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达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举隅(中风、眩晕、冠心病、高血压、三叉神经痛)李文达(1924—2002)早年随其父亲——广东省名老中医李耀芝学医,1956年又结业于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从医50多年,擅长针药兼治多种疑难疾病,现介绍如下。1中风 中风突发昏仆、不省人事,临床上以阳闭较多见。李老对阳闭治疗,急性期予安宫牛黄丸,用温水化开灌服或鼻饲,再煎服祖传卒中发作方:石决明(先煎)30g,羚羊角(先煎)20g,生龙齿(先煎)、钩藤、茯苓、竹茹各15g,法半夏12g,橘红、枳实各6g,胆南星9g,石菖蒲10g,甘草5g。本方尤宜于肝火炽盛、肝阳上亢、痰火上扰之患者。同时,运用针刺配合抢救,急取十二井穴刺血,针刺人中、合谷以泻法泻热开窍,配用丰隆、涌泉等化痰开窍。 李老在中风入脏腑、入经络和后遗症治疗中均重视治痰,认为痰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既可蒙蔽清窍,也能阻滞经络,或壅塞气道,且痰火、风痰、痰瘀互结为患。广东气候具有多湿特点,居民体质以脾虚痰湿型比较多见,故李老重视在二陈、温胆类基础上融合创新,药性擅偏辛温,常加健脾助运之品。对中经络,风痰内扰,症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者,李老习用祖传宣窍宁神汤以祛风除痰通络:全蝎、僵蚕、橘红、枳实、甘草各6g,露蜂房、胆南星各9g,法半夏12g,茯苓、竹茹各15g。本方共奏祛风邪、通络道、除痰去湿利窍之功。对口眼歪斜者,多取患侧下关、颊车、地仓为主穴,或针或灸,佐针合谷、太冲、迎香、曲池、列缺。配合使用梅花针弹刺第1~7颈椎棘突双侧旁开1寸处5~7遍,患侧眼区和面颊部3~5遍。 对半身不遂者,李老主张分型论治,如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熄风、引火归元,应用《奇效良方》资寿解语汤,酌加钩藤、生姜汁。气虚血瘀型中血压不高者,治以补气化瘀,方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防风6g,钩藤、丹参各15g,4~5剂后去防风,此乃治血兼治风,治风助治血,相得益彰。对服风药太多,气血不足者,加党参15g,以补中益气。对病逾数月,过服凉药,阳气虚损者,酌加熟附子15g,补阳温经。李老投黄芪每从12~30g起,每诊次3~4剂后递增5~10g,上限至100~120g,避免骤投大剂量以升阳助火。阴血亏损型,治以补肾滋阴、宣窍化痰,方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地黄饮子加全蝎、薄荷、生姜、大枣。针灸习以曲池、阳陵泉为主穴,上肢配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配环跳、风市、足三里、绝骨、为农(膝上4寸)。如病久未愈,先取健侧穴位,后取患侧穴位。健侧只刺不灸,患侧刺灸并用。 2内耳眩晕病 李老认为本病与肝脾肾有关,特别是与肾虚关系密切,故补肾为治疗大法之一,常用肾气丸治疗。如治陈某,女,31岁。1988年因眩晕6周来诊,曾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耳源性眩晕。刻诊眩晕,发作时天旋地转,面色青白,左侧耳鸣,心悸不安,夜眠不宁,梦多,腰脊酸痛,下肢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亏虚、脑窍失养。治拟温补肾阳、益脑止晕,处方: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茯苓、丹皮、制附子(先煎)、苍耳子、钩藤各15g,泽泻9g,甘草6g,肉桂(后下)3g。此方以肾气丸补益肾阴肾阳以固其本;苍耳子疏风宣窍,助药力升达脑部;钩藤平肝熄风;甘草和中调药。随证出入天麻、白蒺藜熄风止晕,露蜂房去头风,全蝎、地龙熄风通络,熟枣仁、浮小麦、大枣养血安神。另以梅花针叩刺百会、前额、颈椎棘突旁及耳穴,用三磷酸腺苷注射液20mg合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对足三里、丰隆等穴位注射,终获痊愈,随访近10年无复发。 3冠心病 李老对冠心病多以本虚标实立论,虚是指心阴虚或心脾两虚,实则指气滞血瘀、寒邪侵袭等。对心阴虚者,习以天王补心丹改汤剂作为基本方,常用熟地、党参、丹参、玄参、当归、麦冬、天冬、熟枣仁、茯苓各15g,柏子仁12g,桔梗、五味子各9g,远志6g。加减:心绞痛者加薤白、瓜蒌仁、石菖蒲各12g;阴虚血少寐差者酌加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各15g,大枣5枚,并取药液另烊阿胶15g;情志不舒,胸闷不畅者加香附、郁金;肝阳上亢者,加猪笼草、草决明、钩藤。心脾两虚者,采用归脾汤加减: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茯苓、熟枣仁、龙眼肉各15g,薤白、瓜蒌仁各12g,远志、炙甘草、木香(后下)各6g,大枣5枚。 4高血压病 凡证属肝火胃热、肝风痰浊、阴虚阳亢或痰热湿滞之高血压病患者,李老常用之基本方:草决明、猪笼草各30g,布渣叶、女贞子、旱莲草、竹茹、茯苓各15g,法半夏12g,胆南星9g,橘红、枳实、甘草各6g。加减:头痛、眩晕较甚,目赤口苦,选加钩藤、天麻、蔓荆子;兼心悸胸闷者加丹参、石菖蒲;纳差、身倦、便溏者加佩兰、蚕砂、薏苡仁;肢体麻痹者选加露蜂房、地龙、全蝎、海风藤、宽筋藤、络石藤。 5三叉神经痛 李老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风、火、痰、瘀或寒凝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有关。在急性发作期,李老主张祛风清火、化瘀疏肝、通络止痛,药用防风、羌活、生石膏、蔓荆子、白芷、川芎、丹参、柴胡、青皮、桑枝、威灵仙、甘草之类。对其间歇期的治疗,李老强调大补肾之阴阳,常以地黄饮子加味治之:熟地黄、山萸肉、肉苁蓉、麦冬、制附子(先煎)、石斛、蕲蛇各15g,石菖蒲12g,五味子9g,巴戟天、远志、蔓荆子、全蝎各6g,大枣5枚,薄荷2g,肉桂(后下)、甘草各3g。方中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补阴血;石斛、麦冬滋阴柔筋;附子、肉桂引火归元,合肉苁蓉、巴戟天并补阴阳,则气血通、风易灭;石菖蒲、远志化痰;蔓荆子祛风;蕲蛇、全蝎通络镇痉止痛;薄荷疏肝且导药上行;大枣、甘草调中和药。