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故事(二)果子巷

 木香草堂 2020-01-15

我从郊区调回城里就到了南城的宣武区,在这里听了很多关于南城的传说。

果子巷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迎新街,因为有果子市而得名。明清时期这条贯穿南北的巷子有许多经营干鲜果品的店铺,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北京西部、南部的涿县、良乡、房山、及大兴等地的果品大多集散于此。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二)果子巷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有许多对北京果品的描写,我们从中对当年的果子市有一个简略的了解:

“论对樱桃上市鲜,一丛更要百文钱。缘何万事开虚口,五百铜钱算一千。”

韩达韩与韩达力,哈尔巴同打辣酥。牛奶葡萄八达杏,起名都闹雁儿孤。”

内城果局物真赊,兼卖黄油哈密瓜。我到他乡犹忆食,山楂糕与奶乌他。”[1]

虎坊桥畔引车来,想象当年傍水隈。乡味称名也止渴,樱桃一路接杨梅。”[2]

北京的果子市在明朝就有了,主要有两大果子市,一是德胜门果子市,在德胜门内丁字街,人们称为北市。一是前门外果子市,在今前门外果子巷,人们称为南市。北市在先,南市后有。但就其规模和经营范围来看,南市大于北市。南市的发展是在清朝初年,现存果子市的店铺多建于乾隆年间。宣统年间,南市有果行约六十余家批发、贩卖干鲜水果的果行,北市仅有十三家。

南市果行分红果、黑枣、核桃、柿子、鸭梨、西瓜等专行。经营有南鲜(甘蔗、桔、柚、柑、橙、菠萝、鲜龙眼、橄榄、百合、香椽、佛手等)、北鲜(桃、杏、梨、枣、李子、樱桃、石榴、苹果、海棠等)、干果(花生、瓜子、榛子、杏仁、核桃、栗子、白果和各种果脯、果干)、瓜类(西瓜、甜瓜、香瓜等)、河鲜(藕、芡米、茨菇、莲蓬、菱角、荸荠等),北市只有北鲜和干果。

当时果子批发生意十分兴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便于封建政权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曾发放“伢帖”,也称官帖,两张毛道纸,一正一副,盖有官印,用墨笔书有经营品种,在南北两市,比较老的字号,都拥有这种“伢帖”。如南市的公盛、天盛拥有桃杏仁、栗子帖,恒兴、万成、顺昌拥有花生帖,同裕、德昌、天义成、顺昌、同顺、德成、三胜福拥有西瓜帖等等。对某种竞争激烈的商品,政府还发有独帖。如在南市里的红果店(也称贾家店、字号永盛)从清朝初年一直到北京解放,始终垄断红果经营权。另外,枣邓家,瓜子崔家,也是世代专门经营。

民间传说,当时经营批发红果的除了贾家永盛号外还有一家,两家同时经营不可避免的会有竞争,为了压倒对方竞争还很激烈。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对方不再经营。后来双方把官司打到了朝廷,请皇帝评判谁是谁非。那可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也无法分辨。可是分不出青红皂白来也不行啊,既有损朝廷的威望,又显得皇帝无能。于是,皇帝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命人抬出一口大锅来,里面加上了油,下面点着了火,把油烧开了。皇帝对着两家人说:“谁敢跳到油锅里,谁的买卖就是真的,不敢跳的就是假的,从此不得继续经营!”两家人大眼瞪小眼,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说话。大家心里都明白:跳进去就是死啊!两家人足足等了有一袋烟的功夫,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头从人群中走出来,一步一步缓缓的登上了大锅前的凳子,纵身往锅里一跃就跳到了滚开的油中,挣扎了两下就气绝身亡了。家属在大堂之上也不敢放声大哭,只是极为悲痛的嘤嘤底泣。另一家看着眼前的景象一个个都目瞪口呆,连大气都不敢出。这个白胡子老头就是贾家店的老掌柜,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自己家生意的兴隆,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时皇帝才命太监熄火捞尸,传口谕:准永盛号永续经营,他人不得染指。赐贾老太爷寿材一副,自行安葬。

从此果子巷就只有永盛号一家经营红果,无论他们经营红果曾经是在先还是在后,是真还是假,反正现在是真的了,而且是皇帝御封的,别人都无怨言。大家纷纷说这是人家老爷子拿命换来的,值了!

据前些年果子市老人贾国志回忆,果行经营主要是收取“佣金”。果行一般向“客商”即贩运果子的商人收到2~5%的佣钱,就是介绍费,再向销售果子的店铺,旧称果局子和小贩收5%到10%的利钱,合在一起,就是果行所得的佣金。一般是客商把果品雇人用车运到果行,由果行过秤,再转给销售果子的商店和个人。

果子市经营有淡季和旺季,淡季每年阴历十月到来年五月,以经营干果为主,也经营外地来的鲜果。旺季阴历五月到十月,以杏、李子、樱桃、沙果、桃上市开始,各种果子就不断涌来,尤其到西瓜季,果子市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昼夜买卖。据旧果子市老人王星三回忆,先上市的瓜被称为“水瓜”,多从北京西、北两个方向运来,进阜成门广安门西便门,一直到果子市北口(原大蒋家胡同)然后进北口,出南口。后上市的瓜被称为“寒瓜”,多从大兴等地运来,进永定门,抵果子市南口,进南口、出北口。每到瓜季,送瓜的大车能排几里地,整个果子市,到处都是西瓜堆。在整个西瓜季,各行店到深夜都是灯火辉煌,买卖不断。

据1946年《新民报》登载果子市平时经营情况是这样:每天天一亮,果子市店铺就开始营业,10点钟达到高潮。每个果店门前都用头号长笸箩,分装各种果品,五光十色,陈列在街市两侧。基本不零售,果子起码要“五斤”以上,柿子起码要百斤。假如你要买某种果子,问好价,到柜房先交钱,然后给你一张宽约八九分、长不满三寸的东昌纸条一张(行内称“写帖儿”,上盖有小水印和收款数月)。拿这张小帖儿,再到门外果摊上,交给手不离秤杆的卖货人方可得到果子。果行所收的利钱就包括在果价里面。另外,在果子市买货,按规定,是不准下手挑拣的。

自从城市旧房改造开始后,果子巷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色彩,随着最后一家居民搬走,果子巷就消失了。唯一留下来的是骡马市大街的“果子巷”地名,还能勾起老住户久远的回忆。散见于报章的文字、流传于百姓口中的故事,我如果不能把这些写出来,恐怕到了我的孙辈那就连回忆都没有了。

注释:[1]奶乌他,即酥酪,乌他系满语

[2]指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