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典型题

 昵称7B78c 2020-01-15

第1编 上古文学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色是在民族文化的厚实的土壤上形成的,而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

(一)成因

1.自然条件

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

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人类开始在世界上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所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

1.殷代和周初

(1)崇群体而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

(1)主要思想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

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而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三)对文学的影响

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体的观念,在中国的上古文学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但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学中,其受影响的深浅程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最早的两部文学作品《诗经》与《楚辞》的差别主要就由此而形成。

二、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

(一)哲学中的体现

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受到其相应的思维特点的深重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最突出地体现在其哲学中,因为哲学是最注重思辨的学科。

1.《易经》

《易经》不是只提供抽象的原则,而是把抽象的原则与具体的东西一起提供,有时甚至只提供具体的东西。例如《易经》的卦、爻都以图象构成,而且其爻辞所言,多以物象或事件为喻。这也就意味着,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为重要,这是由重实际的态度所决定的。

2.《老子》

《老子》是一部形而上的哲学著作,但是一定程度上停留在感受的阶段,而没有形而上哲学应有的辨析。如《道经》的开头提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深刻认识,但是老子并没有论述什么是“道”,什么是“恒道”,为什么“可道”的就非“恒道”,“可名”的就非“恒名”。因此,《老子》体现着明显的注重感受的思维特点。

3.其他哲学著作

除《老子》外,其他的哲学著作都是论述实际问题或以寓言、故事来表述某种观点的。这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但却缺乏系统的、形而上的论述。而《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不加辨析的情况下,就把个人感受的结果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宣布。这些哲学著作都体现了重具体而轻抽象、重感受而轻辨析的思维特点。

(二)对文学的影响

1.由于注重具体,上古文学多重视作品的直观性。

2.由于注重感受,上古文学偏向于述说主观的体会。

3.注重具体与感受的结合,产生了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兴”。

4.由于注重感受,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汉语言文字的印记

上古时代的诗文具有文字精练的特点,以及《诗经》中固定句式和压脚韵的特点,均体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学,不仅因运用汉语言文字来创作而与别国的文学所用的语言文字不同,而且在文学的形式上,还打着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印记。这些印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言、文分离的现象

中国文学的形式在很长时间里都有其自己的、殊异于口语的准则和发展途径,很晚才出现基本上用口语写的文学作品。至迟从商代起,中国就已开始出现了言、文分离的现象。文、言不必一致的观念大概在那时就已确立,后来又进而发展为文必须与言有区别。

(二)一字数义

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加之书写繁难,因而汉字往往一字数义,而且还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配置成种种复合词,其结果就使汉字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很多。汉语言文字的上述特点是诗歌押脚韵和句式大致固定的合适土壤。中国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以及五言、七言近体诗乃至骈文,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文学自发阶段的现象

1.概述

上古文学处于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自发阶段,作者尚未出现对美感的自我追求。上古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诗经》和《楚辞》两部,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成分的作品,则有神话、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2.文学自发阶段的原因

(1)作者的观念问题

把诗歌作为舆论。

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a.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

b.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2)实践的问题

为了获得别人的理解,诗写得比较显豁。

淋漓尽致地倾诉自己的感情。

(二)文学异化的滥觞

1.文学异化的含义

文艺作品可以用作政治宣传,但必须是“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而当诗歌被要求用来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的工具时,也就不再成为“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了,这就是文学的异化。

2.文学异化的表现

(1)有些诗本为某些仪式的需要而作,诗人只是奉命完成任务,并非基于真实的感情;

(2)通过对《诗经》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赋予它以并不存在的道德、政治的内容,从而将它作为诗歌必须以道德、政治为出发点的示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