并配合针刺(加电)颊车、下关、太阳、合谷、天应诸穴,均取患侧,常收佳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第1期。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一)温 燥 典型症状:发热头痛,I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少汗,口渴。苔白薄而干,脉浮大或浮数。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 北沙参10克 桑叶l 0克 杏仁l0克 山栀皮6克梨皮12克 大贝母1 0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咽干红痛:加牛蒡子l0克、桔梗4.5克。 2。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克。 3.燥气化火:去淡豆豉、大贝母、梨皮,加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枇把叶1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桑杏汤加味以轻宣燥热,凉润肺金。方中淡豆豉、桑叶、山栀皮轻宣肺金燥热;杏仁、贝母利肺化痰;沙参、梨皮、甘草润肺止咳,生津养胃。 (二)凉 燥 典型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少痰,口唇干燥,苔薄自少津,脉浮数等。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紫苏9克 橘红9克 杏仁l 0克 前胡10克 桔梗4.5克 甘草3克 葱白头2只 加减法 1.腹胀便秘:加瓜蒌12克、郁李仁或火麻仁12克。 2.燥气化热:治用“温燥"法。 方义 基本方用香苏葱豉汤加减。方中淡豆豉、葱白头即葱豉汤,可辛温解表,配入紫苏以助发汗之力;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 参考 1。治秋燥各法,可作为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参考。 2。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清爆救肺汤(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等。 水±不服 出于自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时未能适应而引起的一些胃肠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食欲不振,脘闷呕吐,腹胀腹痛,大便溏薄。 基本方 苍术9克 制半夏9克 厚朴6克 干藿香9克 干佩兰9克 炒麦芽1 2克 陈皮6克 加减法 1。腹痛泄泻:加香连丸3克(吞服)。 2。腹胀不适:加木香9克、大腹皮12克。 方义 基冬方用苍术、干藿佩化温和中,兼可健脾;半夏、厚朴、陈皮理气降逆,消痞止呕;炒麦芽消食去滞。 参考 常用方有平胃散(燥湿健脾),藿香正气丸(芳香化湿,疏表和中),暑湿正气丸(芳香化浊,和中止呕),香砂养胃丸(理气和中,健脾止泻)等。 肝 气 肝喜条达,郁则气结气逆,引起诸多症状。 (一)气郁本经 典型症状:胁胀,胁痫,胸闷,情志消沉,郁郁不乐嗳气不舒,食欲不振,苔白薄,脉弦。 基本方 柴胡9克 炒枳壳9克郁金10克制香附1 0克生白芍1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1.痰滞:加制半夏9克、陈皮6克。 2.化热:加丹皮l0克、炒山栀9克。 3.血瘀:排丹参12克、桃仁l0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枳壳消痞除胀;白芍、甘草缓急柔肝。 (二)气郁伤阴 典型症状:胁肋刺痛,口苦,嗳酸,咽干,舌红或起刺,脉弦数。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生地12克麦冬l0克 当归10克川梀子9克杞子10克 加减法 1.口苦;加龙胆草4.5克。 2.嗳酸;加左金丸3克(吞服)。 3.痛剧:加延胡索12克。 方义 基本方系一贯煎。用生地、麦冬、北沙参滋肝润燥;当归、杞子养肝血以柔肝体,佐川梀子理气止痛。 (三)肝气横逆 犯 胃 典型症状:胃脘疼痛,走窜不定,胁胀,嗳气,吐酸,食欲减退。 基本方 川楝子9克 炒元胡12克 黄连3克 吴茱萸1.15克 生白芍1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1.食欲减退:加生熟谷芽(各)l0克。 2.嗳酸较频:加煅瓦楞18克。 方义 基本方用金铃子散,合左金丸、芍药甘草汤。方中川楝子疏肝气、泄肝热;元胡行气、活血、止痛;黄连清热泻火;吴茱萸开郁散结。二方为辛开苦泄之反佐法,用于肝气横逆,胃痛吐酸有殊效。芍药甘草汤功专缓急,止痛更捷。 乘 脾 典型症状:脘腹胀坠,腹鸣腹泻,泻后始舒,但反复发作。 基本方 白术12克 陈皮9兜 生白芍12克 防风9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l.腰胀较甚:加木香9克、大腹皮1 0克。 2.脾阳亦虚:加熟附片6克、炮姜3克。 方义 基本方用痛泻要方合桂枝汤法。方中白术健脾,白芍泻木,陈皮理气和中,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以止痛。加桂枝温经散寒,甘草和中。 (四)气滞血瘀 典型症状:胸胁疼痛而有定处,形体消瘦,面少华色或晦黯,舌有青紫,脉象带涩。 基本方 当归l0克丹参15克 旋复花12克(包煎) 茜草15克红花6克 桃仁9克 甘草3克炙 鳖甲12克 加减法 . 1.气虚:加炙黄芪12克。 2.痛处有硬块:加三棱1 0克、莪术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旋复花汤法以降逆下气,行血祛瘀;但肝郁日久,血随气滞,营血痹阻,脉络瘀阻,惟恐药力不逮,故加当归、丹参、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炙鳖甲可以软坚。 参考 l.肝气一证,可以概括现代医学之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肿大、肝硬化等。 2.常用方有四逆散(疏肝理气、和营解郁),逍遥散(疏肝解鄙、键脾和营),丹参饮(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逐瘀、消痞、止痛)等。 3.肝气尚可上冲,临床表现为暴喘上气(宜旋 复代赭汤平肝降逆),喉中梗阻之梅核气(宜四七汤平肝降逆),气厥(宜五磨饮子顺气降逆)。 