的,在那里研究价值在商品流通的基础上转化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依赖的条件。

第三、四、五篇把我们引入资本主义生产(狄义的),研究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以工餐为研究对象。时常引起怀疑,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资本论》第- -卷里提出来;我们将在下面说明,这一篇所提供的工资理论,完成了剩余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继续。只是在第七篇才提出了资本本身生产的问题。商品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而价值学说(像在第一章头两节中讲述的)则是马克思整个经济学说的“细胞”,这一学说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当作-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价值论通过关于价值形式的学说转到货币理论,然后转到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等的理论。

上述各理论一方面粗成为统一的整体,再现为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具体:“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①(①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0页。)另一方面,每一个理论单独地又是许多概念的综合,这些概念表现现实的复杂现象及其许多方面和许多与其适应的定义。例如,本来价值理论在分析的最初阶段已包括这些概念,如“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复杂劳动的化为简单劳动”,等等。例如,假如价值论对资本生产和积累的理谕说来是要素,是什么“最简单的”要素,那末对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等概念说来,它已是复杂物的统一。因此:我们在解释《资本论》的本文时,力图揭示:第-一, 把一个理论同另一个理轮联系起来的“结子”,第二要素中各个单独要素的结合点。

考茨基在所着i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②(②考茨基: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三联书店1958年版。)一书中(实际上这书只解释《资本论》第-卷的学说,只有第二篇第四章讲述的问题“剩余价值和利润”,超出了这个范围),十分错误地把《资本论》第--卷的!内容分成这样三篇: 1.《商品,货币和资本》(在《资本》的标题下,他

只讲述了货币的转化为资本),2. 《剩余价值》,3. 《工资和利润》。在第一篇中,他把各种经济现象,更正确些说,把各种生产关系一一方面是商品和货币,另一方面是资本- ---联合在一起 了。显然,考茨基把纯外部的特征即流通过程作为这种“联合”的基础。像我们已经说过的,他在这一篇中在资本的标题下只考察了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更为恶劣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从外部的特征出发。如果把《资本论》第一卷分成三篇,那末货币的转化为资本应该归到剩余价值内。第二篇无可非议,但是不知为什么没有包括《资本轮》第一卷第五篇的问题一-“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编辑的原则在方法论.上是经不起任何批评的。把资本的积累过程同工资放在一篇内是非常不合适的。

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或资本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开始,即在第--篇中,是作为只生产价值、只生产商品的社会出现的,因为它在理论上具有简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形态。而这种理论体系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商品、货币在历史上都先于资本。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

其余各篇的中心是劳动力所有者和生产餐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上升”是从阐明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特点及其价值开始的。这使我们可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这个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产生“于流通中同时又不产生于流通中”。

马克思既:“不论生产的社会形态怎样,劳动者与生产餐料总是生产的要素。但它们在彼此分离的状态中,就只在可能性上是它的要素。为了要有所生产,它们必须互相结合。社会结构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时代,就是由这种结合依以实行的特殊性质和方法来区别。”①G- -W-(A和Pm)(A为劳动力,Pm为生产资料)是那末一种为了生产过程的进行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它(结合的方法)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它使资本主义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结构的经济时代”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们变成了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后者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流通领域的研究到这里就终止了,马克思转入生产领域的研究,没有生产领碱资本也就不能够在流通中产生。而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首先是就最抽象的形式,即把它作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加以研究的,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谕在逻辑.上或历史上都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四篇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则考察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一致和区别。在第六篇<《工资》中表明,资本主义的关系怎样被隐蔽,也就是它们怎样表现为具体的资本主义实际情况。《资本论》第一卷最后--篇是研究资本本身如何被生产出来及其在历史上如何产生的。

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它本身加以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①(①马克思;《资本轮》,第1卷,第964真。)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一--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的生产餐料的共有制一-的基础上”②。(②同上书,第964-96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