肝火 肝火多出肝郁所化,郁久伤肝,下汲肾水,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术。其证又有实火、郁火、虚火之分。 (一)实 火 典型症状:头痛头胀、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夜寐难安,或目赤,耳聋,吐血,溲痛。 基本方 生地15克柴胡6克 黄芩9克 炒山栀9克 龙胆草6克 术通6克 甘草3克加减法 1.心火亢盛:加淡竹叶6~9克。 2.火旺伤阴:加龟版12克(先煎)、麦冬10克 3.引动肝风:加生石决30克、钩藤l 5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取龙胆泻肝汤法。方中龙胆草、黄芩、山栀泻肝胆胃火,佐生地滋养肝血,以防火盛伤阴;柴胡疏肝气;木通利小便,均使火邪散泄;甘草和中,调药之过于苦寒伤胃。 二)郁 火 典型症状:情志忧郁,胁肋胀痛,口燥咽干,饥不思食,呕恶酸苦,头胀,易怒,烦热,妇女乳房结核,脉多滞结不畅。 基本方 柴胡9克 当归9克 生自芍l 0克 自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3克(后入) 甘草3克 加减法 1.热盛: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2.痰郁:加黛蛤散15克(包煎)、瓜萎12克。 3.瘀滞:加旋复花12克(包煎)、茜草12克、郁金10克。 4.乳核:加小金片4片(1日3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逍遥散,取木郁达之之法。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柴胡疏肝解郁,使用少量薄荷以增疏散条达之力。 参考 1.郁火一证,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溃疡病,肝炎等某一阶段及神经宵能性疾瘸。 2.常用方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等。 (--)虚 火 典型症状:面时烘热,虚烦不寐,嘈杂易饥,头胀头晕,颧红骨蒸,腰痠膝软,耳鸣目糊,脉弦细数。 基本方 生熟地(各)12克 知母12克 黄柏1 0克 龟版12克(先煎) 桑寄生18-30克 加减法 1;心火盛:加黄连3克、黄芩9克。 2;肝阳旺:加生牡蛎30克、自芍10克、菊花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补阴丸法。方中生熟地补肾阴,养肝血;龟版、桑寄生滋阴潜阳,补肝益肾;知母、黄柏泻火以存阴液。 参考 1;虚火一证,常出现于现代医学之高血压、精神病、结核病、神经官能症等某一阶段。 2;常用方尚有羚羊角散(清肝火、养肝阴、解肝郁),黄连阿胶汤(补肾水、泻心火)等。 肝 风 肝风之来,其标多从火化,其本则由于阴亏血少。阴亏则阳盛,风从阳化;血虚则生热,热则生风。阳亢则肝风上冒巅顶,血虚则旁走四肢,两背又相互为因。 (一)上冒巅顶 典型症状:头晕头痛,目眩耳呜,面时升火,甚则卒然昏仆,半身瘫痪。 基本方 山羊角30克(先煎) 生石决30克(先煎) 天麻10克甘菊花10克 桑叶1 0克 自蒺藜12克 加减法 1.耳鸣:加磁石l 8克(先煎)、石菖蒲1 2克、蝉衣4。5克。 2.目糊:加石解l 0克、杞子l 0克。 3.血阴虚:加生地12克、熟女贞12克。 4.舌苔白腻:去山羊角、菊花、桑叶,加制半夏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山羊角、生石决、天麻、白蒺藜以平肝潜阳,镇惊熄风;菊花、桑叶清泄肝热。 (二)旁走四肢 典型症状:四肢麻木,筋肉惕动,或肢体拘急,脉细弦。 基本方 制首乌12克 当归l0克生白芍l0克桑枝l 5克地龙干10克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大便干燥:加黑芝麻18克(打)。 2.夜寐不深:加熟枣仁l0克、柏子仁10克。 3.手足颤抖:加全蝎末0.15克(吞)。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钩藤、地龙干、桑枝熄风通络。 参考 1.肝风多见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预兆,脑血管硬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常用万有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滋生清阳汤(熄风和阳),养血胜风汤(养血熄风)等。 汗证 病理性的汗多,一一足出于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津液外泄,汗出无时,则称自汗;一是阴虚热揽扰或气血不足,心液不能敛藏,睡中汗出,醒则汗收故称盗汗。 (一)自 汗 典型症状:汗出无时,劳动及饭后更多,疲乏畏寒,平时容易感冒,脉多濡细, 基本方 生黄芪1 5克 白术12克 防风6克煅牡蛎30克 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阳虚畏寒:加熟附片6~3克(先煎)。 2.气虚明显:加党参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方中生黄芪固表益气;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少佐防风走表以助黄芪固表之力;煅牡蛎、浮小麦收敛固涩,标本兼顾,取效较捷。 (二)盗 汗 典型症状:睡时汗出,醒后汗止,面色萎黄,体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脉细缓;或面无华色,心悸不宁,气短神乏,舌淡脉细沉;亦有久咳虚喘,虚烦不寐,五心潮热,舌红,脉弦细。 基本方 生熟地(各)12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浮小麦30克煅龙骨1 8 克煅牡蛎l 8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脾虚:加自术12克、糯稻根30克。 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3.阴虚:加玉竹j 2克、熟女贞12克。 4.火盛:去熟地,甘草生用,加黄芩9克、炒黄柏9克、黄连3克。 5.食欲不振:加生熟谷芽(各)1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熟地、自芍、当归滋阴补血,炙甘草补中益气,浮小麦、龙骨、牡蛎收涩止汗、平肝潜阳。 参考 1.本证可见于现代医学植物神经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低血糖等疾病。 2。常用方有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补气血、止盗汗)、牡蛎散(益气、固表、止汗),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归脾汤(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 呃逆 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倘持续不已,可分虚、实论治。惟在各种慢性疾患过程中出现,每为病势趋向严重,预后亦多不良。 (一)实 呃 典型症状:见于伤食、受寒后,呃声响亮频繁,胸胁胀闷。 基本方 公丁香4.5克 杮蒂9克 竹茹9克 陈皮9克刀豆子10克 枇杷叶1 2克(包煎) 加减法 1.受寒:加生姜6克。 2.食滞;加焦六曲12克。 3.内热: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4.便秘:加制川军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公丁香、刀豆子、陈皮温中降逆,理气和胃;柿蒂、竹茹、枇杷叶清热降气。 (二)虚 呃 典型症状:见于老人或久病,呃声低沉无力,久久一呃,气似难续,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亦有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脉细数。 基本方 炒党参12克 白术12克 丁香4.5克 杮蒂9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阳虚明显:加干姜3 吴茱萸2;阴虚明显:党参改用西洋参6(另煎兑入)或太子参15,丁香减量为3,加北沙参12、麦冬12 、枇杷叶12(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丁香、杮蒂降逆平呃。 脱肛 党参15 炙黄芪15 炒白术12 炒枳壳12 炙升麻6 炙甘草3 加减法: 出血加生地榆15; 灼热胀痛去党参,甘草生用,加银花15 槐花12 川连3。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补中气;枳壳、升麻行气升提。 衄血 指血从齿、鼻渗出或流出。在尚未查出病症之前,可对症下药。 (一)齿 衄 典型症状:血从齿龈渗出,于晨起或刷牙时更易见到,颜色鲜红,量不多。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生石膏30克(打) 淮牛膝1 2克知母12克 麦冬1 0克 甘草3克 鲜芦根一枝 加减法 1.血量较多:加生侧柏叶18克, 2;胃热口臭:加黄芩10克、制大黄9克。 3;肾虚火旺:加炒黄柏1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石膏清阳明胃热,生地滋肾水以制火;知母生地滋肾润燥;麦冬养阴清肺,与生地合用苦甘又能化阴;鲜芦根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参考 1.本证可见于维生素丙缺乏症,坏血病,肝硬化,紫癜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以及钴、砷慢性中毒等。偶见尚可,常见而无齿龈炎则必须进一步检查。 2。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养宵阴),知柏八味丸(滋阴泻火),小蓟散(凉血止血)等。 (二)鼻 衄 典型症状:不因外伤,血从鼻腔流出,色鲜红;量多不止,可引起头晕。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j 0克 黄芩l 0克 焦山栀10克 茜草根12克 生侧柏叶15克 鲜茅根30克 加减法 1.口干口渴:加生石膏l 8克(打)。 2.犬便秘结:加凉膈散12克(包煎)。 参考 1. 本证可见于各种急性传染病高热时,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变,尿毒症,血液病以及与鼻腔与附近之癌症,妇女代偿性月经等。 2. 出血量多时,可先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上,另用生大黄温水磨,随磨随服,并十灰散吹鼻,或脱脂棉、消毒纱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3. 常用方有茜根散(凉血、清肺、止血),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费氏豢龙汤(凉血、清肝、泄火),犀角地黄汤(清肝肺,凉血、降火)等。 (一)气虚 典型症状: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语言低微,舌质淡嫩,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软弱。 肺气虚:可兼见懒言,气短,气促,自汗。 脾气虚:可兼见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或有浮肿。 兼阳虚:可见怯寒肢冷.,泄泻清谷,腹鸣腹喜按喜温。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l 2克 茯苓12 陈皮6 炙甘草3 加减法 1. 脾气虚:加淮山药12 木香9 砂仁3克(后入);气虚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2. 肺气虚加炙黄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黄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阳虚:加熟附片9克(先煎),干姜或炮姜4.5-6克;肾阳亦虚者,选加肉桂、鹿角片、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紫河车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扶助运化;茯苓合白术以健脾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 (二)血 虚 典型症状:面色不华或苍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唇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虚:兼见头晕,惊惕,或血瘀。 兼阴虚:心烦,口干,盗汗;肾阴亦虚者,耳鸣耳聋,两足痿弱,腰膝痠软,咽燥虚烦。 基本方 熟地1 2克 当归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红枣4只 加减法 1.心血虚:加柏子仁l 0克、龙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远志6克、青龙齿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枣仁12克。 2.肝血虚:加制首乌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参15克。 3。兼阴虚: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麦冬l 0克、玄参1 2克;盗汗加浮小麦3 0克、煅牡蛎30克;肾阴亦虚者,选用楮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龟版、鳖甲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红枣益气补脾。 流行性感冒 病毒性肝炎 1.典型症状:有与肝炎病人接触史,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及/或全身症状,如乏力、纳减、恶心、厌油、发热及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巩膜及皮肤黄染。 2.实验室检查:尿中尿胆原含量增加,谷丙转氨酶增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锌浊度试验均可出现异常;黄疸型肝炎患者,尿内胆红素可呈阳性,总胆红素及一分钟胆红素可增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诊。3.本病多属中医托胁痛"、“肝气郁滞’’、“肝胀’’,“阳黄"、“胁胀’’、“阴黄”、“虚劳’’等范畴。 一、急 性 期 ;(一)无黄疸型 基本方 蒲公英l 8~3 0克 土茯苓l 2克 秦皮9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广郁金9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湿偏重:加苍术9克。 2.热偏重:加黄芩9克,或猪胆汁炒黄连3克。 3。脘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4.犬便溏薄;制大黄减量,加炒自术9克、焦六曲1 2克。 5.疲乏明显:加糯稻根3 0克。 6。肝区痛明显: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7.食欲减退明显:加炒谷芽9克、炒麦芽9克,或用炙鸡金(研末),每次3克,每目2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茯苓渗湿,广郁金疏肝理气,例大黄荡涤温热之壅滞,秦皮清肝泄热。 参考 , 1.本型多由饮食不慎,或湿热内蕴,脾失继运,肝失疏泄而成;治法初起以清热化湿、疏肝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一见喜、铁扁担、虎杖、垂盆草、过路黄、半边莲、紫参、败酱草、凤尾草,化湿利尿药如藿香、佩兰、生苡仁、车前草、玉米须、金钱草,疏肝理气药如制香附、莪术、砂仁、柴胡、川朴、青皮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平胃散(和胃、理气、化湿),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等;愈后宜续服清肝扶脾丸或强肝丸(益气健脾、活血祛瘀、理气舒肝),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害。 4.据报道柴胡、乌梅、五味子、金樱子、垂盆草、白花蛇舌草、灵芝、丹参、野菊花、田基黄、一见喜、当归龙荟丸、生地与柴胡同用、板蓝根与岗稔根同用,均有降转氨蔫作用;虎杖、黄柏、大黄、贯众、鱼腥草、晚蚕砂,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 预防 16;杨树枝、柳树枝各30克,水煎成200毫升,每服1 00毫升,每日2次。 2.蒲公英、板蓝根各3 0克、生甘草3克,水煎成1 00毫升,每日1次,连服3~5天。 3.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煎服l剂,连服7天。 4.甘露消毒丹12克(温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5~7天. (二)黄 疸 型基本方 茵陈1 5~3 0克 生山栀9克 黄柏9克 生大黄9克(后入) 黄芩9克生甘草3克 七叶一枝花3 0克 加减法 1.挟风寒:加麻黄6克。 2.湿偏盛:加土茯苓1 5克。 3.热偏盛:加龙胆草9克。 4.肝大明显:加丹参l 5克。 5.脾大明显加炙鳖甲12克 6.黄疸持久不退:加青黛0。9克、明矾0&8226;4 5克(研末),入胶囊饭后吞服,每日 3次。 方义 基本方茵陈清利湿热;山栀、黄芩、黄桕泻火,大黄荡涤肠胃,前后分消,使湿热从二便而出;生甘草、七叶一枝花降泄、清热解毒。 二、慢性期 基本方 当归9克 丹参12克 赤芍9克 白芍9克 炙黄芪12克 广郁金9克 败酱草30克 加减法 1. 食欲减退:加焦山楂12克 炒麦芽12克。 2. 湿偏盛:加干藿香9克 佩兰9克 生米仁12克 3. 热偏盛:加生山栀9 黄连3克。 4. 湿热两盛:加茵陈15克 生山栀9克。 5. 低热:加银柴胡9克 川石斛9克 6;脾肿大:加乌梅4.5克、炙整甲l 2克(先煎)。 7;肝区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 8;早期肝硬化:加三棱9克、莪术1 2克、炮山甲1 2克(先煎)。 9;黄疸晦暗不退:加茵陈1 5克、熟附片9克(先煎)。 l 0;脾虚:加白术12克、茯苓1 2克。 11.气虚:加党参12克。 1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1 3.阴虚:加生地1 2克、北沙参12克。 14.阳虚:加仙灵脾1 2克、肉桂3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参、赤芍活血散瘀,广郁金开肝气之郁结,炙黄芪益气健脾,辅以败酱草清热解毒而祛余邪。 肠伤寒 一 发病期 基本方 苦参9克 银花l 2克 苍耳草12克 藿香9克 川朴6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 加减法 1.湿偏盛。加苍术9克。 2。热偏盛:加炒黄连3克。 3;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 4;胸闷腹胀:加炒枳壳9克、木香9克。 5。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克、陈皮6克。 6.大便秘结:加凉膈散1 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藿香、川朴芳香化湿,苍耳草祛风化湿,苦参清热燥湿,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白花蛇舌草、银花清热解毒。 (二)极 期 基本方 苍术9克 知母12克 生石膏60克(先煎) 黄连4.5克青蒿9克七叶一枝花12克 加减法 1.便秘:加枳实9克、制川军9克。 2。便溏:加煨葛根6克、银花炭12克。 3.红疹: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4.白痦:加川石斛12克、生苡仁12克。 5.阴津受损:加北沙参12克、麦冬9克。 6.精神呆滞、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l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自虎加苍术汤以清阳明胃热,燥太阴脾湿;配青蒿以宣化湿热;黄连、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 三)恢 复 期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麦冬1 0克 生地12克 玉竹l 0克 山药12克炒扁豆12克 加减法 1.胃热:加竹叶9克、生石膏30克。 2.低热:加川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 3.纳差:加炒麦芽12克、炒谷芽12克。 4.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 5.不寐:加合欢皮12克、夜交藤1 5克。 6&8226;心悸:加丹参12克、远志肉6克。 7.气虚:加太子参12克、制黄精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增液,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 斑疹伤寒 1.典型症状: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肌痛、失眠、疲乏、呕吐、脉速、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第5日起胸背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2小时内蔓延至颈、腹及四肢,严重者有谵妄、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 2。实验室检查:发病一周后,变形杆菌交叉反应0X的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逐渐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生地1 5克银花1 5克 蒲公英30克紫草12克鲜芦根60克 加减法 1。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 2.斑疹过密或紫黑:加水牛角30克(先煎),症重再加用神犀丹3克(分2次吞)。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吞服),每日2-3次,或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芦根清热透邪,生地、紫草凉血解毒。 布氏杆菌病(波状热) 一)急 性 期 基本方 大青叶30克黄连3克黄芩3克 藿香12克 银花12克 生米仁3 0克 加减法 1.高热:加柴胡6~9克。 2。汗多:加浮小麦3 0克, 3。咳嗽:加光杏仁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藕节1 2克, 5。小便短少:加车前草12克。 6.食欲不佳:加炙鸡金9克。 7。关节疼痛明显:加防己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8.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1 2克、黄药脂9克。 9。睾丸胀痛:加川袜子9克、炒玄胡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黄连、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燥湿,藿香化湿和中,生米仁利水除痹。 二)慢 性 期 基本方 生地12克 炒黄连3克 炒米仁l 5克 秦艽9克 鱼腥草3 0克 鸡血藤3 0克 加减法 l&8226;低热:加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2&8226;盗汗:加浮小麦1 8克、糯稻根I 8克。 3&8226;便秘:加脾约麻仁丸9克(吞服)。 4&8226;腹痛:加生白芍12克、甘草3克。 5.腹泻:加炒白术9克、煨木香6克。 6.失眠:加炒枣仁9克、夜交藤1 8克。 7.咯血:加藕节炭12克、白茅根15克。 8.衄血:加黑山栀9克、旱莲草12克。 9.便血:加地榆炭1 2克、槐花炭12克。 10.胃纳不佳:加炙鸡金g克、炒莱菔子9克。 11.关节痠痛:加羌活9克、防己9克。 12.关节强直:加地龙干9克、伸筋草1 5克。 13.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先煎)。 l 4.血虚:加当归g克、桑椹子12克。 1 5.气虚:加党参g克、炙黄芪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滋养阴血,鱼腥草、黄连清热解毒,生米仁、鸡血藤利湿通痹,亦可养血行血,秦艽祛风湿、除虚热。 霍乱 基本方 于姜6克 黄连3克 黄芩9克 甘草4 .5克 辟瘟丹2.1克(温开水调服) 败血症 生地15 银花15 紫花地丁15 黄连4.5 野菊花30 甘草3 水牛角60 (先煎) 加减法: 1. 高热加生石膏30(先煎)、黄芩9。 2.便秘加制川军9(后入)、玄明粉12(冲服)。 3.痰黄加鱼腥草15 桑白皮12。 4.尿少加车前子12(包煎)/块滑石18。 5.尿血加生蒲黄12(包煎)、白茅根18。 6.便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7.鼻血加丹皮9 蚕豆花12。 8.咯血去川军加生侧柏叶12 大黄炭9。 9.目黄加茵陈12 龙胆草4.5。 10.斑疹明显加紫草9 丹参12 11.惊厥抽搐加钩藤15(后入)、广地龙9;症重加羚羊角0.9-1.5(研粉吞服),亦可用山羊角30(先煎)代。 12.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代犀角)、生地凉营,黄连、野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甘草清热解毒。 破伤风 葛根9 制川乌9 僵蚕12 蝉衣12 白芷9 木瓜12 吴茱萸9 全蝎、蜈蚣(等分研末吞)1.5-3克(每日2次) 加减法:1.便秘加制川军9、玄明粉12(冲服)。 2.痰黄加天竺黄9 或竹沥油30(冲服)。 方义 基本方用葛根、白芷解肌祛风,僵蚕、蝉衣、全蝎、蜈蚣熄风解痉,吴茱萸、木瓜温通散寒、舒筋活络,制川乌祛风通痹。 肺结核 丹参12 百部18 黄芩9 生苡仁12 生牡蛎30 清炙黄芪12 加减法: 1. 潮热加银柴胡9 地骨皮12。 2.盗汗加浮小麦30 瘪桃干9。 3. 胸痛加桑白皮12。 4.纳差加生谷芽12。 5.津少加北沙参12 麦冬9。 6.空洞加白芨粉9(调服)。 7.咳嗽较频加杏仁9 川贝粉3(吞服)。8. 痰黄腥臭加鱼腥草30 冬瓜子12。 9.痰中带血加茜草根12 藕节12。症重用参三七粉1.5-3克(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百部润肺止咳,抑灭瘵虫;黄芩清肺泄热助百部以祛邪;丹参活血养血、袪瘀生新,改善肺部血液运行,促使病灶愈合;黄芪既可补肺金,又能健脾土,起扶正作用;苡仁健脾滑痰、清肺除湿;牡蛎软坚化痰、消散结核病灶。 结核性胸膜炎 柴胡9 百部15 黄芩9 全瓜蒌12 鱼腥草30 生牡蛎30(先煎) 加减法: 1.咳嗽加炙款冬9 紫菀12。 2.胸痛明显加川楝子9 炒玄胡12。 3.痰热加大贝母9 桑白皮12。 4.痰湿加制半夏9 茯苓2。 5.血瘀加丹参12 桃仁9。 6.潮热加地骨皮12 炙鳖甲12(先煎)。 7.胸水加控涎丹1.5-4.5克。 8.脓胸加冬瓜子12 桔梗9 或生米仁15 鲜芦根30。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泄少阳之邪,解往来寒热;鱼腥草、全瓜蒌清肺泄热,宽胸化痰,消肿解毒;百部、黄芩抑灭瘵虫;生牡蛎软坚、化痰、散结。 结核性腹膜炎 白术12 百部12 黄连3 鬼针草15 木香9 生白芍12 甘草3 加减法: 1.腹胀加大腹皮12 厚朴9。 2.腹水去甘草加商陆12 生姜皮4.5 车前子30(先煎) 3.便秘去白术加制大黄9 炒枳实。 4.虚热加银柴胡9 青蒿9。 5.腹泻较频加乌梅炭6 赤石脂18(包煎)。 6.腹部有块白芍改用赤芍,加三棱9 莪术12 ,体虚较甚者改用当归9 丹参12。 7.腹痛明显加吴茱萸2.4 白芍可以加量。 方义 基本方用木香、白术行气健脾,白芍、甘草缓急定痛,百部、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杀虫,鬼针草活血散瘀。 自发性血糖过低症 党参12 炙黄芪12 枸杞10 制首乌12 桂枝6 生白芍10 淮山药12 饴糖30(冲入) 加减法: 1.汗多加煅牡蛎30。 2.心悸加柏子仁10 磁石18克(先煎)。 3.头晕加川芎6 白芷4.5克。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制首乌、枸杞补血;桂枝、白芍和营;山药、饴糖健脾养胃。 肠结核 炒白术12 吴茱萸3 补骨脂9 百部12 苦参4.5 煨肉果9 五味子3 加减法: 1.潮热加川石斛12 2.盗汗加煅牡蛎30(先煎) 3.腹胀加木香9 4.便血加地榆炭12 5.便秘加肉苁蓉12 蜂蜜30(冲入)。 6.贫血加熟地12 当归9。 基本方用白术、补骨脂、吴茱萸 煨肉果以助脾肾之阳,配五味子滋阴,使阴阳得以调协;苦参、百部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淋巴结核 白花蛇舌草30 白芥子9 夏枯草12 生牡蛎30(先煎)野菊花15 海藻12 青皮9 陈皮9 加减:血虚加当归10 炙黄芪12 阴虚加生地12 玄参12。 基本方用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白芥子、陈皮、青皮、海藻、生牡蛎理气消痰、散结软坚;夏枯草清火散郁,并有抑灭瘵虫的作用。 过敏性鼻炎 防风9 乌梅4.5 五味子4.5 路路通9 蝉衣4.5 甘草3 加减法: 1.头胀头痛:加菊花9 白蒺藜12 2.容易感冒加炙黄芪12 白术12 3.涕多加金樱子12 4.鼻甲肥大增生加川芎6 丹皮9。 基本方用防风、路路通祛风通络;乌梅、五味子敛肺;蝉衣、甘草散风热、和脾气,并有镇静、脱敏作用。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生地15 白头翁15 银花15 茜草12 生米仁15 黄连4.5 甘草3 加减法: 1.高热加葛根9 柴胡9 2.腹胀加木香9 厚朴4.5 3.呕吐加姜竹茹9 陈皮9 4.腹痛较重加台乌药12 制乳香4.5 由蛔虫引起者加苦楝根皮9 5.腹泻频繁去生地加补骨脂9 煨肉果9 6.便血量多:加生地榆12 槐花炭12 药后不止再加三七粉3(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白头翁、银花、黄连、甘草清热化湿,泻火解毒;生地、茜草凉血止血,行血祛瘀,生米仁渗湿排脓。 急性坏死性结肠炎 炒荆芥9 黄芩9 生米仁12 槐花炭12 生地榆12 败酱草15 生侧柏叶12 加减法: 1.腹胀加木香9 2.血热加生地12 3.瘀多加当归9 4.后重加炒枳壳9 5.腹痛加生白芍12 甘草3。 方义 基本方用败酱草、生米仁、黄芩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渗湿排脓;槐花炭、生地榆、生侧柏叶凉血止血。 肋间神经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减法: 1.内热加桑白皮12 炒山栀9。 2.瘀滞较甚加五灵脂10 三七粉3克(冲入)。 3.阴虚火旺加生地15 麦冬10。 坐骨神经痛 桑寄生30 独活9 鸡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细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减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后入)。 2.湿重加苍术9 茯苓15。 3.瘀滞加红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条 全蝎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断12克。 6.痛剧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细辛、独活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桑寄生、川牛膝、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制川乌功专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乌之毒。 面神经麻痹症 当归10 川芎9 赤芍10 僵蚕10 白附子6 全蝎末3克(分吞)。 加减法 1.挟热加菊花9 夏枯草15克。 2.瘀阻加红花9 桃仁9克。 3.气虚加炙黄芪12克。 4.肌肉牵痛:加地龙干10。 方义 基本方用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治风先治血,故加当归、川芎、赤芍以养血行瘀。 糖尿病 党参12 生地15 知母12 淮山药15 天花粉10 蚕茧十只 加减法: 1.尿糖呈强阳性加生黄芪12-15克。 2.血糖明显增高加玄参12、苍术10。 3.偏肺热多饮加生石膏30-60克(打,先煎)。 4.偏阴虚多尿加山萸肉12 五味子4.5克。 5.偏胃热多食加石斛12 麦冬10 或黄芩10制大黄6克(便秘时用9-12克)。 6.肾阳亦虚(阴虚及阳)加熟附片6-9克(先煎)。 7.视力减弱加杞子12 蕤仁肉12克。 8.浮肿或有蛋白尿加茯苓12 丹参12 益母草12克。 9.皮肤或下阴瘙痒加茯苓皮15 地肤子12 白藓皮12克。 10.高血压头胀头晕加生石决30克(先煎) 钩藤15克(后入);后项牵强时加葛根9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知母滋阴润燥,党参、花粉、山药益气生津;蚕茧能止消渴,治小便过多。 多发性神经炎 桑枝30 生苡仁18 羌活10 独活10 秦艽9 西河柳12 当归10 鸡血藤15 加减法: 1.肤色发绀加桂枝9 川芎9 2.两足萎弱加健步虎潜丸9克(分吞)。 3.脾肾两虚加白术15 熟地12。 方义 基本方用桑枝、羌独活、西河柳、生米仁、秦艽祛风、通络、利湿、除痹,当归、鸡血藤养血行血、舒筋活络。 肋间神经痛 柴胡9 川楝子9 制香附12 桃仁9 郁金10 赤芍12 炒元胡12 甘草3克。 加减法: 1.内热加桑白皮12 炒山栀9。 2.瘀滞较甚加五灵脂10 三七粉3克(冲入)。 3.阴虚火旺加生地15 麦冬10。 坐骨神经痛 桑寄生30 独活9 鸡血藤15 川牛膝12 制川芎9克(先煎) 细辛3 桂枝9 甘草4.5 加减法: 1.寒盛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6克(后入)。 2.湿重加苍术9 茯苓15。 3.瘀滞加红花9 桃仁9。 4.麻木加蜈蚣二条 全蝎末1.5克(吞)。 5.腰痛加杜仲12克 川断12克。 6.痛剧加三七末3克(分二次吞服)。 基本方用桂枝、细辛、独活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桑寄生、川牛膝、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制川乌功专散寒止痛;甘草和中并解川乌之毒。 尿崩症 生地12 熟地12 生龙骨30 牡蛎30 山萸肉12 桑螵蛸12 炒黄柏10 仙灵脾12 鹿角片12(先煎) 甘草6 加减法:1.头痛加山羊角18(先煎) 2.便秘加肉苁蓉12 火麻仁10 3.唾少口干加北沙参12 天花粉10 4.皮肤干燥加知母12 地骨皮15 5.四肢乏力加党参12 炙黄芪12 6.阳虚明显加熟附片9(先煎) 肉桂3(后入) 7.阴虚明显加龟版12 杞子12。 方义 基本方用生熟地益肾养血;仙灵脾、鹿角片壮肾阳;山萸肉、黄柏滋肾阴;龙骨、牡蛎、桑螵蛸固涩肾气,甘草补中润肺,现代药理报道有抗利尿作用。 震颤麻痹症 制首乌15 生石决30 龙齿30 钩藤15 (后入) 天麻10 陈胆星10 全蝎末3克(分二次吞服) 加减法: 1.气血虚加炙黄芪12 当归10 生白芍10 2.肝肾虚加生地12 熟地12 山萸肉12 潼蒺藜12 3.虚火上亢加知母12 炒黄柏9 4.脾虚生痰加拍打白术12 淮山药12 陈皮6。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天麻、钩藤养血熄风;生石决、友齿平肝潜阳;陈胆星、全蝎化痰解痉。 颈淋巴结核 生牡蛎30(先煎) 制黄精12 平地木15 玄参12 夏枯草15 紫背天葵12 淅贝母10 海藻12 蜈蚣粉0.15克(吞服) 加减法: 1.低热加葎草15-30 2.全身无力加炙黄芪12 3.食欲不振加炒白术10 炒麦芽12 4.结核坚硬加皂角刺9。 基本方用黄精、玄参补脾润肺,滋阴凉血;平地木、天背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生牡蛎、夏枯草、浙贝母、海藻化痰消核,软坚散结;蜈蚣解毒,兼有抑制结核菌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 桂枝6-9 秦艽10 威灵仙12 制川乌6-9(先煎) 鸡血藤12 豨莶草30 加减法 1.发热加银花15 连翘10 2.风胜加羌活9 海风藤12 3.湿胜加苍术9 生苡仁30 4.寒胜加制草乌6-9(先煎) 细辛3 5.化热去川乌加生石膏30-60(打 先煎) 知母12 桑枝30 6.上肢痛加防风9 片姜黄9 7.下肢痛加独活9 牛膝12 8.出现环状红斑:去桂枝、川乌,加大豆卷10 生地15 丹皮10。 方义 基本方用桂枝、制川乌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秦艽、威灵仙、豨莶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鸡血藤补血、行血活络;甘草缓解川乌毒。类风湿性关节炎 当归10 赤芍10 桂枝9 生苡仁30 地龙干12 炮山甲12 另:三七粉0.9克 制马钱子0.06克(吞服) 加减法 1.气短疲乏加炙黄芪12 党参12 2.贫血明显加熟地12 鸡血藤12 3.肾虚腰痠加桑寄生30 杜仲12 淮牛膝12 4.肌肉萎缩加白术12 淮山药18 茯苓12。 方义 基本方用当归、赤芍、三七活血行瘀,桂枝、生苡仁祛风利湿;地龙干、炮山甲、马钱子活血水肿,通利经络、舒筋止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